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齐原鹤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圆满结束。而此次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体现了现代城市人居的价值观。而很多时候,人们对于城市是又爱又恨。让城市把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不仅是一种理念,更需要实际行动来实现。本文将着重分析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城市病;解决思路
  
  一、绪论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体现了现代城市人居的价值观。很多时候,人们对于城市是又爱又恨。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工业化随之快速发展,GDP大幅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另一方面,在很多城市人的眼中,城市并非那么美好。严重的环境污染,拥堵的交通,居高不下的房价,等等,无疑都是城市人心中的痛。
  让城市把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不仅是一种理念,更需要实际行动来实现。本文将着重分析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设施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国家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的剧增导致资源的短缺,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1)交通拥堵
  在城市化的进程大大提速后,尽管城市的交通体系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很多城市逐渐形成了以地铁、BR了、公交车等为一体的公用交通设施,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居民拥有了私家车,方便了生活。城市中越来越宽阔的马路和耸立的立交桥也成为解决交通问题的一大助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城市化的过程中交通体系的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近年来,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增长了十几倍,但同期的城市道路总面积的增长跟不上交通增长的需求,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问题日益突出。在一些大中城市,高峰时段的堵车已经成为家常便饭。2010年9月17日,北京的交通体系未能经受住一场秋日小雨的洗礼,刷新了其拥堵的记录,全市的拥堵道路多达143条。交通的拥堵降低了人们的效率,甚至车移动的时间还抵不过停车的时间,同时马路上大量被堵塞的车辆也向空气中排放了更多的尾气,污染了环境。行车难,乘车难,不仅成为了影响市民正常生活的一个突出问题,也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的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完善基础设施将是提高城市化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2)供水紧张
  从城市用水的情况看,很多城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供水紧张的状况。2006年11月中国水利部发布《关于加强城市水利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目前661建制市中缺水城市占三分之二以上,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不仅如此,供水的安全性也没有得到保证。据了解,很多县城均只有一个净水厂,运行年限普遍较长,工艺流程简单,净水工艺落后,而供水网管也存在着老化腐蚀问题,容易引起供水的二次污染,供水安全受到威胁。
  (3)基础设施资源浪费
  某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追求政绩,出现了“重建设,轻规划”现象,乃至先建设,后规划。这些项目往往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规划,盲目被建设,浪费了大量的基础设施资源,甚至出现了刚建成不久的马路就被挖开,铺设管道。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的阻碍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2 城市中弱势群体与城市管理的矛盾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与城市管理的矛盾日益突出。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数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中型城市。处理好农民工的问题,对于我国的加快城市化进程和质量,缩小城市化差距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城市中存在着相当比例的失业农民工。他们流动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多采用摆地摊,流动食品车,做三轮车夫等形式生存。一方面,他们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他们的行为又带来了城市管理的一些问题。摆地摊、流动食品车、三轮车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食品安全和交通安全的隐患。这又引发了时时见报的城管和这些农民工的激烈矛盾冲突。如何解决城市中流动的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2)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农民工子女往往没有城市户口,属于城市中的“黑人”,无法享受公费教育,要接受教育就要交更多的钱。这就增大了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难度,降低了农民工子女上学的比例。除了上述问题,有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着死角。大量农民工讨薪事件的发生促使政府重视这一问题。
  (3)“城中村”的存在
  “城中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和文化背景下,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问题。它是急剧城市化过程中原农村居住区域、人员和社会关系等就地保留下来,仍然以土地及土地附着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初级关系而不是以次级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区。比如在广州天河区,广州市最繁华的地带,依然存在着石牌村这样的城中村。城中村在代表着广州的历史的同时,也与和它一墙之隔的繁华地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墙内脏乱差,道路狭窄,到处是安全隐患,各种配套设施十分不完善,跟墙外的丰富多彩比起来完全是两个世界。这里生活的村民很难完全融入外面的城市化程度极高的社会。村民掌握着村内土地的处置权,为了获取最大化利益,随意搭建违章建筑,形成了室外是光鲜亮丽的宾馆,进到里面就到处是视觉污染的局面。这里聚集着各种外来人口,很容易就成为了滋生“黄赌毒”的温床,甚至会有负案在逃的人员,恶性事件屡屡发生,成为了城市管理的死角,社会无秩序的现象严重。
  (4)流动人口犯罪率上升
  人、财、物的高聚集、高密度、高流动是城市的固有特征,城市中流动人口多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从事的工作一般都具有粗、笨、脏、累等特征,收入少待遇低稳定性差,一旦失业连温饱都不能保障,这与他们发家致富的愿望形成了强烈反差,而城市是商业企业银行市场交通服务等行业场所的高度密集和消费高度发达的地方,对外来流动人口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沾上了高消费、游手好闲的恶习,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使得盗抢骗等犯罪突出。而管理工作的相对滞后,造成某些地区成为流动人口犯罪的聚集地高发区。
  
  3 应急管理存在弊端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中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发生。我国的突发事件种类繁多,频率较高。从沿海地区的飓风到长江水灾,从各种地震到公交车自燃,各种事件层出不穷。同时,公共卫生事件也越来越多。非典,禽流感,三氯氰胺……这些

问题困扰着城市中人,降低了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暴露了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的问题。
  (1)民众防灾意识的薄弱
  就从学校来说,学校每次消防演习同学都觉得是走过场,要三催四请才会出席,看完热闹后就走了。以至于消防演习很多次,还是有很多同学不会用消防灭火器,没有基本的火场逃生常识。
  (2)政府组织方面
  在我国,应急指挥机构多是垂直一体的组织模式,没有形成一套完整高效的指挥体系,面对突发事件手忙脚乱;各部门职责不明确,不能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而最后,城市应急方案不够完善,很多城市没有一个应急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不能满足应急指挥的需要。
  
  4 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人口,但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污染物的排放量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满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1)水资源紧张
  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开采又造成地下水的枯竭。除此之外,有关环保的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很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工业,引进工业设备,却没有及时做好有关的排污工作。往往是工厂开工运营很长时间后,基础环保设备却还没有到位,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伤。
  (2)土地资源短缺
  很多地区兴建了各级开发区,但很多开发区土地都在“晒太阳”,当地政府对城市兴建宽马路、大广场、大学城、高尔夫球场等十分热衷以及盲目的房地产开发和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使得土地资源越来越短缺。
  (3)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光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电磁辐射物污染等给城市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5 城市生活压力过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快节奏、高强度的紧张生活迫使城市人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并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
  (1)心理问题频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竞争力的加强,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挑战和压力,心理承受的空间也被逐渐压缩。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每天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车祸死亡人数。在发达的大都市,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心理亚健康人数比例高达三成。
  (2)工作强度过大
  中国白领工作强度堪称世界第一,生存的压力已经使加班在当今城市中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2011年4月12日晚,一条写着“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门一名入职仅半年的员工由于过度劳累引发急性脑膜炎,不治身亡”的微博被网友转发并引起关注。潘洁是否因劳累致死虽无定论,但近年来,部分企业中出现白领员工过度劳累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一些白领精英英年早逝的新闻更是见诸报端。超负荷的生活方式严重影响了城市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3)情感缺失,幸福感不高
  城市因人而改变,人情却在日益高耸的城市钢筋水泥中越发疏离。淡薄的人情让当前的城市无法奢谈宜居。互信的缺失,人与人之间设立的屏障,动辄树立的“不要与陌生人说话”的招牌,这也几乎成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图景。
  而沉重而复杂的现代生活,很多都市人发现自己其实是“想笑但笑不出来”。尤其是都市白领这一人群,因其工作压力、工作强度、生活节奏尤甚。人们发现,发自内心的、轻松而不带功利的笑是越来越少了。都市白领作为现代城市的典型代表,尽管有着体面的工作和不错的待遇,巨大的工作和人际关系压力也压得白领们喘不过气,带来了幸福感的缺失。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过六成的白领在给幸福指数打分时,最多打60分。
  
  三、解决思路
  
  1 适度调整城市发展总体布局,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人口过分集中在少数大都市”给城市建设带来巨大压力。加剧了城市地区的各种社会问题。为了缓解大城市在人口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我们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模式,采用多种措施。
  (1)建立卫星城,减轻大城市的压力
  卫星城镇作为一种积极的城市规划理论出现,已经有80余年历史。卫星城市是现代化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可以分担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功能,是中心城市职能的延伸。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又具有相对独立性。1924年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会议,把它列为限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方法之一。70年代上海市由于建设石油化工总厂而发展起来的金山卫卫星城,住宅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建设效果较好。
  (2)限制大城市中心区的发展,鼓励大城市的企业外迁
  比如东京采取了限制新建大学和工厂等措施,鼓励中心地区的企业特别是重工业企业外迁,以缓解东京的过度密集问题。
  (3)增加大城市以外城市的吸引力,促进城市布局的合理化
  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契机,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有关企业搬迁到新兴的中小城市,减轻了大城市在人口、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完善了城市布局。
  
  2 坚持可持续发展城市战略
  在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是有限的,有不少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尤其是那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休戚相关的资源利用问题,不能只顾眼前,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加强环保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流域水质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和监督执法。
  (2)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
  对于水资源,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承受能力,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用。对于土地资源,要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加强建设用地调控,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改进土地总体规则;建立顺畅的信息渠道,加大土地市场地位变化情况监测力度,以充分发挥国家对地价的调控作用。
  
  3 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包括农民进城后的就业、创富、再教育、交际等内容。农民进城不仅要能够养活自己,还要能够养活别人。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所以要把对农民的教育放在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基础教育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受教育的农村居民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变成城市居民的可能,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决定了城市潜在居民的素质。
  (2)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培训途径。除国家和地区财政加大力度支持外,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同时还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使其中学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时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3)调整教育公共政策,促使教育公平
  应明确政府是维护教育公平的责任主体,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城乡一体化,使农民工及其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待遇。只有接受教育,才能从根本改变农民工及其后代的命运,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4)关注JD模式
  2010年的世博会上,中国提出了上海世博会参展国家和地区惟一展出的城市新模式――节地畅通城市模式(简称“JD模式”)。它可同时实现城市大系统和各个子系统的全面优化。在JD模式城市中,同时具备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小汽车等4套独立的道路系统,相互间没有平面交叉;人们充分享受交通上的五权,即:步行权、自行车出行权、乘公交出行权、自驾车出行权、停车权;每种出行方式都遮阳蔽雨、便捷宜人。同时,由于消除了交通拥堵,城市不再“摊大饼”,出行距离可缩短一半以上。在这种条件下,人们不会经常选择自驾车出行,城市自然可以实现真正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这个模式在中部城市长沙初步获得了尝试。接下来,则需要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验证这一有关新城市模式的解决方案。
  
  四、结论
  
  我国“城市病”集中表现为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中弱势群体与城市管理的矛盾、应急管理存在弊端、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城市生活压力过大等方面。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主要由城市治理能力偏弱,传统制度惯性,理论方面的欠缺所引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应包括所有的城市居民的生活更美好,特别是那些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农民工和其他弱势劳动力,让他们享受到城市各项公共服务,让居者有其屋,这是一个公平人道的城市首先应具足的。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规模应可持续发展,适度调整城市发展总体布局,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并关注城市新模式“JD”模式,城市应该是一个生命活体,其生命健康需要人类共同善待和呵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3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