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互动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贤浩 任一然 刘晓伟

   摘要:文章首先从创新主体关联、创新资源关联、创新科技关联等方面进行了关联性分析;其次,分析总结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模式;最后以青岛市为例,利用SWOT分析,提出了两者互动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型城市;互动发展
   一、引言
   产业集群是在企业的基础上,以支柱产业作为主体、依靠网络结构为支撑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之一。我国城镇化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将来的城市发展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因此,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方式需做出新的战略选择。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着很强的互动性,目前已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既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又促进城市创新型建设的动态发展局面,有利于两者的整体优化。因此,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两者互动发展的模式,对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的关联性分析
   目前,我国已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城市化中后期,城市化作为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更广泛、深远的影响力。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仍未摆脱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土地高扩张为特征的粗放的、外延式的发展方式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和创新城市建设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具有很强的互利共勉的关联性。
   (一)创新主体关联
   创新主体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是企业作为主要的创新主体是整个创新活动和创新链条的中坚力量。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这样相对较小范围的空间内,集聚了具有高精尖水平的竞争对手,竞争是残酷的但却是把“双刃剑”,在其强大的压力下既能够淘汰跟不上竞争节奏的落后竞争者,也能锻造有强烈求生欲和广阔发展前景的优胜企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这种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创新活动会激励其所在城市的其他企业等创新主体也加入创新行列,通过集群内外“双重激励”推动城市的创新型建设。
   (二)创新资源关联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地域面积不大,区内各种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通信资源等)联系密切――人际关系融洽、信任度较高,资本流通速度快、融资流畅,通信系统发达、畅通。这种密切关系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形成分工协作、合作共事、竞争双赢的稳定创新局面。
   (三)创新科技关联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由于空间位置接近而频繁联系,具有较强的“科技溢出效应”,有利于集群整体对当下市场的把握、未来市场的预测。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仅仅取决于科技的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看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这种生产能力既可以来自集群内部企业也可以通过溢出效应移入到城市企业中,以尽快地将先进的科技用于现实生产当中,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
   (四)创新文化关联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肥沃的土壤,任何事物的植根、成长、壮大的演化都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产业集群的根植性特征决定了集群创新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根植于特定地域的文化土壤,离开了当地的地域背景就无法持续发展。创新文化因素是集群间创新发展能力差异的重要根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的主体――企业之间呈现一种既相互学习又相互竞争的良性局面,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环境。
   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模式
   若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的良性互动发展,使两者互促共进,其过程是错综复杂的,需要我们将大量相关知识与两者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机制。集群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融合直接与集群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依据相关理论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实际,建立互动模式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一)建立环境机制
   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集群及城市创新发展的环境机制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创新文化、创新环境制度及管理体制,其中创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有效支撑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对两者协调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政府层面,创建创新的官方文化,需要政府认同创新(而非投资)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因此创新环境制度及管理体制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发展的有利条件,为其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有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发展壮大。
   (二)建立活力机制
   体制机制不顺畅是各类活动顺利开展的阻力。活力机制就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发动机。这种推动作用的根本在于经济子系统的活力及实力的增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的子系统包括城市的知识中心、技术中心和企业,这些子系统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基础,因此增强知识中心、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建立活力机制最为关键的要素。
   四、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互动发展研究
   (一)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SWOT分析
   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客观地分析出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为实现青岛市两者的互动发展提出相关对策。
   1. 优势分析
   自2004年青岛市提出实施六大产业集群战略决策以来,对集群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和政策扶持,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通过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升级,逐步实现产业集群的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青岛市通过全面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创新型城市的水平,实现传统产业的稳定发展和优化升级,培养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为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 劣势分析
   在优越的区位、资源、基础条件的支持下,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国内同级别城市相比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速度、水平、质量仍有待提高,主要集中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城市高端产业还没有形成具备强大竞争力的规模经济,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新兴战略型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科技人员、科技水平等科技力量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尚存在配置方面的结构性失衡以及科技人才不足等方面。
   3. 机遇分析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蓝色经济将成为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仅2012年青岛市就实现蓝色经济增加值1210.54亿元,增长17.2%(现价),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3.30亿元、582.72亿元、544.51亿元;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1114.4亿元,增长19.9%(现价),占GDP比重为15.3%。蓝色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和趋势必将引领青岛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4. 威胁分析
   随着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的贯彻实施,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加快自身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步伐,这一方面可以为青岛市两者的互动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将对青岛市的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发展早、国家支持力度大的城市,它们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城市创新型建设成果显著,而且在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改革过程中扮演中国经济领头羊和体制改革探索者的角色。
   (二)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对策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与创新型城市的主体具有同一性,高新技术产业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决定城市创新水平、创新主体。企业既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支柱又是城市的创新主体之一,企业创新系统是集群和城市创新系统的基础,为此,企业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构建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具有城市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
   2. 建立健全人才战略体系
   创新人才与创新城市建设相互作用,即创新人才的发展促进创新城市的建设。围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城市创新型建设发展需求,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做好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激励工作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人才战略体系。科技创新是城市社会生产进步的最直接动力,也越来越成为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发展模式。围绕高端产业发展需求,采取核心人才带动引进、团队引进等方式,加大对高水平研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引进。同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高新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建设。
   3. 加快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
   青岛市应该根据自身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形成青岛市特色经济。青岛市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同时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契机利用自身临海型区位优势,彰显青岛市海洋资源优势,打造青岛蓝色经济新亮点,大力发展海洋蓝色特色经济,让蓝色经济成为青岛经济新的增长极,打造青岛全新品牌形象,对于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城市创新发展的新竞争优势。
   4. 建设服务型政府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要素、产业条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依赖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更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体系,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做到有法可依。通过立法的形式将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城市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既要规范行为主体的行为又要加大对违反法律法规的惩处力度,将依法治国贯彻到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周京.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作为国家重大战略[J].南京社会科学,2012(12).
   [2]刘本玲,马有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协同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08).
   [3]陈文玲.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J].全球化,2013(04).
   [4]郭永辉.集群创新文化与产业集群创新发展[J].商业研究,2013(06).
   [5]乔彬,吉琳,胡子龙.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融合路径与质量[J].产业经济研究,2014(05).
   [6]柴浩放,张庆文.建设创新城市―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J].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13(01).
   [7]熊新文等.推动全面创新,建设创新城市――孝感市建设创新城市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01).
   [8]王海杰,孙晓会.高新技术产业与创新型城市关联度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12(09).
   [9]秦丽娜,任大庆.基于创新城市建设的创新人才体系构建:要素及要点[J].科学管理研究,2012(08).
   [10]胡晓辉,杜德斌.科技创新城市的功内涵、评价体系及判定标准[J].经济地理,2011(10).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7016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