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通江达海绘新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毅彪

  我们手中握着祖国东大门的金钥匙,现在又找到了一把激发“黄金水道”潜能、支持中西部振兴发展的“钥匙”。我们要用这把钥匙,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开启更加广阔的大门。
  
  站在栉风沐雨80载的上海海关大楼里凭窗远眺,浦江两岸商贾云集,秋色如画,处处展现着国际大都市的迷人魅力。伴随着外滩海关大楼雄浑的钟声,我的思绪被带回到两个月前去渝川考察调研的那些日子。
  今年8月中旬,我率上海海关考察调研组一行,思考着如何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外贸和物流发展的问题,踏上了长江中上游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神奇巴蜀大地。“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在渝川逗留的4天里,我们会见地方党政领导,举行工作座谈,实地考察企业、征询意见,向重庆受灾地区捐款捐物、慰问交流干部……这一路走来,我对于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更好履行海关把关服务职能有了更深的领悟。
  渝川之行,我听到最多的,是当地企业要求打破通关樊篱、加快自身发展的强烈呼声。
  美丽的巴蜀大地,群峰巍峨,绵延起伏。“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雄奇险峻,却也成为当地企业加快发展的天然屏障。渝、蓉两地分别有占外贸总量90%和50%左右的货物需要通过上海口岸转运,上海成为两地进出口的咽喉,长江水道更是当地外经贸发展的“生命线”。
  山峦叠嶂,远离大海,但决不能因此远离市场和开放,从2005年开始,我关开展了长江流域区域通关改革。目前,区域通关的范围已扩展到长江流域和中西部共12省2个直辖市,适用“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的企业近700家,中西部地区企业进出口可以“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简化了手续,提高了速度,打破了樊篱。上海和川渝两地的距离拉得更近了。我们,真正为中西部企业打通了一条通江达海的外贸高速通道。
  在和川渝企业真诚愉快的座谈中,当地企业欣喜地告诉我:区域通关改革实施以后,货物从口岸到内陆之间不再需要监管运输和监管仓储,由此减少的各类成本、人工和时间难以用金钱来衡量。海关的改革,为企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为中西部的崛起提供了助推。交流中,我也听闻企业受到长江内河集装箱班轮在上海口岸“待港时间长”、“靠泊难”的困扰。这提示我们,口岸海关的工作还需要有更多的改进和完善。
  在重庆市中心远眺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口的滚滚波涛,我想,在我国全方位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和合作的大潮中,上海海关同样要展现出江河交汇、海纳百川的气度,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和服务功能,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推动各区域和谐互动、科学发展。这既是服务地方的使命和任务,也是谋求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
  渝川之行,我印象最深的,是地方党政和兄弟海关主动接轨上海、服务长江流域的真诚企盼。
  考察调研过程中,地方党政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都希望在巩固区域通关改革等合作成绩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口岸与内陆海关之间更为紧密的协作配合制度,携手推进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这既是中西部地区主动与上海谋求合作的企盼和要求,更是中西部人民对上海海关的嘱咐和重托。
  交流才能发展,合作实现共赢。长江“黄金水道”划出的优美弧线,把上海这一联通世界的门户与内陆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返程的航班上,望着机窗外逐渐远离的千里峡水、万重巴山,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上海,是全国的口岸,是服务全国的重要基地;上海海关,寄托着内陆外经贸发展的厚重期望。只有切实加强与中西部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在融入中发展自己,在服务中提升自己,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结束了赴渝、川的考察行程,满载着感悟和收获,我们从长江上游回到东南都会的浦江之畔。
  返沪后,我们立即协调上海港务及口岸管理单位解决“内河快班轮在上海港口优先靠泊、优先装卸”的问题,赢得了企业的赞誉和社会的关注。此时,一位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语重心长的勉励,时时在我耳畔回响――
  “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工作有两个层次: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办事是第一层次;而善于在服务过程中找到政策法规与实际情况的结合点,在符合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则是服务的更高阶段。”
  我们手中握着祖国东大门的金钥匙,现在又找到了一把激发“黄金水道”潜能、支持中西部振兴发展的“钥匙”。我们要用这把钥匙,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开启更加广阔的大门。
  外滩海关大钟的《东方红》乐曲再次奏响。这钟声,预示着我们的工作又将开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6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