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袋栽香菇转色技术要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孟庆国

  香菇菌棒发菌结束后,开始进入转色期,即菌丝由白色转变为棕褐色。转色是香菇生产中较为独特的现象,也是香菇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主要标志。正常转色不仅是高产优质的基础,还有保护菌棒免受病虫侵害和保持水分的作用,直接影响出菇时间的早晚、产量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因此,掌握转色的正确方法,明确转色异常原因,并掌握应对措施,对指导香菇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香菇菌棒的人工转色有2种,一种是脱袋转色,另一种是不脱袋转色。前者要求技术高,转色同步化较好,出菇较为集中,产量高。后者要求技术一般,转色同步化较差,出菇不集中,时间拉长,但保水性好、产量高。下面分述它们的技术要点。
  
  1脱袋转色
  为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香菇,转色应该在菌袋达到以下4个标准时进行,同时掌握脱袋的时间和排场方法,并严把“四关”。
  1.1脱袋转色菌袋应该达到4个标准
  第一,菌龄达到,菌丝达到生理成熟。一般5℃以上的有效积温60~90 d,早熟品种需要60~65 d,中晚熟品种则需要70~80 d,菌丝长满菌袋,折断菌棒,其断面充满菌丝体,几乎看不到培养料。
  第二,菌袋有肿胀现象,菌袋表面瘤状物占1/2以上。
  第三,菌袋手摸有柔软感。
  第四,接种孔附近棕褐色。
  1.2脱袋时间与排场方法
  脱袋时应选择晴天或阴天上午,避免温度不适影响菌袋转色。菌袋排场时可采用地面倾斜式摆放和平卧覆土式摆放2种方式。
  1.2.1地面倾斜式摆放
  排与排之间的距离为20 cm,棒间距为5 cm,棒与地面成75°倾斜,菌棒35个/m2。排场多采用边脱袋,边排场,边盖地膜的方式。
  1.2.2平卧覆土式摆放
  整畦:菇床南北走向,畦宽100 cm,沟宽50 cm,长不限,畦面略呈龟背形。畦整平后,用80%敌敌畏乳油2 000倍液防虫,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和石灰粉杀菌。
  脱袋排场:选用保湿性能好、不易板结、无污染的土,过筛去掉碎石杂物,在烈日下暴晒2 d,消毒后待用。菌袋发满菌丝10 d后,将菌袋平卧在畦面上培养5~10 d,即可脱袋排场,将湿润的覆土撒施在菌袋上面,菌袋表面3 cm不覆土,留其长菇。覆土后经过适当管理菌袋就能安全快速转色,适合在北方气候干燥地区和反季节香菇栽培中运用。
  1.3转色管理的“四关”
  1.3.1把好控温关
  脱袋后3~4 d,菇床罩膜内的温度控制在20~22 ℃,不必揭膜通风,让脱袋的香菇在适温中复壮。4 d后每天通风1~2次(时间为30~40 min),拉大温差,使气生菌丝受到抑制,不至于过分旺长。
  1.3.2把好喷水关
  一般脱袋后7~8 d,菌丝开始吐出黄水珠,此时要及时处理,否则会引起菌体自溶而易感染杂菌,或造成菌被增厚。为此如出现黄水珠,第1天用喷雾器轻喷菌筒,第2天用压力喷雾器重水冲洗,待菌筒稍干时,覆盖薄膜,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90%。在湿润条件下菌棒表面菌丝不易干燥,容易形成色素。如上述处理未见效时,可用3%石灰水轻喷,待稍干后盖膜。
  1.3.3把好光照关
  转色时必须给予一定量的散射光刺激,要有300~400 lx的光照强度,才能对转色及出菇产生一定的诱导作用。
  1.3.4把好通风关
  转色时菌丝代谢旺盛,需要充足的氧气,而且菌棒处于高温环境,因此要加强通风,否则会使菌棒转色不良或引起霉变。脱袋3~4 d后,要做好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2次,每次30 min。气温高时,早晚要揭膜通风,拉大温差。若菌丝徒长不倒伏,可在中午揭膜1 h,让菌筒接触光照或干燥空气,促使菌丝倒伏后进入转色。
  1.4转色的4种情况
  转色的结果通常有4种情况,即深褐色、红棕色、黄褐色及灰白色。以红棕色最为理想,深褐色和黄褐色次之,灰白色最差。菌棒表面深褐色,出菇迟,出菇稀疏,菇体大,质量好,产量较高;菌棒表面红棕色,出菇正常,子实体疏密适当,菇体大小适中,质量好,产量高;菌棒表面黄褐色,出菇较早,子实体较密,菇体较小,质量一般,产量较高;菌棒表面灰白色,出菇早而密,菇体小,质量差,产量低。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转色一般需要10~20 d。转色良好的特征:菌被红棕色,有光泽,厚度适当,具有较强的韧性。
  1.5转色不当的表现、原因及应对措施
  转色不好主要是因为脱袋过早或过晚,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及培养料配比等因素不适宜,具体情况如下。
  1.5.1菌丝徒长不倒伏
  表现:菌丝生长达2 mm未倒伏。
  原因:湿度或温度利于菌丝生长;缺氧,掀动薄膜次数太少;培养料氮素偏高,营养过量,菌丝生长过盛。
  应对措施:加大通风量,中午气温高时揭膜1 h,让菌筒接触光照和干燥空气,促使菌丝倒伏,待菌筒表面晾干至手摸不黏时,盖紧薄膜。
  1.5.2菌膜脱落
  表现:脱袋2~3 d后,菌筒表面瘤状菌丝膨胀,局部片状脱落。
  原因:脱袋太早,未达到生理成熟或脱袋后温度变化太大,使表层菌丝紧缩,形成间隙而起泡,迫使外部菌膜脱落。
  应对措施:准确掌握开袋时间;创造适合的环境条件,温度以20~22℃为宜,选择晴天喷水加湿,相对湿度以80%为宜,保持每天通风2次,每次30 min。
  1.5.3菌丝体脱水
  表现:菌筒表层粗糙,手摸有刺感。
  原因:菌袋受强光曝晒或强风袭击,或接种穴胶布全脱,菇场湿度太低,袋内水分蒸发,或揭膜时间过长。
  应对措施:加大喷水量,连续喷水2~3 d,达到手触不刺而有柔软感为度;罩严薄膜,缩短通风时间,保持相对湿度为85%~90%,可灌“跑马水”于菇床两旁的沟内,增加地面湿度;当菌丝体出现“黄水”现象,应及时用1.5%石灰水冲掉,或用70%的酒精球吸干。
  1.5.4转色太浅或一直不转色
  表现:转色太浅或一直不转色。
  原因:脱袋过早,菌丝生理没有成熟;菇床保湿条件差;脱袋时气温高于25 ℃或低于15 ℃。
  应对措施:结合通风喷水保湿,连续喷水2~3 d,每天1次;检查菇床罩膜,罩紧薄膜,提高保湿性能;菌筒卧倒地面,利用地温地湿,促进一面转色后再翻一面;若因低温影响,可引光增温,中午通风;若因高温影响,应增加通风次数,同时用冷泉水喷雾降温,早晚通风换气,每次30 min。
  1.5.5转色太深,菌膜增厚
  表现:皮层质硬,颜色深褐,出菇困难。
  原因:脱袋时菌龄太大,菌丝扭结,菌膜增厚;培养料氮源过量,菌丝徒长,菌膜增厚;通风次数和时间太少,缺乏光照。
  应对措施:加强通风,每天至少通风2次,每次1 h;调节光源,菇场要求保持“三阳七阴”的光照;拉大干湿差和温差,迫使菌丝由营养生长阶段转为生殖生长阶段;仿效“击木催菇法”,用木棒敲打菌棒,使菌丝震动撕断,促进出菇。
  1.5.6菌筒霉烂
  表现:脱袋转色期间菌筒出现霉烂。
  原因:脱袋后气温变高,菇场周围环境条件差,特别是雨天,通风不良,造成高温高湿,引起杂菌滋生。
  应对措施:地面撒上石灰粉,用50%多菌灵0.1%水溶液涂局部受害处,再用5%石灰水涂刷;控制喷水,防止湿度偏高;保持菇床空气新鲜,加强空气对流。
  
  2非脱袋转色
  北方地区湿度小,可采用非脱袋转色,其转色管理参照脱袋转色。当菌袋菌丝生理成熟后,及时松开扎袋口的两端并在菌袋上适度打孔,这样可增加袋内氧气,并将袋内的废气和黄水放出。温度保持在20 ℃左右,当温度超过25 ℃时,要及时散热,掌握“宁可低温延长转色时间,也不可高温烧菌”的原则。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并给予300~400 lx散射光诱导,3~5 d后保持10 ℃左右的温差,一般情况下10~15 d完成转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4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