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流动的自然景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试以城市中一类特殊的自然景观要素-------城市河流和滨水区为象,探析城市化对水滨自然过程的影响,并提出遵从自然过程的系统化设计途径。
  【[关键词】滨水区;城市河流;自然过程;景观设计
   “设计遵从自然”――尊重自然过程、依从自然过程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已经成为景观设计界的主导思想之一。在长期自然适应、调整直至稳定的过程中,每种自然过程都会出现独特的自然适应形式,表现在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之中。因此,设计尊重自然过程,就是要认识到:各种自然过程都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设计的目的在于恢复或促进自然过程的自动稳定,而非随心所欲的人工控制;设计依从自然过程,就是要认识到――各种自然过程都有自然的形式与之适应,设计中应善于发现并充分利用这些自然形式,而非天马行空的形式构图。
  城市滨水地带的规划和景观设计作为滨水区设计的一个课题的一部分,它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在于它是复杂的综合问题,涉及多个领域。作为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量为强烈的地带之一,河流和滨水区在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因此滨水工程就涉及航运、河道治理、水源储备与供应、调洪排涝、植被及动物栖息地保护、水质、能源、城市安全以及建筑和城市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决定了滨水区的规划和景观设计,应该是一种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多目标的设计,要求我们能够全面、综合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地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它是城市中自然因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同时这里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 水滨按其毗邻的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海滨。
   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就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世界上许多著名城市都地处大江大河或海陆交汇之处,便捷的港埠交通条件不仅方便城市的日常运转,同时还常是多元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独特的魅力。纽约、悉尼、威尼斯和我国香港、苏州、青岛等都是因其滨水特征而享誉世界。
  二、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从自然角度分析 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设计的具体策略
   通过前面对自然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河流和滨水区发生的各种自然过程都有相适应的自然形式。因此在今天的城市设计和开发建设中,如何恢复并促进这些自然过程、积极利用和发挥各种自然形式应是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另外,这些自然过程和自然形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紧密交织、相互促进的:(1)水文状况的变化必然影响着水滨空气环流过程:水量充沛、水面广阔自然会促进水陆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2)网络状的水滨绿地系统构成的城市开放空间可以成为水陆风的天然通道和过滤器;(3)在堤岸内部,河流水文过程与自然生物过程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自然过程和自然形式的重叠交织也要求城市河道和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尽快改变我国河流整治和滨水区开发条块分隔、各自为证的现状,采取统一协调的系统化途径。这里针对城市河流和滨水区的各个空间构成要素,给出一些具体对策:
  1、滨水区建筑物设计
  (1)降低滨水区建筑密度,或将滨水建筑一、二层架空,使滨水区空间与城市内部空间通透。例如山城重庆气候炎热,可以利用自然地形,结合局部架空的吊脚楼形式引导水陆风,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2)调整临水空间的建筑、街道的布局方向形成风道引入水滨的水陆风,并根据交通量和盛行风向使街道两侧的建筑上部逐渐后退以扩大风道,降低污染和高温,丰富街道立面空间。
  开放空间:(1)保护城市河流沿岸的溪沟、湿地、开放水面和植物群落,构成一个连接建成区与郊野的连续畅通的带状开放空间,利用它把郊外自然空气和凉风引入市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2)河流开放空间廊道还应与城市内部开放空间系统组成完整的网络。
  2、滨水区植被设计
   在滨水植被设计方面,应增加植物的多样性。这种群落物种多样性大,适应性强,是城市野生动物适应的栖息场所。他们不仅在改善城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城市提供了多样性景观和娱乐场所。另外,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种植高大乔木,以提供遮荫和减少热辐射。城市水滨的绿化应多采用自然化设计,植被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丛、高大树木的层次的组合,应尽量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在“设计途径必须适应场地”的观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到多种水滨植被设计的原则:(1)绿化植物的选择:培育地方性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为主;同时高度重视水滨的规划植被群落,它们对河岸水际带和堤内地带这样的生态交错带尤其重要。(2)城市水滨的绿化应尽量采用自然化设计。不同于传统的造园,自然化的植被设计要求:①植物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丛与高大树木的层次和组合,应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避免采用几何式的造园绿化方式。②在水滨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适地区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林地,在河口和河流分合处创建湿地,转变养护方式培育自然草地形成,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息地。这些自然群落具有较高生产力、能够自我维护,只需适当的人工管理即可,具有较高的环境、社会和美学效益,同时在耗能、资源和人力上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3、生态驳岸设计
  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抗洪强度。在驳岸的处理上可以灵活考虑。根据不同的地段及使用要求,进行不同类型的驳岸设计,如自然型驳岸。生态驳岸除护堤抗洪的基本功能外,对河流水文过程、生物过程还有如下促进功能:(1)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生态驳岸采用自然材料,形成一种“可渗性”的界面。(2)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河流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过程消减有机污染物,从而增强水体自净作用,改善河流水质。
  3)生态驳岸对于河流生物过程同样起到重大作用。
  生态驳岸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
  (1)自然原型驳岸:主要采用植被保护河堤,以保持自然堤岸特性,如种植柳树、水杨、白杨、榛树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固稳堤岸,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增加其抗洪、保护河堤的能力。
  
  
  
  (2)自然型驳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设有鱼巢)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这种驳岸类型在我国传统园林理水中有着许多优秀范例。(如: 北京颐和园后湖、北京颐和园的谐趣园等)
  
  
  
  (3)多种人工自然型驳岸: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综上几项所论述的是从自然角度论述滨水区景观在设计当中应该遵循的原则,作为被景观设计界大多数设计师认可的 “设计遵从自然”的设计理念,把它合理的运用到我们身边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当中来,不无是明知之举。把人、城市、自然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始终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贯穿,使滨水城市设计完美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有信心!
  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较为综合性的学科,其优点之一在于可以从比其他学科更广阔的视野范围来解决问题,综合建筑学、艺术、城市规划、地理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提出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景观设计学更强调综合性的、多目标地解决问题,同时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两方面的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应努力发挥其综合优势,致力于更完善的滨水区建设,而多学科的知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应是景观设计师首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注:文章中涉及的公式和图表请用PDF格式打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0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