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人文素质的培养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有意识的有所为,有目的的进行教育,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人文科学通过环境熏陶、知识传授,而成为人内在的人格,修养和气质。以之形成稳定的品格。本文就从高职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该怎样培养来讨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人文素质培养
  当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高素质的人才显得是极其抢眼。而高素质却体现在每个人前期的语文教育中,作为大学语文的教育,以是文化教育的高级阶段,在人类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学阶段,单纯的填鸭式,全盘灌输式教育已显得极其苍白无力。
  在全民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以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学习、教育,再教育,已经全面普及。素质教育已是不可争议的发展趋势,而素质教育又体现在学生的全面能力,自学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如何使自己的各项素质水平全面提高,当然道德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尤为重要的,正如道德缺失比知识缺失更可怕一样。
  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社会的,民族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每个个人的职责之所在。试想没有个人的努力何来素质的培养,没有社会的辅助何来素质的提高。
  一、在课堂教育中,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校大学生,特别是以技术实践型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在课堂的学习显得极其珍贵,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创造无限的学习成果,充分的利用该有限的时间去给学生以持久的思考,是能否顺利实现人文素质提升的关键。
  通过在课堂的的语文教学,联系课本与教学大纲,让学生感觉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灿烂的中华文明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全球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大学语文所选取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备许多优越的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如此优秀的文化能够起到文化熏陶,文学感染,道德规范的作用,同时养成良好的文化习惯。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研读古代文学作品,体会古人的文化观念,文学情节,道德情操,经常以先人的操守来勉励自己。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达了起义英雄的伟大理想,作为该书的作者,他又何尝没有如痴之感慨呢。《史记》作为一部优秀史学,文学巨著,为人类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思维财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物形象,道德标准有效的熏陶学生,用以激励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
  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爱国主义是中华文化的主旋律,也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指挥棒。在大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尽其所能,尽量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升华为爱国主义情怀。
  在大学课堂教育中加强做人教育。大学语文教材中,浓缩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特别是在做人教育方面。在论语中“民无信不立”等等,阐述了诚信在做人理事方面的重要性。孟子中“威武不能屈”之精神,指导学生坚持自己的操守与追求,让人懂得了人格的重要性。
  终上所述,大学课堂教育就是在充分利用书本优秀知识的同时,灌输以教师的谆谆教导,学习先哲的优秀思想,进而为我所用,使我有人文素养提升。
  二、在课外阅读中,加强人文素质培养
  课外阅读作为当代大学素质教育的标志,其体现的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海量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提高知识能力,有利于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个人思想,培养品德。正如“与圣人交,如入芝兰之室”。那些自主选择的具有人文精神的精彩文学作品,拥有自身的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人类优秀文化思想。很容易与学生个人兴趣爱好所结合,从而起到感染作用。如《论语》蕴涵了孔子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广大的内容中流淌着仁爱精神,给人以启迪。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加强人文素质培养
  在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图文并茂已成为现实,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要求已显得很突出。多媒体课件以其文本,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组成,所以给学生以更多的感官的综合性刺激,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正如科学研究表明的一样,综合器官的应用在促进人类记忆方面远远高于单一器官运用。
  结语:
  高职类院校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侧重语言文学知识的介绍上,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充分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把实践和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多方面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自我人文素质的持续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志华.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养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08:156
  [2]徐福义.浅谈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与人文素养教育的结合[J],新课程(教研).2010,01:15-16
  [3]牛丽.浅析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素养教育[J],科技信息.2010,23:662-663
  [4]张晓玲.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对人文素养之培养方法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82-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9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