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燕秋

  摘要:意识形态问题是一个复杂敏感同时又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自马克思主义成立以来,当代世界意识形态领域已经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都经历了发展与考验。为此,有必要对国内外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观点进行整理,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意识形态理论;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195-02
  一、国外研究现状
  自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问世后,国外学者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鼎盛时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根据马克思思想中的不同内容来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的观念。麦克里兰认为,在这段时间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三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首先,第二国际把马克思主义直接等同于经济决定论。而这便会更加突出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之间的相等关系。其次是列宁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两种意识形态形式之分,并称前者是统治的意识形态,后者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再者是“由于革命运动在西方未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在诸如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等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当中,意识形态是比迄今可以想见的更为强大而独立的力量的印象逐渐增强,并因此给予了它更多的注意和重视。”也就是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破产后,诸如卢卡奇、葛兰西等一些思想家不光总结了革命失利的经验教训,并且开始把研究的重点变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从上述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现状的分析来看,国外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意识形态与政治、科学技术以及文化关系的研究。
  首先是对意识形态与政治关系的研究。在20世纪20年代,西欧工业革命相继破产,卢卡奇、葛兰西等人便把目光转向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积极论证了意识形态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他们立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需要,发展研究了意识形态革命理论,认为忽视意识形态领导权是革命失败的深层原因。在葛兰西看来,无产阶级要想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就必须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眼中,意识形态同样富有浓厚的政治内涵,但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不同的是,他们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基于否定意义上的。他们认为一切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编造出来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身的阶级利益,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对维护统治有着重要作用。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学者雷蒙・阿隆、爱德华・希尔斯、李普赛特和贝尔等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终结”论逐渐形成。终结论者认为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世界即将到来,因而无需再有对政治方面的要求。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特里・伊格尔顿认为,意识形态是利益斗争和权力斗争的产物。所以意识形态的问题都关乎到利益与权力问题,即在意识形态中的斗争虽说并不全是权力的斗争,但并非与权力斗争无关。
  其次是对意识形态与科学关系的研究。在这个问题上一般有两个观点:一是予以否定的回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意识形态体现为多种具体的形式,例如哲学、宗教、艺术等,但并没有包括科学技术。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被排除在意识形态概念之外的。实证主义学派认为应当把意识形态和科学放在两个互相对立的位置上,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也明确区分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可以说,除法兰克福学派之外,大多数学者都把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对立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二是予以肯定的回答。比如列宁将意识形态分别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称后者是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体,是科学的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技术以自身为基础和核心,已经具有相应的意识形态功能。哈贝马斯将马尔库塞的这一观点进一步发展,他曾提到,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但是一种生产力,同时也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
  第三方面是对意识形态与文化关系的研究。这一研究主要是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大众文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他们从文化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文化生产,认为其意图控制大众的意识。在他们看来,大众文化受到了商品社会的操作,因而它的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操纵。这一特点之所以难以被发现,是因为它有所谓的“民主”的掩盖。继法兰克福学派后,詹明信与伊格尔顿也认真研究了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关系。詹明信从文化视角对意识形态进行初步研究,提出了“认知测绘”理论。他认为,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是借助思想体系来联系的。与詹明信一样,伊格尔顿也将意识形态研究置于文化的视阈中,进一步揭示了文化所蕴涵的意识形态本质。
  二、国内研究热点
  国内有部分学者持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是意识形态批判的观点。他们认为马克思原本谈及意识形态概念时,就是从批判的角度出发的,而继他之后的意识形态理论与之相比,则缺少了其中的批判性,逐渐演变成一般的文化建设理论。学者姚大志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性可以从其实际运用途径和方法中看出。学者周宏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概括为对资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资产阶级文化理念的批判。学者张秀琴则指出,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在哲学领域、经济学领域和资本主义政治社会领域的批判。
  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问题,二是关于意识形态功能的问题。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相关阐述主要是在其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进行的,他从来没有完整明确的定义过意识形态概念,也没有系统论述过意识形态问题。因此,国内学者有相对较大的空间来界说意识形态的概念。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对意识形态的界定主要分为几类:“理论学说”、“价值体系”、“行为准则”、“知识体系”等。而关于马克思究竟在何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问题,国内学者们对此有一番激烈的争论。学者俞吾金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是持否定观点的。在俞吾金看来,意识形态就是一种表现、情感和观念的统一,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学者季广茂同样认为马克思将意识形态看作是一个贬义词,他赋予其实质性的贬义色彩。与此同时,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同时在肯定意义和否定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一种是否定的、贬义的用法,即如前所述;另一种是中性的用法,认为马克思将意识形态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来使用。学者宋惠昌就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的一种特殊的存在。
  而关于意识形态功能的研究,国内外并无专著专门论述,而只是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零散的出现。然而意识形态对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学者们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对意识形态的功能进行了概括。国防大学姜汉彬教授从意识形态也是综合国力的角度,概括了包括理论指导力、法纪整合力、理想凝聚力、舆论导向力、道德教化力、艺术熏陶力在内的六种社会功能。宋惠昌认为,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治“合法性”功能;二是“社会水泥”功能;三是“思想旗帜”功能;四是“价值导向”功能。毛寿龙将意识形态功能分为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来说,意识形态可以维护统治集团的团结与稳定,对政治集团的搭便车行为起到一种约束的作用,从而调节政治利益集团间的关系。而从消极方面来说,陈旧的意识形态会压制创新,破坏进步集团的合法性。学者郑永廷则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预测、整合以及调控功能做了重点分析。预测功能主要包括因果预测和趋势预测两种途径。而整合功能则是通过文化层面的分层整合、制度层面的规范整合、制约层面的强制整合方式来实现的。调控功能是通过观念、制度及权力的调控来实现。
  总之,国内外学者在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领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的研究在理论上开拓了研究意识形态的新途径和新视角,在实践上有利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合理建构与发展。但这些研究仍在存在着不足与缺陷,这就为我们的继续研究创造了空间并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2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姚大志.现代意识形态理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3]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4]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6]王晓华.关于意识形态的历史反思[J].浙江学刊,1995,(1).
  
  [责任编辑 安世友]
  
  收稿日期:2014-03-19
  作者简介:陈燕秋(1990-),女,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620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