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霍俊树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力军作用,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新任务。本文在分析了农信社在建设新农村中面临的困难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关于农信社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 农村信用社 策略选择
  
  一、农村信用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
  
  (一)新农村建设为信用社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首先,稳固农业基础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农业的基础还不稳固,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此,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改善生产条件,这对信贷的需求量会不断猛增。
  其次,缩小城乡差距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人.导致了农村公路、电力、通讯、农田水利设施不足。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将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对金融配套资金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对周期长的金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此外,城乡统筹发展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小城镇建设、涉农产业升级、农业改造中需求多样化的金融支持。
  
  (二)农村信用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
  1.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网点逐步退出农村市场,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更广泛的金融服务空间。目前设在农村的金融机构基本上只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而农业银行也只在部分规模较大的集镇设有营业网点,并且业务范围受到限制。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各乡镇都设有分支机构,随着传统业务发展壮大,新业务不断拓展,农村信用社的农村主力军的地位逐步体现,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更广泛的金融服务空间。
  2.长期在农村从事金融服务,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管理经验。农村信用社虽经历了多次管理体制的变革,但是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始终没变。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因地制宜,按照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转变经营理念,在管理模式、经营思路、内控制度上都作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并逐步得到完善和规范。
  3.有一支比较成熟的员工队伍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人才保证。虽然整体而言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文化程度较低,业务和工作水平有待提高,但他们多是农村本地人,与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受农民的信赖。他们扎根农村,深入农村,了解民情,对农村各种信息看得准、反应快,为农村信用社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4.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农村信用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几年来,各级政府把防范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作为稳定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层层落实化险责任,促进了农村金融稳定。随着全力推进创建信用乡镇和信用村活动逐步构筑了农村信用社会的根基,这给农村信用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
  
  二、农村信用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市场逐步退出,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残缺
  近年来,农村的金融机构经营网点呈现逐年减少趋势,国有商业银行在乡镇一级已没有机构。目前维持农村一线的金融机构仅有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而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农村信用社又受人员素质、自身硬件设施建设等因素的限制,结算服务,银行卡发展滞后,能为农村居民提供的服务有限。
  
  (二)信贷投放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仅靠农民自身实力,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要想实现扩大再生产,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在贷款投放上与农村经济发展及不相称,信贷投放很不稳定,波动较大。二足农村信用社经营策略调整滞后。大额贷款难以满足。据调查,目前农村用于种植业,春耕生产等小额贷款需求,已基本趋于饱和状态。而农户真正需要的创业、经商、购买大型农用机具、养殖等大额贷款,却很难得到满足。
  
  (三)费本金不足,不良资产比重过土,存在较土的经营风险
  资本金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其信誉和实力的重要标志,更是补偿风险损失、维护存款者利益的最后保障。目前农村信用社资本规模较小,股金筹集困难,又长期不注重资本积累,资本金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再加上长期以来,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资产安全性差,资产形式单一;没有建立分层次的准备资产,流动性弱。农村信用社资产经营中蕴藏的巨大风险,严重制约着信用社的经营发展,影响信用社的支付,甚至危及生存。
  
  (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户偿贷能力低
  在社会产业结构中,农业是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低的特殊产业。农业项目周期长,反应慢,适应市场能力差,又受限于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而农民作为经营者,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对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接受较慢。农村经济,十分脆弱、原始、粗放,规模小,积累少。“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对农村信贷投入的风险性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赢利性的金融企业,它在发展业务时首先考虑的是利润。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的农户偿贷能力低下的问题,成为阻碍信贷市场扩展的重要原因。
  
  (五)农信社员工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匮乏
  农村信用社的员工素质在金融机构中较低。信用社受过中、高等教育的职工比重较小,有些人甚至没有高中学历,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员工的专业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总体偏低。员工(包括一些管理人员)的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水平存在差距。管理人员的决策、指挥、创新能力不够,知识老化,缺乏综合型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
  
  三、农村信用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选择
  
  (一)树立支农新理念,大力推迁新农村建设
  一要树立支农新理念,坚持“三个方向”。坚持“三农”方向,按照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农民的银行、农村的银行和零售银行”,切实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水平;坚持市场化方向,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双赢”方向,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控制信贷风险,实现农村信用社自身效益,达到社农“双赢”。二要确立信贷新投向,实现“三个转变”。从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从支持传统农民向支持现代农民转变。从支持传统农村向支持现代农村转变。要转变支农新策略,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现代化,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经营活力
  肖前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在体制上、机制上、方式上进行了改革创新,但有些方面还不适应经营发展和业务发展需要,很多困难和问题的存在还制约着农村信用社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农信社存在着与农行脱钩时间短、自身底子薄而包袱又沉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风险大,因此转换经营机制已是当务之急。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一整套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农信社改革成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服务农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三)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增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农村信用社要坚持“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不断改进金融服务,主动融到新农村建设当中,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一是搞好信贷业务创新。农村信用社要适当提高小额农贷额度,大力推广农户联保贷款,积极试办和完善大额农户信用贷款、农产品质押贷款,满足当前农村日益增加的大额贷款需求。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社团贷款、各种权证质押贷款等信贷业务,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的信贷需求。二是完善信贷正向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贷款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和制定合理的奖惩办法,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适当增加基层社的信贷审批权限。基层农村信用社单笔贷款审批权限应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确定,增强基层社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四是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农村信用社要区别不同贷款对象而执行不同的利率水平,以吸引不同资质的客户前来贷款。特别是对信誉好、效益好的龙头企业适当下浮贷款利率,减少其融资成本。五是积极扶持优质客户群。对信用观念好、资产负债率低、产品有市场、有效益、发展前景好的优质客户群,农村信用社要适当提高授信额度,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加快贷款办理速度。六是提供优质支付清算服务。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系统建设.从而建立农村现代化支付系统,为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提供多层次、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务。大力发展银行卡等现代支付工具,不断探索代理保险、证券、委托理财、信息咨询服务等新的金融支农服务方式,提高支农服务水平。
  
  (四)完善内部管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一是加强信贷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分级审批操作程序,推行额度授信管理,加强信贷基础工作,全面强化贷后管理。二是在会计结算操作过程中应统一会计核算口径,加强结算工作,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由上至下的日常检查管理组织体系。三是在审计监督上,应坚持真实性审计、内部审计、信贷风险评价等工作重点,对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果断的措施及时抓好整改。
  
  (五)加强员工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员工素质
  加强对基层信贷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信用社员工的素质。作为一个信贷人员,其职责绝对不是简单的放款和收息,而要加强与农户的联系,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这就需要信贷人员有较高的业务、文化、社会知识和综合协调能力;必须了解致富信息,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各种信息搜集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分析能力,并及时提供信息给客户,使客户受益;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对农业运作过程中的简单问题能够做出及时处理,并能够提供一定的技术资料;有综合的协调能力,能够接近群众,和农民打成一片。农信社员工素质的提高必然能促进农信社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服务。
  
  (六)积极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形成各类信用共同体
  培育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信社可以利用自身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优势,以信贷为纽带,努力培育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创新信用合作机制,把专业化发展中利益各方组织起来,形成信誉共同体。加强与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和各类基金组织、专业协会、担保公司等新经济组织的合作,形成各类信用共同体,开展贷款业务,解决农信社贷款难和农村分散经济难贷款的矛盾,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
  
  (七)配合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信贷杠杆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不断加大对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的信贷投入力度,支持和引导农民向“专、特、新”种养殖业发展,推动蔬菜、水果、家禽等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农村信用社要通过“公司+农户”方式,大力支持发展“生态农业”、“订单农业”疏通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缓解农产品“卖难”压力,使农民群众的收入逐年迈上新台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9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