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游亚鹏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方案是一个竞赛方案,该方案共两轮,第一轮为方案征集,343个方案中本方案进入前八名,获得了参与竞赛的资格。第二轮方案竞赛中本方案进入前三名,成为供领导遴选的三个方案之一,方案第一轮是在院内临时组织的工作平台上完成的,第二轮是由胡越工作室主持完成的。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一个试图用全新的设计方法和视角解读当代中国世博建筑的建筑方案。其内容包括一座提供特殊展示空间并具有特殊意义的国家馆,一座提供通用展示空间的地区馆以及会时临时建造、会后拆除的港澳台馆等三组建筑。建筑基地位于世博会浦江南岸园区中部,临近世博轴和园区主入口,位置重要,用地呈倾斜的不规则梯形。用地中限制条件与需求众多。设计中采用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基础构思――推导设计的方法,最终得到了设计成果。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将作为向来自世界的人们展示中国特色和发展成就的主要场所。会后中国馆将与世博会其他几座重要场馆一同予以保留,成为此次世博会的永久纪念。根据建筑物这样的使命,我们认为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①什么样的建筑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相称:
  ②在建筑设计中如何解读中国性和世博主题;
  ③在建筑设计中如何解决好会时和会后的功能转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对以上问题的逐步解答成为设计的推动因素。
  纵观历届世博会主办国国家馆的设计,并综合考虑中国的国情,我们认为,中国馆首先应当塑造为一座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的”建筑,以与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的目标相称。
  中国作为伟大的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1840年至今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中国正在经历着由衰弱走向复兴的历史过程,当代中国的发展令世人震惊。在此时此刻,中国馆的设计应该立足当代、展望未来、创造新文化,而不是对历史的复制。创新、发展、解决现实问题才是当代最重要的中国性的表达。
  
  方案首先将用地沿南北方向划分为互相平行的三条,使东西两侧进入用地的高架步道在中间一条内完成相交与转向;其次将首层功能房间平铺在三条用地内,由南向北依次为地区馆,国家馆和港澳台馆;最后将中间位置的国家馆向上拱起,并沿高架步道向东北即世博轴方向水平扭转,拱起的一端悬挑于地铁用地上方,将可使用的建筑容积扩充到最大。由此形成了两侧的地区馆和港澳台馆单层平铺,中部的国家馆拱起,高架步道由国家馆下部穿过用地的建筑格局。这样布置一方面节约了宝贵的首层土地,使建筑密度达到了40%以下;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会展中心最佳布置要求,从而巧妙化解了用地限制与基本功能需求的各种矛盾。
  在造型处理上,我们希望塑造出动态、有力度、重点突出且各部分相互和谐的建筑形象,并希望将布局阶段的条形布置、起拱、扭转等步骤用几何逻辑清楚的表达到外在形式上。我们强调了各建筑的立面保持平直,立面与屋顶的转折棱角分明,拱形的建筑因而具有了相当的力度感。我们将地区馆的东端屋顶适当抬高,与国家馆的东端屋顶形成了平滑的连接,由于此处内部空间正是两馆相连的交通空间,这样的处理也达到了内外一致。为了避免一端抬高后的地区馆屋顶产生冗长呆板的感觉,我们加入了幅度不大的波动,这与大幅波动的国家馆体型互相呼应但主次分明。港澳台馆也设计了起伏的屋顶并把西侧国家馆支撑结构融入其中。三馆体型相互联系相互依托,构成了建筑从场地中生长、变化、运动的逻辑过程。国家馆无疑是展览内容和建筑造型共同的高潮,而国家馆的底面必将成为场区内公共视觉的中心,我们在这里加入了一条斜贯东西两端的空间相贯线,这条充满张力的曲线使人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时间看到不同的体型变化。
  
  拱起的国家馆为用地空出了一片中心绿地,我们在这片绿地中布置了由地面广场,高架平台以及国家馆本身三个流动层面构成的立体园林。通过三个层面的结合在中国馆腹地形成一个有山、有桥、有水、有树的山水空间。在地面层为人们提供了能休息和举办小型展览的空间,同时还安排了各种信息显示系统,如计算机终端、触摸屏、LED屏幕、投影设备等。这些设施将中心绿地变成了一座媒体公园。
  在中心绿地中我们特别强调了参观者在室外从东、西两方向穿越国家馆用地时的空间感受。这种穿越是对城市完全开放的,漫步其间的参观者将得到一种立体的、无与伦比的空间体验,这将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给予城市公共空间的宝贵财富。
  拱起的中国馆及其下贯穿场地的高架步道也成为连接世博会园区东、西两部分的主要纽带和空间序列的高潮,并因此抽象表达出世博会“沟通、交流”的主题。
  独特的动态造型还在国家馆内部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一般建筑的展示空间。在参观过程中观众拾阶而上,向左侧可以看到国家馆正在展示的中国文化和历史,向右侧可以居高临下,俯瞰现实中正在建造和繁衍的城市景观。现实与想象的冲击将带给每位参观者独特的心理体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吗?”每位参观者将问自己并深深地思考城市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中国馆的造型特别是在人的视点上,如同一条腾飞的巨龙,考虑到社会各界对表达传统中国元素的要求,我们根据国家馆拱起后的动态,自然地为中国馆赋予了龙的意象,并通过窗棂的形式及夜景照明的色彩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了适度地表达。
  
  国家馆与地区馆在地上部分各自独立,在地下部分连为一体。我们设计了两条参观主流线,分别由东西两侧进入场馆,两条线均可以快捷完成各馆间的环游。地区馆采取体型简洁、平面合理、流线清晰的设计策略,便于施工和日后维护。港、澳、台馆布置在用地北侧,会后拆除,建造地区馆二期。未来的地区馆二期将与国家馆东西两侧的结构支撑体相结合,使所有建筑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国家馆展厅部分我们采用被动和主动两种节能方式,其中被动式是通过展厅内布置若干上下贯通的“绿井”来实现的。“绿井”集中了自然通风、水冷壁对流辐射降温、漫反射采光等多种被动式生态技术。可依据室外气候条件,设置多种改善室内环境策略、满足参观者的舒适需求。这种灵活的多工况调节策略,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降低能耗的目的。
  针对中国馆特殊的造型,其消防设计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钢结构超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已不是难题,那么中国馆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被弯曲的两头落地的超高层建筑,这样看来他要比超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更简单。设计中可通过多种方法结合性能化防火设计,最终实现中国馆的消防安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0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