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与非在:景观都市主义的诠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易学尧 袁 凤 李彦廷

  摘 要:国内外著名的规划、景观及建筑设计大师对景观都市主义都有一个一致理解点,就是对文化的保护和延续。如何在纷杂变迁的社会中让文化做到与时俱进,且能引起观者共鸣!是当代各个领域设计至关重要的一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的规划、景观、建筑等大型知名项目的分析,得出文化理念在设计中重要性和存在感:对文化在设计中的贯彻应达到“在与非在”的高度,这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丹尼尔-里伯斯金德(DanieIUbeskind)所提倡的。本文将该理念运用到景观设计中,并通过实例来分析说明如何将文化理念以“在与非在”的方式渗透到景观设计中,来提升区域景观气质和人文情怀。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在与非在:文化理念:景观气质
  中图分类号:Tu2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2-0087-05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建筑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斯坦纳(FredncI(Sfeiner)在一次命名为“景观都市主义概念”的演讲中对于5,12汶川大地震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和我的同事看了四川地震纪念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设计图。当然在我们整个的设计当中都是充分认可了中国的一些特点。通过这样一个设计也能够提醒我们地震当中的一些受害者是我们的子女。”
  现任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景观设计学系主任: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的提出者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IesWaldheim),他在中国的一次关于“景观都市主义含义与发展”的演讲中这样说的: “在北美的一些非常著名的景观设计师,他们现在越来越把文化的知识融入到景观的设计当中。”
  在这两段话里我们可以发现关于景观都市主义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景观如何改变,对文化的保护和延续、对情感把握和交流、对记忆的找寻和封存的是永远不变的主题。文化是精神支柱,是所有设计的灵魂。任何一个区域或空间的设计,无论大小、区位、现状,都有其可挖掘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及观者的心理文化。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丹尼尔・里伯斯金德(Daniel Libeskind)对于历史文化的见解是: “如果面对历史,你依然麻木不仁,那还有什么能打动你,历史就是人生的定义。”正因为他对历史的尊重和感怀才会有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与新世贸大厦的这两个优秀的令世人折服的建筑设计。这两个设计都是全球性的竞标方案,他之所以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应该是人文情怀的介入。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图1―4)的设计不仅对历史保持清醒的记忆,而且追求极致的空间的构成。
  博物馆外墙以镀锌铁皮构成不规则的形状,带有棱角尖的透光缝,由表及里,所有的线条、面和空间都是破碎而不规则的,人一走进去,便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了一个扭曲的时空,馆内几乎找不到任何水平和垂直的结构,所有通道、墙壁、窗户都带有一定的角度,可以说没有一处是平直的。设计者以此隐喻出犹太人在德国不同寻常的历史和所遭受的苦难,展品中虽然没有直观的犹太人遭受迫害的展品或场景,但馆内曲折的通道、沉重的色调和灯光无不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撞击。参观者带着缅怀的心情体会遇难者的痛苦与挣扎。真正达到纪念的高度,这就是设计者里博斯金德对“在与非在”理论的最好诠释。
  “在与非在”通俗的可以理解为场所的记忆和精神。任何一个场所背后都有其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设计不是凭空想象的,对于场地使用老来说有内涵有文化、能引起参与者共鸣的设计才是真正吸引眼球、打动人心的设计。这种记忆可以很私人也可以很大众,就像幼年的玩具或者中学毕业照所承载的记忆一样。就像“物是人非”、“睹物思人”、“叶落归根”等很多由文字而引发的情绪波动一样。
  
  有关“在与非在”理论的运用和心理体验在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景观规划设计中也都有所运用。
  越战纪念碑位(图5-8)于林肯纪念堂的左侧,难以称其为碑,因为它整体低于地平面,处于地平面以下。纪念碑上没有一句口号式的标语,黑色大理石碑上密密麻麻刻满的是阵亡将士名单。参观纪念碑的人,要从地面开始一步一步下行。随着人慢慢走入地平面下,纪念墙渐渐高大。每走一步,死亡名单的数量就比前一步增加一大截。寓意着战争的泥潭,越陷越深,人员伤亡越来越大。直到纪念墙最高处,再顺墒走,墙开始逐渐变窄,直至走到地平面上,这是一次心理的旅行,虽然它不是一座高耸的、醒目的。但它带给人的心理震撼却是深入的、实在的、沉痛的、可引发人思考的。观者不是走在战场上,却是感同身受,这就是纪念碑的意义,就是“在与不在”内涵最好的诠释。
  2006年10月,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领衔,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模型(图9),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的建筑群体和院落,非传统守旧的设计手法、新的施工材料等与人们传统思想和审美像冲突的设计如何深的民心,且成为中国建筑及景观设计中及其出彩的一笔?笔者认为,该设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设计者注重的是“魂”――苏州传统园林的魂。形似不如神似。只要设计将观者内心深处所期望的灵魂与气质展现出来,无论现代构造、独特的造型还是最新的建材都是加分之举。所以有些具象的物体“在与非在”都变的模糊,新的更精致的物体将承载更多的寄托与美好。
  社会不断发展,景观设计与时俱进。在景观设计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不激进或不滞留或不脱轨?如何分析每个地区每个人群的需求?如何应对观者心理与情感的接受程度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景观不仅仅是物质实体,更是人类生存的精神文化空间,只有将场所景观的空间形态与人的感知心理联系起来,让景观的发展稳定、有依据,才能创造最佳的景观空间与人居环境。这种依据就是“在与非在”的文化脉络。
  在对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充分的将“在与非在”的文化理念融人到设计中。从离校校友和在校师生的情感角度出发,以文化性、时代性、生态性的角度出发打造了一个极具自身气质、文化与内涵的景观校园。
  
  一、学校现状(图10―11):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是经过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由长沙市人民政府主办、教育业务由省教育厅管理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就学校本身而言,它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从横向角度看: “长沙”是其地域位置: “商贸旅游”是区专业方向与特色; “职业技术学院”是其自身教育方式与特征等等。从纵向角度看,五十多年的历史、由长沙商业学校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与长沙市商业职业中专学校合并提升而成等有关学校发展史的内容都是

其独有的、有深度的、可挖掘的内容。
  二、新校区现状: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位于长沙市职业教育基地北部地块(图12),北邻46m宽的环保大道,东邻圭臼路,总占地面积约23.3hm2。长沙市职业教育基地位于长沙市雨花区洞井镇桃阳村(湖南环保科技园),总占地面积66.6hm2。新校区基地内部整体西高东低,高差较大。场地南段现状为丘陵山地,北部与环保大道交界处也有较大高差。
  
  三、设计轴线:该方案的设计构思从时间与文化的两个轴线出发,从不同角度充分的将“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气质与内在完美体现,让“旧到新”有一个内在的联系,让所有的设计都有根可寻,让观者有认同感。
  A、时间轴线:
  过去―一现在――未来
  该轴线相对应的是:
  历史―――,拼搏――腾飞
  设计将校区以东门人口到西门作为一个文化递进发展的轴线(图13),将传统教育文化、学校自身文化、区域文化贯穿其中,凸显该校园文化内涵与精神气息:
  
  (1)在东门入口区域及中心水景区域,利用地形高差所产生的挡土墙做浮雕展示墙,浮雕的形式分别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学校发展史、以及校训、校徽、校歌等文化内容。
  (2)在中心教学楼前,结合广场铺装设置主题“商鼎”雕塑,勉励同学们乘风破浪。奋起拼搏。在北门景观道中间设计一具盘旋而上的“商务飞机”雕塑,腾飞状的雕塑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激发学子内心澎湃的热情,积极向上。
  (3)在西门入口处,利用道路中心绿化带设置“旭日东升”的主题雕塑,寓意学子们就像刚刚东升的太阳,充满无限美好与未来。体现出学校对同学们的期望,同时雕塑与旁边的创业楼相互呼应,努力拼搏,把握未来。
  B、文化轴线:
  设计的文化轴线就是――传承(图14)。将老校区的文化与每个校友的回忆传承下来,将新校区学子的记忆封存下来。
  (1)原有道路名称敬业路与求知路的延用。
  (2)原老校区人口体育壁画以浮雕的形式延用。
  (3)老校区“爱我商校”的植物整形景点,以同样的手法继续延用。
  (4)老校校园内一大特色就是整齐的文化宣传栏,新校区将继续延用这种文化宣传的方式。
  (5)老校操场上的校训金字“修德砺能,自强笃行”,是治校树人之本。新校区将更加突出地将校训展现在每个同学眼前,勉励人心。
  (6)老校区内植物繁茂、郁郁葱葱。新校区将这些大树移植过来。将打造出更加美好的景观道,同时也将校友的回忆一起携带而来。
  (7)在新校区靠运动区的山体打造一片阳光草坪,在草坪上种植九栋教学楼缩影的整形灌木,图案之间设置大型的风车。当学子离开校园,与风车下一个建筑的整形灌木的合影将成为他几年校园生活的一次封存;多年后。那栋有关伴随自己学习生活的建筑的记忆与风车下建筑的缩影灌木合影的照片都是每个学子内心最宝贵的财富。
  设计不是将老校区的景观景点原封不动的搬移过来,那样并不能让学校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失去了开辟新校区的意义。我们要做的是,以一种似在非在、似有非有的形式将校友的思绪与情感记忆牵引到新校区景观内,让记忆的脉搏在新校区内跳动。
  这两条条轴线是留给观者在游览过程中去体现感触,这种设计方式就是“在于不在”的体现。在这里以前或者以后生活过的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设计者的用心和自己内心最初最真诚的感动。
  四、该设计对。在于非在”设计理念的另一个体现方式是:文字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古语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学校作为一个教人育人的场所,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学风和严明的校纪。学生正值青年期,是性格定位成形的关键时期,一个优良的学习教育环境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学校用“修德砺能、自强笃行”两句话来概况学校对学子的寄托与期望。“修德”、“自强”、“笃行”、“砺能”,均出自古语经典,具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同时也具有浓厚的当今社会时代气息,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与和谐校园建设赋予了新的内容。设计将沿敬业路三个围合的区域与主题教学楼南侧的区域分别以校训命名为:修德园、自强园、笃行园、砺能拓展基地(图15-19)。并在每个园区入口处以景观石的形式将这些古语展示出来,既达到点睛的作用,同时也不断提示着同学们,积极认真的学习生活。当这些观念已经在每个学子心中生根扎地了以后,设计就达到“在与非在”的高度。在学子心中存在的教育他们成长的理念。而不是景观石。多年后,学子时常以某个园的某个景石上的某个理念作为最近成长的座右铭,他会想起学校的景石和景石上的字,但是这个景石在不在眼前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种“在与非在”的教育方式对在场的每个学子耳濡目染的影响。
  五、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说,好的景观、环境可以怡情养性。植物的搭配和设计是烘托景观氛围、提炼景观气质的重要因素,在对该校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不用园区的不同气质所搭配的不用植物,让植物成为园区的点睛之笔,让植物所营造的景观气质在各个园区内以“在与非在”的形式而存在。达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A、修德园:搭配种植“梅、兰、竹、菊”等植物,通过植物提升园区景观气质。(图20)
  B、自强园:种植高大林立的乔木,如雪松、香樟等,体现笔直挺拔、自强不息的园区风貌。(图21)
  C、笃行园:与园区内建筑结合,植物搭配采用高乔木与整形灌木的结合,体现整齐有律,具有几何美感的工业园区。(图22)
  D、砺能区:与山体结合,自然生态的植物搭配,体现一种坚强不屈的韧性・
  E、生态山林区:山体原来生长的植物是茶树,设计以生态性为原则,主要种植茶树,还原山体生态面貌。 (图23)
  六、“在与非在”文化理念在水景及山体设计中的运用:
  (1)设计延用老校区自由曲折的水岸设计方式,将中心教学楼前水池与山体东侧的水体连接起来(图24-26),水沿着山体蜿蜓而下,在山体高处设置钟楼,时钟的滴答声时刻提醒学子们珍惜时间,努力进取。山体的最高点“飞牛”的雕塑,体现了山体的生态性,同时也寓意着学校踏实务实的办学理念和勤劳、执着、勇于追求梦想的精神。设计将老校区假山搬移过来进行丰富和美化,作为山体高处水景点缀,使老校区景观在新校区得到延续的同时,也隐寓了学校饮水思源,育人不断,不断发展壮大。景点是真实存在的,赋予景点的精神和理念是虚体存在,是设计者分析得出的,也是观者游监感悟出的。这就达到了“在与不在”的高度。
  (2) “船”代表着a、贸易的四通八达;b、交通旅游工具:c、船桨体现出众人合力、团结合作的寓意。在中心教学楼前的大水池内设置“水与船桨”组合的风车状的雕塑灯组。突显学校商贸旅游的性质与校园的青春朝气a
  船作为一个载体把它所代表和寓意的精神与学校属性有关的相通点联系起来,让它成为学校某些精神的载体,两者之间关联的精神寓意便会跳脱出来,达到形与神的契合・清楚明了的刻画和强调了学校的特征、属性和学校应该呈现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寄托是人们潜意识存在的。这种两者共同点相结合给观者引发的联想也是“在与非在”设计理念所引申出来的。
  总结:整个设计脉搏就是文化与传承,即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的传承。这个理念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和校园内都是不断的丰富、扩大和完善的。文化在景观中关键也是景观都市主义所提倡的,校园内的每一座雕塑、每一棵树、每一块景墙、每一个景石……都成为文化的载体、记忆的托付和情感的寄托。如此,校园内将充斥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同时作为一个全新的校区也有了很好的着脚点、支撑体和依托感。
  通过对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的设计与分析,让我们对都市景观主义的设计理念和“在与非在”的设计手法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在是虚体的存在,不在是实体的不在,设计所需要的是具有观赏性的实体和具有思考性、‘体验感的虚体,二者适度的结合才是有形有神、全面的、有依据感的设计,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走到观者内心,引起共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54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