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航空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本强 皮成功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航空工业国际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航空产品国际贸易的急剧增长。美国和欧盟是两个最重要的出口国家(地区)。2004年世界航空航天产品销售总额为1950亿欧元(中国、俄罗斯除外),而美国和欧盟分别占销售总额的45.2%和39.4%,据绝对优势。美国2006年航空产品销售额为1003亿美元,出口约为797亿美元,同时进口民用飞机(整机)105亿美元,发动机36亿美元,飞机及发动机零部件146亿美元,进口、出口呈现“双高”态势。2004年欧盟航空产品出口440亿欧元,占当年销售总额的57%,进口也高达406亿欧元。这些情况说明,一方面,当今世界各国的航空工业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而是一个彼此之间密切联系与协作,呈现出国际化发展趋势的有机体。另一方面,美国和欧盟在当今世界航空市场仍居于主导地位,具有其他国家(地区)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另外,传统航空强国俄罗斯,由于受到国内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影响,近年来在国际航空产品市场上的地位有所下降。
  自1997年以来,中国航空产品陆续进入了国际市场,民用飞机先后向18个国家和地区成批出口,并承揽了美国波音公司、加拿大航空公司、德国航空公司、法国宇航公司和欧洲空客公司的转包生产业务。但是,由于我国航空工业基础差,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其国际化水平还很低。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地区)航空工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以期正确把握当今世界航空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态势,为我国航空工业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实现其升级换代和跨越式发展指明努力的方向。
  
  二、航空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本文的研究采用国际海关合作理事会制订的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HS2002)所确定的统计口径,从商品编号为88的航空器(Aircraft)、航天器(spacecraft)及其零部件(parts thereof)中选出15类航空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如表1所示。
  1. 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该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该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说明其国际争力越强;反之越弱。国际市场占有率可以表示为:QA=Xe/We。式中,QA代表国i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代表国产品出口额和世界产品出口总额。本文所选的我国15类航空产品平均市场占有率计算结果与发达国家比较有很大的差距。
  在所选的15类航空产品中,美国有13类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部分产品市场份额甚至超过70%。法国有7类航空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位居次席,说明法国航空工业品全面走向国际市场。德国生产的滑翔机及悬挂滑翔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2.6%,加拿大制造的除空战模拟器及零件外的地面飞行训练器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50.8%,这说明德国和加拿大在国际航空产品市场也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航空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与美、加、欧相比已有较大差距,仅空载重量超过2吨的直升机市场占有率挤进前三名,为11.8%,约为美国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的1/3,而其他产品市场占有率均较低。中国航空器发射装置及其零件、降落伞及其零件附件的市场占有率仅为美国同类产品的1/33和1/18。
  数据表明,我国航空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与世界航空工业强国相比非常低,市场占有率大于1%的产品只有飞机用推进器及水平旋翼及零件、飞机及直升机用其他零件、降落伞及其零件附件、航空器的发射装置及其零件4类产品,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航空器发射装置及其零部件,仅为2.33%。对比发现,我国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航空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比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要高,前者主要集中在降落伞和各种零部件。与2000年相比,我国所选的15类航空产品中有8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略有上升,而其他4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略降低。
  2. 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这一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某类商品的净出口差额与其进出口总额相比。该指标能够反映某类产品在某一时点或某个阶段上竞争力变化情况。贸易竞争指数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以便于进行国际比较。
  计算结果显示,我国降落伞及其零件附件、航空器发射装置及其零件的贸易竞争指数大于0.5,其中降落伞及其零件附件为0.6771,高于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的同类产品贸易竞争指数,其他13类航空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均为负数,说明我国航空工业总体而言国际竞争力较弱。特别是代表一国航空工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大型飞机贸易竞争指数接近-1,不具备任何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欧盟滑翔机及悬挂滑翔机和小型直升机等产品贸易竞争指数较高,显示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俄罗斯大型直升机和飞机等用推进器、水平旋翼及零件、降落伞等产品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美国除了滑翔机及悬挂滑翔机、空载重量不超过2吨的直升机、空载重量超过2吨的直升机、中型飞机及其他航空器外,其他产品贸易竞争指数均大于零,且多数保持在0.5以上,说明美国航空工业整体国际竞争力很强,尤其大型飞机、航空器发射装置、空战模拟器等产品具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国际竞争力。
  3. 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分析
  该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份额与国际上该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国际出口总额的份额之比,反映了一个国家某种产品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的相对优势。
  在所选的15类航空产品中,我国有11类产品RCA指数小于1,说明我国大部分航空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按RCA指数从大到小顺序,前四位产品分别是航空器发射装置及其零件、降落伞及其零件附件、飞机及直升机用其他零件、飞机用推进器、水平旋翼及零件;说明我国航空零部件产品比整机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与2000年相比,我国有9类产品RCA指数得到了增加,增加幅度最大的是航空器的发射装置及其零件、降落伞及其零件附件、飞机及直升机用其他零件、飞机用推进器和水平旋翼及零件。空载重量超过2吨的直升机、飞机等用起落架及其零件、其他未列名的航空器和航天器零件的RCA指数出现下降,其中飞机等用起落架及其零件下降幅度达到0.5136。
  美国和欧盟航空产品的RCA指数比较高,美国许多航空产品的RCA指数大于20,表现出极强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航空器发射装置及其零件和空战模拟器及其零件,RCA指数分别达到55.8184和55.9048。欧盟在滑翔机、直升机和中型飞机等产品上表现出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俄罗斯航空产品仅在空载重量超过2吨的直升机(880212)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说明俄罗斯在国际航空市场上的地位有所下降。
  4.研发强度分析
  研发强度是衡量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该指标被定义为研发支出规模占一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据统计,2008年,中国研发强度不仅低于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2004或2005年的研发强度水平,甚至不及美国2000年。研发主要依赖于资金支持。欧洲空客公司在成功研制300座级的A300和200座级的A200后,研制150座级的A320空中客车仍投资2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波音公司350座级的波音777的研发费用高达50亿美元。虽然在过去20多年里,我国在航空工业领域资金投入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资金投入不足仍是影响我国航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

  
  三、对策与建议
  
  1.着力提高我国航空产品尤其是技术密集型航空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研究表明,我国航空工业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主要集中于降落伞及其零件附件、飞机用推进器及水平旋翼及零件、飞机及直升机用其他零件飞机、发动机及其零备件等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产品上,尽管其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是很高,但其与整机产品相比具有较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因此,提高我国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航空零部件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提升我国航空工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航空零部件产品出口外销的规模和范围,充分发挥其比较竞争优势;同时,加大对我国航空工业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航空产品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逐步提高技术密集型航空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发挥其后发竞争优势。
  2.加强我国大飞机和直升机的项目研究,进一步扩大支线飞机的海外销售市场
  研究表明,我国航空工业总体而言国际竞争力较弱。特别是代表一国航空工业整体发展水平的直升机和大型飞机的国际贸易竞争指数约为-1,说明我国直升机和大飞机不具备任何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应明确将航空工业定位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高技术产业,现阶段重点支持大型客机与直升机的研制开发,这是保证我国航空工业能够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当然,我国支线飞机性能较好、价格便宜,具有较强国际竞争优势,目前已出口亚、非、拉等18个发展中国家。 因此,现阶段我国应进一步扩大支线飞机的海外销售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力争在国际整机销售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3.积极促进我国航空工业企业融资主体的多元化,逐步提升其研发强度和技术创新能力
  航空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融资时机与规模是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研究表明,我国航空工业研发强度较低,说明制约该产业国际竞争提升的主要因素是融资规模不足。因此,要积极促进我国航空工业企业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对于军品的重点型号,由于其投资风险较大,应采取财政性融资渠道融资;对于军民两用技术项目,采取政府适度贴息的政策性银行融资;对于为军品制造技术服务的一般机械加工项目和普通的民品技术项目,采取市场化融资渠道。同时,要注重加强技术交流和技术创新,逐步提升我国航空工业企业研发强度和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皮成功.当今世界航空工业的国际化趋势及动因考察[J].航空工业经济研究,2008年,(06):15-20.
  [2]秦臻,倪艳.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J].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06):39-47.
  [3]David H. Napier.2005 Year-End Review and 2006 Forecast-An Analysis. Aerospace Research Center[R].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58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