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防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明亮

  摘要:盈余管理是财务会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尽管推出了的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进行了一些限制,但笔者根据近三年上市公司的年报现状发现,盈余管理在新会计准下采取了很多新的形式,如将研发支出的部分资本化、扩大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等手段调控利润,为了让利益相关者更加清楚的读懂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笔者提供了相关的识别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行为在中外公司中普遍存在,是现代会计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西方会计学者的关注。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资本市场的日渐发展,股份公司的大量涌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财务会计研究一直以来不断研究的重要的新课题之一。
  虽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推出以后,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监管更加严格,但是也因此企业盈余管理的技术手段更加多样化,利益相关者有必要更细认清。
  本文根据近三年上市公司披露定期报告的实际样本,总结当前上市公司在新的会计准则下,推陈出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的新花样,并且为利益相关者提出相应的识别方法。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及体现
  
  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存有很多不同的解释。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laerine Schipper)在其著名的《盈余管理的评论》(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一文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加拿大会计学家司可脱(William R.Scott)教授在其著作《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经营者在一系列可选的会计政策(如公认会计原则)中选择那些使自身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的行为。
  根据上述两个权威性的定义,我们认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如下特征: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第二,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是有目的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第三,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在公认会计原则及其他会计准则的约束之下的;第四,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使自身利益最大。
  从具体的行为看,这些行为既包含合法的操控性行为,如企业管理层在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选择会计方法、进行职业判断而导致的账面盈余的变动;企业依法重组其经营活动或交易以达到即期或持续影响企业账面盈余的行为等,也包括非法的或欺诈性的操纵行为,如有意识地“过度”或“不当”使用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来影响账面盈余;有意编造、虚构交易来调整账面盈余的行为等。
  
  二、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1.利用资产减值
  新会计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范围,除原先要求计提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以外,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金融资产以及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等资产,均应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相应提取减值准备。
  其中,除按新准则第8号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外,其他资产减值准备均可以在减记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消失后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为管理当局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
  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涉及到公允价值、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指标的确定,不管是对公允价值的估计,还是在计算现值过程中对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估计都需要会计的职业判断,方便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
  
  2.利用研发支出的部分资本化规定
  新准则把过去计入当期损益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允许资本化计入资产价值。但对于开发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公司是否具有完成该项目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公司是否能证明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存在市场等问题的确定都需要会计的职业判断。会计的职业判断主观性强,与盈余管理关系密切,为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
  
  3.利用公允价值
  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公司合并的非共同控制类型中和债务重组等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虽然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进行了严格限制,但这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资产评估机构的报告,使公司管理当局可以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加大。
  
  4.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
  新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扩大了可资本化的资产范围,随之可资本化的借款范围,由专门借款扩大到包括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企业借入的资金大多是混合使用,确认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究竟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计算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时确认资本化期间等问题需要进行主观判断,公司外部各方很难了解清楚,审计监管难度较大,客观上为公司增加了盈余管理空间。
  
  5.利用预计负债的计量
  新准则规定,预计负债的初始计量按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应按当前最佳估计数作相应调整。规定中需要确定的“最佳估计数”没有具体的标准,需要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因此,在计量过程中涉及到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折现率、风险的估计和判断,为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增加了相当大的空间。
  
  三、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
  
  1.关注审计报告和管理当局的说明
  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后出具的是非标准的审计报告,甚至连续几个年度都是非标准的审计报告,就有理由怀疑公司可能有盈余管理的行为,必须予以充分关注。如果公司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特别是更换前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更换的注册会计师即使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也应予以关注。
  
  2.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关注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是否改变,对判断公司是否进行盈余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其关键是要看其变更的理由是否充分,有关这方面的情况都要在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通过对这一部分的阅读、分析,可以判断相关变更是否合理,是否虚增了企业的利润。
  
  3.关注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变动
  由于合并范围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直接影响,公司可以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从而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分析公司的财务报告的合并范围变动,应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新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利润是否超过了原合并范围内子公司的平均水平;二是新剔除的子公司利润水平是否低于集团公司的平均水平。如果出现这种状况,那么该公司就很可能在进行盈余管理。
  
  4.关注关联方交易
  以上内容己提到,关联方会通过不公平的交易改变财务报告的结果,从而达到粉饰财务报表之目的。虽然国家对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进行了一系列强制规定,大大遏制了该手段的应用,但我们仍应关注企业是否采用了更隐蔽的方式,如通过第三方进行关联方交易,从而实现其盈余管理的情况。
  
  5.关注盈利与股利分配的对比
  如果企业有足够的利润却一直不回报股东、不进行分配,很有可能企业的盈余就是“管理”出来的。当然,盈利企业不进行利润分配还有其它的原因,但“管理”出来的盈余是肯定无法分配的,所以丰厚的利润与微薄的股利对比为我们识别盈余管理又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总之,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并非完全为防范盈余管理而设置,且无法达到完全有效。因此,公司管理当局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成为必然。过度的盈余管理会误导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甚至会导致资本市
  场的混乱。另外,还应注意到,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虽暂定为上市公司,但其实施范围随时有可能扩大到非上市公司,其相关盈余管理的影响也会逐渐显现。基于以上认识,应认真分析公司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方法和途径,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6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