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陈春先:独秀春花开,零落先成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把光明留给后人。”医院给患者移植了陈春先的眼角膜,实现了他的临终遗愿。
  患者依赖这双眼睛重返光明,仿佛是代替陈春先仍然在注视、看守着他为之播下火种、洒下汗水的中关村。
  在漆黑的夜,是他的先知先觉给中关村点燃了星星之火,而今已成燎原之势。而当他逝世后,却把自己宝贵的眼角膜捐献世人,照亮他人前程。因此这双眼睛仍然在洞悉中关村,闪耀人世间,一如他主人的生前。
  借着这双慧眼,30年前它在异国他乡看到了什么呢。
  30年前,陈春先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征途,考察核聚变技术相关问题,在访问多处核聚变实验室,意外发现实验室技术含量很高的设备是美国技术和扩散区的一些小公司生产的。陈春先深受启发,遍访波士顿128号公路技术扩散区和旧金山南60-70公里处的硅谷。硅谷成功的科技与产业结合模式与国内科技与产业严重脱钩的现象,极大地触动了陈春先。回国后,他多次介绍美国技术扩散的模式,并提出在中关村搞试验,移植美国硅谷经验的设想。他认为海淀区太适合高技术扩散试验了,搞的好的话能够很快建设成高技术密集企业区。
  1980年10月23日,在陈春先的建议下,组织召开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常务理事会,会上宣布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成立。“我做了题为《技术扩散和新兴产业》的报告,其中就阐述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国硅谷的原因,提出了一个口号,就似乎要在中关村学习硅谷。”陈春先在会上说,率先提出“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投资,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民办企业原则。服务部设有财务、研发产品部、对外联系业务人员等专职人员。
  “我们办服务部的时候唯一得到的是北京科协给我们的一个批文,启动资金是从科协借来的500元钱,我们把这500远开了个账户。我们的服务部并没有进行工商登记,因为当时没有登记依据。海淀区的史朝定区长在我们的报告上批了一段话,说我们可以成立一个服务部,自主经营。于是我们凭这一张纸就刻了图章开了账户。”
  陈春先后来回忆道,看到美国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非常高,这些企业和有技术、有思想的人结合起来,搞的非常成功。我们想用业余时间工作,办公室是从物理所借的半间仓库。另外,我们自己盖了两间木板房。我们的口号提的很高,说是要学习美国硅谷。目标和很明确,旗帜举的很高,但是实际做的事情并不多。
  服务部没有生产,也没有销售,只搞开发和服务。发津贴的事情引起了争论。因此此事,收到了很大压力。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农村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搞得很成功,于是“包”字进城,城里也想搞承包。当时中央也有这种考虑,就是要放开,要让大家赚钱,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们的做法正好起到了试点的作用。
  1981年陈春先第三次访问美国,带回不少芯片,服务部利用这些芯片制造核聚变试验所需要的可控硅电源开关,并成为服务部的主打产品。自此探索出一套民办企业原则和新的管理模式。在中关村创造了一个科技人员办企业的模式,把知识在转化为生产力的举措。
  安静的日子并不是很多,很快他遭遇了以所长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的干扰。
  1981年5月,物理所所长说服务部是科研二道贩子,歪门邪道,不务正业,进而在1982年1月的北京市科协迎新春茶话会上把矛头直指陈春先:“陈春先在物理所另搞一套,打乱了科研秩序,搞乱了科研恩怨思想,每月还从服务部拿15元的津贴,给自己涨2级工资,服务部还有其他经济问题,要求查服务部的账目。”
  因此,导致服务部的许多工作人员不敢到服务部上班,只有陈春先等少数人每天坚持晚上7点准时上班,面对各种刁难,服务部已无法开展各项工作。
  
  峰回路转。
  新华社记者的调查报告《研究员陈春先高技术扩散初见成效》通过《内参清样动态》把情况反应给中央。中央领导胡耀邦、胡启立、方毅等看后做了主要批示。“陈春先带头开创新局面,可能走出一条新路子,一方面较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条渠道,使科技人员为四化做贡献。”胡耀邦同志批示“可请科技领导小组研究出方针政策来。”中央领导的鼓励和支持,在中科院和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
  好风凭借力。1983年4月15日,陈春先等11名科技人员,乘势在服务部的基础上创办了北京华夏新技术研究所,同时成立了所属华夏电器技术服务公司和华夏电器厂,形成技工贸一体化的新型科技开发机构。在中关村起了带头作用,不久,两通两海和联想、方正等企业先后成立,创业大潮涌动中关村,引发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萌芽。
  “海淀区政府比较开明比较有眼光,对中关村的发展是作出积极贡献了的。看到这里面蕴藏着很大的经济发展机遇,以此推动海淀的经济发展。1983年中央批复后,我们和海淀区工业公司合作,成立了华夏研究所。工业公司最早借给我们十万元钱,以后工业公司为我们担保了几个项目,还遭受了一些损失。”陈春先表示。
  1984年,华夏所创造和总结了“两不四自一结合”的管理模式,完成了15项国家计划外的技术项目开发。当年6月21日,华夏所与中科院北京器材供应站签订一份价值320万元的微计算机系统经济合同,历经五年的经济官司,华夏所精疲力竭,最后倒闭。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之后,我们办了美资合资公司。到1987年,开始做一些涉外加工工作,后来又成立了三个合资公司,所以那时候叫华夏硅谷集团。1989年,风云突变,国外订单取消,这项业务随之萎缩,公司受到很大挫折。转到通信领域做了几个项目,因为当时这是垄断行业,外加我们实力不够,所以没有成功。到90年代,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以‘金融租赁’的形式引进国外设备成立华夏硅谷公司。一度成为中国最早最大的规模信息加工企业,鼎盛时公司有100多位操作员承揽了大批量的信息加工业务。总体来说,90年代初华夏硅谷集团,虽然投入很大,但是都不赚钱。后来又开发排版系统新技术,由于经营不善,到1996年底,我退出集团,集团随之解散,硅谷集团基本上就结束了,但我从不言悔。”陈春先说。
  是的,英雄无悔。失败并没有阻止陈春先继续创业的脚步。
  1998年陈春先与美国一位硅谷企业家共同发起了金门桥科技发展中心。还办了一个规模很小的咨询公司,仿佛又回到当初的服务部了。2002年发起创立了中关村创业咨询机构,现在还有一个没有注册的陈春先工作室。
  “现在不仅仅我自己干,我们还有几个人,不发工资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跟我们一起创业的几个人。成本低一些,效益高一些。搞理论上的研究而不是技术开发的。具体的技术项目,我们当然不能搞,因为我们没有投资,也没有设计,也没有实验。”我们难以忘记他生命中最后的一搏。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陈春先没有一刻脱离过创业的冲动。从1980年到他逝世前后,一直在品尝创业给他带来的有成功、有失败五位杂陈的感觉。发人深省、令人钦佩的是他屡败屡战的不屈斗志。永远战斗而存在,没有一刻停歇。
  独秀春花开,零落先成泥。
  实验室是他前半生的工作重点,而中关村是他倾注了感情倾注了后半生心血的地方。尽管他的创业不是心血来潮,但每次都以无情的失败而告终。在此,我们无意于评判先驱者的赴汤蹈火、敢为天下先的勇创精神。他带给我们的永远不止是无尽的遗憾,更多的是智慧的启迪。陈春先在呐喊和呼吁中走完他的人生。纪世瀛每每回忆到他的老领导只说“不以成败论英雄。”
  的确,不以成败论英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8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