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按大类招生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如何按照学生的兴趣选择专业,以招生促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的对口率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大课题。文章对计算机类专业按大类招生的实施模式进行了研究,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大类招生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计算机领域内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良的职业素质、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记忆较强的职业能力,能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中小规模软件开发、应用和计算机维护、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笔者日前,对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08届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以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就现就业岗位、所学专业能否适应岗位需要、就业专业对口情况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现就业岗位
  
  从上表可以看出,作为高职毕业生,由于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又具有一定的能力素质,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从而较快成长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人才。
  2.所学专业能否适应岗位需要
  
  23.59%的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能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而认为需要通过岗前培训才能适应岗位需要的学生比例达到31.10%,基本适应需要的比例占44.50%,这反映了我们在专业培养方面还需要加强同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这样才能实现我们高职学生的就业“无缝接轨”。
  3.就业专业对口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还是有很大部分的学生在就业当中出现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这一方面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家长做出的无奈选择,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专业教学在适应社会、市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脱节。
  二、按大类招生的理由
  从以上的调查看出:目前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培养还存在市场需求和学生能力的脱节,体现在专业的对口率不高,这一现象的出现,固然和专业教学在适应社会、市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和学生在入学时选择专业的盲目性有关,很多专业不对口就业的学生其实一开始就不喜欢本专业。笔者对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计算机类专业录取的第一志愿率进行了统计,发现所开设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通信技术分别只有42%和22%,如此低的一志愿满足率,直接造成就业的对口率下降。
  如何能按照学生的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提高就业的对口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从学生招生填报志愿抓起,以招生促就业。录取时按大类招生,先不区分专业,在第一学年或是第一学期后按照学生的意愿分流,进入各专业领域学习。这样将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延迟,可以降低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的盲目性,更好地按照学生的兴趣和意愿进行专业选择。
  目前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而言,计算机类专业共有四个,分别是:软件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通信。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软件测试、项目文档编写和配置管理、网站建设与维护等工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各企事业单位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从事平面设计与排版、游戏动漫制作、网站美工、三维效果图制作等工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全社会各类企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从事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维护和管理、中小企业计算机及网络维护管理、中小企业售前售后技术支持以及软件企业一线编码或测试等方面的工作。计算机通信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综合布线、系统集成和网络管理等工作。
  这四个专业就业定位不同,要求学生具有的文化素质也不相同。比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设计理念及行业知识,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计算机通信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系统设计、组建、维护知识和能力;软件技术专业则要求学生具有教较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编程能力。
  因此,按大类招生使学生通过第一学年或是第一学期的学习,发现适合自己的专业,进行合理定位。
  
  三、按大类招生的具体做法
  
  我们首先是不按照专业制定招生计划,而是按照计算机大类进行招生。搭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在第一学年或是第一学期学习“平台”课程,之后学生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分流,进入“模块”学习。
  “平台+ 模块”课程体系可视为一个由许多独立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又存在着耦合关系的次级课程子系统构成。课程子系统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子系统、学科基础课程子系统、专业基础课程子系统、专业方向课程子系统和任意选修课程子系统,其中每一子系统都由若干更低一级的具有相关性质或担负类似功能的课程类群组成,如:公共基础子系统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类课程类群、身体素质类课程类群、基本技能类课程类群等。各个课程类群又由若干门同类课程组成。各门课程、课程类群、课程子系统、课程体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支持与递进关系,这种递进关系是将课程最后集成为课程子系统和课程体系的基础。因此,“平台+ 模块”课程体系的目标就是在深入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课程体系、课程子系统、课程类群与主干课程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各课程和教学环节在内容上的分工与衔接,进行平台与平台、平台与模块、基础与专业、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与素质等多维度上的整合调整,明确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和学分比例,避免课程内容上的重复和明显的知识“空洞”,实现较高水平的整体优化,使整个课程体系能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平台+ 模块”的结构特点,体现课程相互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从而形成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又能充分体现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
  “平台+ 模块”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1)淡化专业、强化基础原则。要通过构建公共课程平台,规范公共课程设置,确保基础课程教学质量;(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在形成公共课程平台的前提下,要根据社会需要形成方向特色课程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3)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原则。要依托专业方向,构建实践技能课程模块,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学科交叉原则。设置选修课程模块时要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扩展选课空间,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以此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5)整体优化原则。“平台+ 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力求使课程各要素相互配合,整体功能达到最佳;(6)适应管理原则。“平台+ 模块”课程体系的设立要有利于学分制、学生选课等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适应学校的教学管理要求。
  
  四、结语
  
  按大类招生对于学生,能更好地按照其自身的兴趣来选择专业;对于教师,能选择到更适合的学生来进行教学,因此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好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郑国平.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改革构想[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8,(4).
  [2]陈卫军.谈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5).
  
  作者简介:范敏(1976- ),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招生科科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492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