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转型中的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管理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婷婷

  【摘要】受经济下行与银行流动性压力交叠影响,前期信贷货币大投放与利润高增长所埋下的不确定性隐患持续发酵与蔓延,对银行资产质量形成压力。不良信贷资产隐射的信用风险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压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产质量 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演变态势与特点
  从资产质量的属性界定看,资产质量会因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特点、生命周期、发展战略等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有明显的相对性、时效性与层次性。尽管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保持持续“双降”的态势。准确把握资产质量演变态势与特点是商业银行严格把控风险,实现跨步转型发展的基本前提。
  (一)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承压下行。
  随着宏观经济的趋稳,整体而言近几年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速度渐缓, 受逾期贷款的滞后影响,不良贷款生成率温和上升。以上市银行数据分析,2013年上半年逾期贷款增长1167亿元,而不良贷款仅增长389亿元,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差额由2009年的-9亿元扩大到2103亿元,逾期贷款认定不良的压力加大。
  (二)生息资产增值能力不容乐观。
  商业银行资产的增值性建立在资产真实价值基础上,是资产利用效果的最终体现。在宏观经济下行区间内,金融监管日趋严格,金融脱媒再掀浪潮,银行业高速扩张的利润轨道遭遇障碍。
  一方面,资产增速放缓。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43.9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环比较8月份降低0.6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增速减少5.7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净息差收窄。钱荒后流动性风险问题暴露,推动了市场资金成本的上升,银行资产相对减少。
  二、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决定性因素分析
  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众多学者与业内人士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以金融生态理论观点最为典型
  (一)制约资产质量的宏观体制性因素。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的存在具有某种客观必然性,结合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历程,宏观体制性因素一直是牵绊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主要根源,其中又具体分为系统性因素与非系统性因素。
  1.系统性制约因素。
  经济运行状况。从长期看,受到生产要素供需矛盾及生产率增速下降的影响,经济运行的内在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高速发展。从短期看,全球经济疲软,经济运行中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持续存在,加大了企业经营成本,信贷新增不良压力增大。
  2.非系统性制约因素。
  地域性决定因素。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我国地域性差异在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上有着突出的体现。
  (二)制约资产质量的微观参与者因素。
  在经济转型发展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企业、政府和银行三方参与者,因为自身固有的缺陷及错综复杂关系,进一步困扰着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理。
  1.企业方面。部分企业过度负债、投资失败、持续经营基础削弱导致经营性资金相应减少,盈利能力减弱,经营风险与负担转移到商业银行之上。
  2.银行方面。在“双降”的监管考核指标下,除了现金回收和扭转企业经营以外,其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并不能切实降低不良贷款的预计风险损失。
  三、不良信贷资产隐射信用风险的积聚
  从全球银行业危机的爆发与演变的历程看,信用风险伴随着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是导致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周期传导机制放大信用风险。
  依据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运行中信贷市场、资金价格波动与实体经济等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并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两个重要传导机制直接作用于银行可贷资金规模与企业融资条件,放大信用风险对资产质量的冲击。
  (二)信贷结构的不合理暗藏信用风险。
  虽然国家调控信贷结构的政策已发布并实施,但资金分布不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要求、信贷投向不合理的问题仍存在。中长期贷款增速连续攀升。据2013年三季度末通报数据,9月末中长期贷款增速连续9个月攀升,达到12.7%,比年初增加3.9万亿元,增量占比达到53.3%。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凸显。截至2013年9月末,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仍有2.04万亿元,同比增长6.7%。
  (三)传统盈利模式滋生潜在信用风险。
  传统的单一盈利模式下,以生息资产规模和净息差决定的利息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极易受到利率波动与经济浪潮的影响。十大上市银行2013年前三季度整体实现净利润8629亿元,同比增长13.04%,增速较上半年有所回落;第三季度当季同比增速仅为12.08%,是三个季度中的最低增速。
  四、转型中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理策略
  根据经济波动的信贷周期特征,审时度势地统筹风险管理策略,完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信贷资产质量处于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之中,是商业银行推进转型求发展,提高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审时度势地统筹风险管理。
  自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以来,实体经济和金融格局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在转型发展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审时度势地统筹风险管理,审慎经营。以信用风险为重点,明确各项业务的风险容忍度,通过风险资产的限额管理,强化风险偏好监控,并定期给予评价,妥善处理风险回报与风险承担、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动态平衡关系,确保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策略能够有效执行。
  (二)灵活多变地调整信贷结构。
  在客户选择上,商业银行应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数量少、期限短、频率高、定价能力高的优质小微企业客户。在行业投向上,重点推进国家政策支持的新兴产业、绿色经济实体、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现代服务行业,压缩“两高一剩”和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的贷款。
  (三)创新多样的盈利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冲击着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也为商业银行创新多样的盈利方式提供了路径选择。积极开发多样信贷产品,以契合营销区域、产业集群、核心客户特点的信贷产品体系来满足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的需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梳理整合现有中间业务品种,推动中间业务由资源拉动型向服务创收型转变,不断提升新兴中间业务发展能级。
  参考文献:
  [1]钱爱民,张新民.新准则下利润结构质量分析体系的重构[J].会计研究,200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46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