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制度创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 磊 张先花

  摘要:循环经济是全世界倡导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十一五”规划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发展依赖于循环制度的确立,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制度创新 循环经济 法律法规 非正式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生态安全等问题。为此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采取新型发展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发展观必须重视资源有效利用再生与环境的保护问题,为此适应此发展观的科学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循环经济发展依赖于循环制度的确立,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与循环模式相适应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旨在从制度角度考虑循环模式的建立,通过分析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和制度理论基础,提出建立循环经济制度,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政策思路。
  
  一、循环经济提出的制度解释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它是一种游戏规则,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度的规范。制度规范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密切关系,制度规范的好经济社会发展效率就高,反之,则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没有一种制度适应于任何情况,社会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同,发展目标和要求不同,所需要的制度规范也不会一样。传统工业化时期资源丰富,生态平衡,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开发资源,创造财富,获取最大利润,实现经济高速发展。为此,制度设计适应最大生产的理念,将资源环境成本排除在外,造成了资源高投入、污染物大排放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生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此情况下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新的制度体系,该体系要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纳入社会管理的主要对象。为此,利用制度创新。建立循环经济制度,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社会制度设计的重要问题。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就是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和废弃物排放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依靠资源高消耗,环境大污染的单向线形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度,将发展寓于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实现经济的闭环流动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以图形作比,循环经济无疑是一个美丽的圆,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圆心,圆弧的起点是资源,依次划过产品、废弃物、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终点又回到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以系统论和生态学为基础,它的发展是建立在人、自然、经济、社会大系统基础上的和谐发展,要求人们尊重生态,于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中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原则为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原则是生产输入端控制的原则,要求尽量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与资源流量,实现资源的高效节约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力争清洁生产,实现对资源环境的有效保护。再利用原则是生产过程化控制的原则,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利用资源产品,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资源化原则旨在输出端进行控制,尽可能的使废旧物品资源再生化,达到循环重复利用,同时减少有害物品的产生。三原则旨在抛弃污染的“末端治理方法”和资源的低效利用,实现“污染预防化、生产高效化、资源再生化”的目的。总之,循环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经济发展寓于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有效保护之中,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
  
  三、创新循环制度发展循环经济
  
  (一)理论基础分析
  1、制度的构成要素分析
  制度主要包括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又称为硬制度,是人们有意识的通过正式方式建立起来的制度,包括正式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契约等一系列规定。正式制度具有强制性、详细明了化的特征,一般要诉诸于书面,对人们行为有强制约束力,特别是法律法规。它依靠国家的强制力做后盾。非正式制度又称为软制度,是人们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等不成文的对人有潜在行为约束力的非正式规则的总称。它不具有强制性,缺乏正式约束,主要是依靠人们的习惯意识起作用,对人们有潜在的约束力。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正式制度起作用往往需要与非正式制度相适应,正式制度的建立也能促进非正式制度的形成,非正式制度较之正式制度的改变是更长期的过程。循环经济建立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正式制度的建设,更要重视非正式制度,通过正式制度的建设推动非正式制度,两者结合,促进人们循环意识的养成。制度构成要素的第三个方面是制度的实施机制。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不仅要建立制度,更要重视制度的实施,它是判断制度是否有效的更重要的方面。检验制度是否有效的标志主要看违规成本的高低,强有力的实施机制将使违约成本大于收益。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要重视制度实施机制的建设,通过国家的强制力,保障循环法律法规的实施。
  2、制度创新的主体分析与方式选择
  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主体主要包括:公众、企业、组织和政府,它们在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承担着正式制度创新的主要责任。政府在制度创新中占很大优势,表现在:①政府财力巨大可以承担起个人企业组织无法承担的创新成本:②政府可以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促使制度的形成和实施;③制度创新更多的是整体的事情,政府担任创新的主要主体也是合情合理的。制度最终要靠企业公众具体实施,企业公众在制度创新中也起重要作用。那么,循环制度创新中政府主要承担正式制度建设和保障制度实施的责任;组织团体更多得是宣传循环理念,提高人们的意识;企业要遵循规则建立适应与国家制度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实施绿色高效清洁生产,公众要提高觉悟,增强循环理念,努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制度创新的方式主要有需求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强制性制度创新。诱致性制度创新主要来自于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具有自发性和逐利性的特征,主体的积极性相对较高,主要是自下而上的企业个人制度创新,要受国家现存制度的制约。强制性制度创新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或政府,主要通过政令和法律制度引入来实现,这种制度创新以国家强制力

做后盾,需要健全实施机制。我们的循环经济制度的建立依赖于政府、企业团体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在正式制度创新中占主导地位,企业公众要密切配合政府的创新,加强强制性创新。企业团体和公众在诱致性创新中加强自身的力量,提高循环意识和觉悟,促进非正式制度的形成和循环制度的实施。
  (二)以制度创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很大程度上依靠法律法规建设的推动,我们发展循环经济也要重视法律法规的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正式制度,依靠法律的强制力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在实践中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支持。但是这些法律多是点到为止,没有相关的配套措施,而且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也不够。为此,加强循环经济立法的力度,改变原有法律体现的末端治理的方法,清理一些与循环经济相悖的法规,建立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规章制度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应该是一般法律与特殊法律相结合,在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同时,加强一系列配套法律的建设,通过单项法律具体规范政府企业公众行为。日本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比较健全,层次也比较合理,而且对大陆法系的中国也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借鉴日本立法经验,将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综合指导法律,如《循环经济促进法》旨在从整个层面上对循环经济的发展予以指导,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目前我国已启动这一法律的立法工作,生产者责任衍生、绿色消费等也将被写进此法律,并计划于2007年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第二层次循环经济主要实施领域的法律,如《资源循环利用法》、《可持续消费法》等。第三层次根据不同行业和产品特点具体制定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如《家电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容器包装回收管理条例》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加强我们法律法规实施机制的建设,一方面要制定保障这些法律实施的法规制度,使得强制实施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妊究”。
  2、循环经济制度创新需要分步分层分类实施
  循环经济制度是一个制度体系,它的创新包括很多方面,需要分类分层实施。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重点内容包括:①企业绿色设计制度。企业绿色设计应遵循能源最少消耗、资源最优利用、污染预防处理、技术最佳利用的原则,实现产品生产全生命周期闭环流动。绿色设计应重视产品材料选择和整体合理利用。建立绿色设计数据库,实现产品与经济、技术、环境和谐发展。绿色设计制度的确立依赖于企业自身理念的提高和技术的发展。②绿色消费制度。消费引导着生产,与绿色消费对应的是绿色生产。政府和公众是绿色消费的主体,确立绿色消费制度,政府要倡导绿色采购和产品的充分利用,对于公众:一方面要消费绿色产品,另一方面注意对消费垃圾的处理。③循环技术创新制度。技术是经济的保障,循环经济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创新,为此建立循环制度创新制度。这个制度要把技术创新与技术实施结合起来,把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创新结合起来。④绿色GDP核算制度。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外部效应,人们利用资源高投入环境污染为代价也能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与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不相容的。绿色GDP核算制度是在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从而真正反映经济的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还包括很多方面,这些制度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要真正实现循环经济制度创新,必须重视各项制度的建设,分部分层分类的进行创新。
  3、以长远规划为指导制定详细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清单
  循环经济建设已被写入“十一五”规划,并贯穿于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城市规划之中。循环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还要依赖于具体政策指导,为此政府耍以规划为指导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清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财政资金倾斜加强循环经济的基础建设,加强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鼓励,利用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投资体制改革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政府要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建立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格制度,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对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定价,按照“污染者付费、使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促进生态资源环境的有偿使用。同时把循环经济的发展寓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第三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加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做好榜样的示范作用。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产业区域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4、加强非正式制度建设提高人们的意识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适应才能更好的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耍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建设。非正式制度的目标在于提高人们的素质,增强循环发展的意识。形成循环发展的习惯,树立循环价值观念,使循环理念贯穿于人们行为始终。非正式制度的确立很大程度上依赖宣传,因此要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依靠绿色循环经济组织做好宣传,使人们不仅要懂得什么是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有何意义,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节约环保的循环发展意识。加强高等院校的循环经济学科建设,依托高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榜样的作用是重要的,因此要加强舆论宣传,加大对典型的宣传力度,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循环意识的形成非常重要。此外,我们要着力于循环型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循环型社会旨在整个社会层面实现循环。是循环经济的扩展,更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于循环制度的形成起重大作用。有了循环才能更好的节约,节约的同时能进一步促进循环,因此循环型社会与节约社会的建设是相符相承的。整个社会实现了循环,循环理念就贯穿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旨在实现经济的循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将成为现实。那么我们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甚至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指日可待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73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