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进民退现象下关于市场所有制结构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晓君

  【摘要】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国进民退”主要表现为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企业在该领域的缩小甚至退出。透过最近市场的一些热点话题分析案例背后的实质,对完善市场所有制结构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国进民退;所有制结构;市场机制
  
  一、国有企业在市场的份额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第一阶段:1979~1986年,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是委托人即政府垄断了企业近乎全部的剩余权利的奢望,也没有创造剩余产品的积极性。让渡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必然会对经营者积极性产生激励,进而有利于改变过去权力集中与外部化的状况,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第二阶段:1987~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从经营权向所有权层面的过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承包制改革、股份制。在这期间,由于承包制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及股份制的发育不足,致使国企改革一度处在摇摆和徘徊之中。第三阶段:1992~1998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是要通过产权结构的改造,使国有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在现代企业产权结构的制约下,政府不能再直接地控制和经营国有企业。第四阶段:是从1998年开始的国企战略性改组时期,核心是“十五大”提出的“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非国有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之外的企业)2005年占有所有企业数量的比重为89.89%,2008年提升至95%;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66.72%上升至2008年的71.66%;资产比重由2005年的51.95%上升至2008年的56.62%;利润总额比重由2005年的55.96%上升至2008年的70.34%;就业人数比重由2005年的72.81%上升至208年的79.70%。
  通过上述材料可以表明,随着企业改革进一步的深入,国有企业占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比例是逐年下降的,国有企业市场化的程度是在逐年上升的。
  二、关于“国进民退”的案例分析
  2008年底,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由于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资金大都投入了基础设施建设上,民营企业难以涉入其中,被认定“4万亿大多给了国企”。2009年4月开始,山西启动该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资源整合。有调查显示,重组中被关闭的中小煤矿企业几乎都是民营企业。2008年至2010年1月底,财政部为支持三大国有航空集团先后划拨了150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东航集团、南航集团和中航集团分别获得90亿元、45亿元和15亿元资金。但经营困难的民营企业东星航空公司未获注资,最终破产。这些案例中,国有企业基本都是通过市场的方式完成了兼并或者融资,但是背后行政推手,在对待国企和民营企业的问题上,依然有失偏颇。加之,近年来频频爆出的国企高薪、高福利、高管商业犯罪等问题。于是,“国进民退”现象就成了经济体系内部出现了分配不均等的权利,并由此导致了违背社会期望的所有制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
  三、积极推进市场所有制结构改革
  (1)公平对待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和市场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应让民营资本发挥更大作用,降低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对于传统上属于国有资本必须控制的领域,应该积极探索公私合作的发展模式,允许社会资本以参股等方式进入。进而建立有效的、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合理配制市场资源,提高整个市场的经营效率,为提高全社会的消费水平打下坚实基础。(2)积极推进去行政化改革。一是有效监督国营企业,使国有企业接受社会和民主监督,经营和财务信息应向社会公开。二是给国有企业划界,对国有资本的扩张应给予限制。深入推进政企、政资分开,必须合理界定垄断范围,减少行政审批和公共权力对资源配置的主导;改革国有企业组织人事制度,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3)国有企业自身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最新的资料表明:我国接近60%的贸易依存度,10%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资本形成依存度,25%的外资产业资本存量依存度,不到4%的自主知识产权率,接近40%的基础能源依存度,31%的外资经济市场占有率以及外资对核心产业的高控制率。面对着这一复杂而紧迫的经济形势,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大力实施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战略,必须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才能保证我国产业体系的安全。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重组调整,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总体上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威廉・鲍莫尔,罗伯特・利坦,卡尔・施拉姆.好的资本主义、坏的资本主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2]余箐.国进民退:实质、演化与利弊.学习与实践.2010,(1)
  [3]李志刚.国企如何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学习时报.200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09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