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维系微利,“维C”危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炳政

  目前中国唯一可以主导国际原料药市场价格的产品就是维C。
  维C价格被拖至成本区,所有竞争者都会陷入“千斤”搏“四两”的泥潭。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维C生产国和出口国。由于我国发明的两步发酵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世界维C市场上的占有率稳中有升。维C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出口超亿美元的原料药,也是目前中国唯一可以主导国际原料药市场价格的产品。2003年全球维C约有9万吨的产销量,当年我国维C出口量为5.4万吨,比2002 年增长23%,占据了世界维生素市场60%的份额;出口金额为3.3亿美元,平均出口价格为6.1美元/公斤,上涨83.5%。
  经过多年的洗礼,国内的东北制药总厂、华北制药厂、石家庄制药厂、江苏江山制药厂奠定了在维C行业中的领军地位。2003年四大药厂的出口量占据了中国当年维C出口总量的近九成,2004年1-11月,我国维C出口总量突破了6万吨的规模,四大药厂出口量均超过了1万吨,合计占据同期中国维C出口总量的88%。中国这四大维C企业与德国巴斯夫、荷兰帝斯曼(2003年2月帝斯曼公司收购了“世界维生素之王”瑞士罗氏公司的维生素产业)共同形成了世界维C行业的“三足鼎立”之势。在“维C”的天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把持者,“维C”价格的漫天飞舞,少不了他们精心敲打的节奏。
  2003年是近几年来我国维C行业发展最为风光的一年。2000年至2002年间,我国的维C出口量稳步攀升,然而出口金额却逐步回落,出口均价始终处于走低态势。在2003年价格逐渐走出低谷之时,却又好景不长。在2003年5月份月度出口均值达到8.6美元/公斤的年度峰值后,价格便一路走低,到11月份出口均价居然跌破4美元/公斤。尽管12月份当月反弹至5美元/公斤以上,但到2004年1季度结束,5美元/公斤的价位再度失守,随后月度出口均价在4-5美元/公斤之间震荡走低。2004年11月当月出口均价跌至4.1美元/公斤,4美元/公斤的关口岌岌可危,一场新的价格大战箭在弦上。
  价格大战对维C行业并非新鲜事。短短10年间,中国维C行业已经历练了两次“价格洗牌”。在1995年国际维C市场炙手可热,中国的维C生产方兴未艾,众多企业摩拳擦掌之时,国际巨头瑞士罗氏制药公司突然发难,举起价格屠刀,将国际市场上维C价格由每公斤13美元一路砍到5美元,并且一度斩至4.5美元。国内刚刚起步的中、小维C企业纷纷关停并转,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在苦苦支撑。此后3年的休养生息并没有给中国维C行业更多的喘息之机,2000年“价格大战”再次爆发,出口均价由每公斤5美元一路狂跌到2.8美元以下。2002年5月1日开始,维C被列为海关审价、商会预核签章商品,才使第二次价格大战归于平静。
  供求关系的失衡始终是价格波动的始作俑者。国际市场维C的需求量前几年一直维持在8万吨左右,近来虽然有所上升,但也只是在9万吨上下。尽管维C市场的价格一度处于低迷状态,但也没能阻止国内企业产能的扩张步伐,1995年罗氏公司的价格战矛头直指中国企业一套万吨维C装置建成投产。第二次价格大战之后,受罗氏公司、日本武田相继停产的影响,国际维C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逆转,短短几个月内,国际市场的维C价格从3.2美元/公斤一路蹿升至12美元/公斤。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有不少原已停产或减产的国内厂家重新染指维C市场,一批新兴企业更是踌躇满志。2004年前11个月,中国经营维C出口的企业多达154家,其中90家在上年同期并没有出口纪录,虽然前11个月新近加入的企业合计出口量才2651吨,但也足以显示维C市场的巨大诱惑。
  相对实力偏弱的国内中、小企业加入维C行业并没有动摇国际维C市场的现有格局,价格战的真正威胁仍然来自国内四大企业的一举一动。进一步扩张已有的规模优势,在新的价格战中占据成本先机,成了几大企业心照不宣的发展策略。“限产保价”势必在新的一轮产能扩张中分崩离析,预核签章或许就会成为一纸空文。谁想成为维C天空的独舞者,看来也并非易事,而一旦维C价格被拖至成本区,所有的企业都会陷入以“千斤之力”搏“四两”蝇头小利的泥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79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