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褚玲 蒋柳燕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主线。其并不仅仅是放开利率管制那么简单,而是一项牵涉到金融机构创新改革、金融市场完善建设以及金融理念突破转变的系统性工程。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改革 机遇 挑战 对策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述
  所谓利率市场化,从字面上来讲,就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产生合理的利率水平。我国从1993年确立利率市场化的政策目标以来,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渐呈现加速趋势,特别是加入世贸后,为了推进金融开放,更是进入了小步快跑阶段。目前,除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还受政府管制之外,国内其它利率都已由市场自行决定,商业银行也可以围绕基准利率在一个相当大的区间内自由浮动,而且近年来,每隔一两年就会推出一项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措施,每一项措施的推出,都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又进一步。如此看来,似乎只要政府再放开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管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就可大功告成。
  但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是这样简单的。正如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说过的,“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不仅仅是放开利率管制,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利率的价格信号作用,建立一个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以达到资源整合,提高资源的运用效率。换言之,利率市场化就是金融市场化。对中国来说,就是改变那种政府行政过多干预资源配置、银行持续向低效率企业输血的传统金融格局,因此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大工程,其将牵涉到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甚至政府宏观调控理念的变革。
  二、利率市场化将带来的挑战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提速,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商业银行将面临新的经营压力和风险挑战。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利率市场化将明显挤压银行利润空间。
  一般情况而言,利差对国内银行利润增长贡献较大。在维持基本存贷利差条件下,国内银行的自由竞争程度加大,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为了获取高利润和竞争优质客户,必然会通过下浮实际贷款利率和上浮实际存款利率的手段。一旦利率市场化,利率管制放开,金融机构之间存款与贷款的竞争就会加剧,银行利润也会因此而下降。利差的下降风险对于业务单一、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商业银行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利息收入水平是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体现。图1列示对比样本商业银行2010~2013年的利息收入比。从图中可以看出建行、招商、中信、民生、农行的利息收入比整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2013年,利息收入比均有所降低,体现出银行业在摆脱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业务模式的过程中,利息收入占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另外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后,美国银行业存贷利差减少54BPs,日本银行业存贷利差减少82BPs,台湾地区存贷利差减少约100BPs。因此,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继续深化,将导致银行利差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收窄,对国内商业银行盈利基础带来巨大冲击。
  (二)利率市场化将放大银行的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风险计量和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后,存贷款利率不仅要随着信贷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还要随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而波动,资金在金融市场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流动更加随机,因此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更为困难,而且更容易形成利率风险。如由于不一致的存贷款利率波动造成的利率结构风险;由于客户拥有存贷款选择权,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导致银行承担巨大的选择权风险;由于相应风险管理缺乏而利率又频繁波动,导致银行面临收益的不确定性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将带了同业恶性竞争风险。
  当商业银行的存款负债利率较多地高于同业价格,此时其贷款资产利率较多地低于同业价格时,商业银行会面临巨大的利息损失。另外,在当银行为了满足监管指标,提高银行存贷比指标和资本充足率指标时,就会容易出现不惜花费高成本来获取存款的恶意竞争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将带来的机遇及应对挑战的对策建议
  (一)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的自主权,因此要建立和完善产品定价机制,实现内部存贷款定价的科学合理化。
  银行获得了自主的定价权,使得资金价格更加能有效地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定价过程中,必须全面充分考虑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并且要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实行优质、优价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定价策略。另外还应采取新的资产负债模式,以控制利率风险为目的的管理体制,既促进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优化调整,又有利于商业银行之间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因此要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
  中间业务由于资本消耗少、抗周期能力强、对存贷业务依赖度低,在调整和优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息差幅度将不断的缩窄,由此将对中国银行业的传统收入结构产生重大的冲击,因此为全国性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进行经营战略转型,以减少其对利率差的依赖程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机遇。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中间业务也存在规定不具体、标准不统一、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三)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因此要培养和提高人员的专业技能。
  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面对利率的频繁变化,导致的利率风险的加大,应注重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增强银行人员对利率风险的意识,加强利率风险控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做到高素质、高专业化,以此来应对未来激烈的竞争和风险,最终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田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银行家,2013(10).
  [2]易会满.利率市场化将全面增加银行经营风险[J].中国金融,2013(21)
  [2]郭建伟.利率市场化与利率定价机制[J].中国金融,2013(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46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