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修正及其政策含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者简介]喻言(1980-),女,湖北武汉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助教,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摘要] 本文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基础上,从生活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用、就业概率、农村实际工资率以及非货币性收益和成本四个方面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并根据修正后的模型提出相关政策含义。
  [关键词] 人口流动模型;修正;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含义
  [中图分类号] F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36X(2007)08-0011-03
  
  一、托达罗模型简介
  
  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M.P.Todaro)发表了一篇题为《欠发达国家劳动迁移与城市失业模型》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劳动力流动模型。他发现,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尽管城市失业率不断上升,但庞大的人口仍然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因此,托达罗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收入差距的反应。预期城乡收入差距(d)等于城市实际工资率(W)与就业概率(π)的乘积与农村市场实际收入(R)的差,即d=Wπ-R。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M)是预期收入差距(d)的增函数,即M=f(d),f′>0。托达罗认为,就业概率(π)与新职业的创造机会成正比,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
  即π=γNS-N。γ是城市新职业创造率,N是城市就业水平,S是城市劳动力总量。其中,城市新职业创
  造率(γ)等于工业产出增长率(λ)与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增长率(ρ)之差,即γ=λ-ρ。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城乡劳动力总供求动态平衡模型,是针对一个阶段而言的。考虑到大多数迁移者往往要较长时间才能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托达罗认为,人口模型应该建立在较长时间范围的基础上,农村人口个人的迁移决策应取决于预期城乡净收入的现值V(0)。Yu(t)、Yr(t)分别表示一个迁移者在城市和农村期间的平均真实收入,P(t)表示t期前迁移者找到工作的累加概率,C(0)表示迁移费用,n是迁移者计划待业时间
  
  的长度,r是反映迁移者选择待业时间长度的贴现率。那么,决定是否迁移就取决于V(0)=∫no[P(t)Yu(t)-Yr(t)]e-rtdt-C(0);M=f(V(0)),f′>0。若V(0)>0,迁移者愿意流入城市;若V(0)<0,迁移者不愿意流
  入城市,甚至从城市倒流到农村。因此,托达罗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移民人数猛增,主要是城乡收
  入差距扩大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P(t)与前面所说的π不同,P(t)=π(1)+∑ti=1π(i)∏i-1j=1[1-π(j)]。由此
  可知,在给定Yu(t)和Yr(t)的任一水平上,迁移者在城市的时间愈长,获得职业的概率也就愈大,从而在
  这个期间内的预期收入也就愈高。这就说明许多就业不足的迁移者在寻找固定职业的同时,可以在城市“非正规”部门或传统部门多多少少得到一定收入;农村一些青少年虽然知道进城后不会很快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但他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城市交际的深入,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会提高。因此,对他们来说,长期看来城市预期收入还是比农村预期收入高,进行迁移是合理的。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是:应缩小城乡就业机会之间的不平衡;开创城市就业机会无助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不加区别地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力的迁移和失业;工资补贴和传统的对稀缺要素的价格制订会阻碍生产;应该鼓励农村的综合开发规划。
  
  二、对托达罗模型的修正
  
  (一)生活费用C(1)和行政管理费用C(m)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以后,不管是否找到工作,都要支付一定的生活费用。虽然在转移之前生活费用也是必要支出,但与农村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生活费用要高得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还要支付各种行政管理费用,如办理打工证、暂住证的费用,交纳治安管理费、卫生费等。如果劳动力能马上找到工作,那么他在考虑是否继续留在城市时,就会衡量城乡预期收入差距扣除生活成本后的现值与迁移成本和行政管理费用的差额。若这个差额大于零,他将继续留在城市;若这个差额小于零,他很可能从城市倒流回农村。如果劳动力到城市以后并不能马上找到工作,在寻找工作期间,没有任何收入,再加上城市高昂的生活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用使他不堪重负,他很可能马上返回农村。托达罗在模型中实际上考虑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生活费用,但他没有把生活费用折成现值,而是一并算在了迁移费用里。迁移费用是一次性发生的,可以不折为现值,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生活费用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一点发生的,必须扣除时间因素,折为现值。而托达罗模型忽略了行政管理费用。肖文韬、孙细明考虑到了生活费用,
  把迁移者在城市找到工作前n期净收入的贴现值改为V(0)=∫no[P(t)Yu(t)-Yr(t)-C(l)]e-rtdt-C(0),其中C(l)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生活费用。崔民初提出应在上式中添加一项∑ti=1Ci(1+r)i,表示生活费用的现值。衣光春、徐蔚也考虑到了农村和城市生活费用的差距Cd。但他们同样忽略了行政管理费用。把行政管理费用考虑在内,V(0)=∫no[P(t)Yu(t)-Yr(t)-C(l)]e-rtdt-C(0)-C(m),其中C(m)为行政管理费用。
  (二)就业概率(π)
  托达罗模型中,就业概率π与新职业的创造机会成正比,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即π=(λ-ρ)NS-N。
  周天勇提出,单个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劳动力虽然在城市中不可能找到全年能全勤的工作岗位,但是他有可
  能找到能工作几个月时间的岗位。他把π0定义为流入城市找到不同时间长度工作的劳动力与从农村流入城市的总劳动力之比,用π0代替π。笔者认为,用π0代替π作为就业概率有一定的进步之处,但此时π0永远大于或等于零,不可能小于零。在托达罗模型中,若λ>ρ,即当工业产出增长率超过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增长率时,就业概率为正;若λ<ρ,即当工业产出增长率赶不上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增长率时,就业概率为负,此时d=Wπ-R<0,说明人口由城市回流到农村。因此,周天勇的π0不能反应出人口由城
  市向农村的回流情况。但托达罗模型中的π也存在缺陷,应将其变形为π=γ1N/S-1,其中N/S表示城市中现代部门的就业率。它表明,现代部门的就业率越高,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率就越高。但是,由
  于农村劳动力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能力有限,而雇主往往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为标准来雇佣劳动者。因此,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实际上流入了城市传统部门,并没有在现代部门就业。这里所指的传统部门是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托达罗在模型中只考虑到了工业生产的就业,忽略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如餐饮业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服务业对劳动力有大量需求。这些行业对城市劳动力的吸引力并不大,他们有的宁愿失业也不愿意从事这类工作,但对农村劳动力来说,这类行业就业门槛低,无需很高的教育程度,因此对农村劳动力有很大的吸引力。农村劳动力在传统部门就业,并没有挤占城市劳动力的工作机会。笔者认为,应在托达罗模型的基础上补充一个变量T,用T表示城市传统部门的总就业人数,这样
  π=γ(N+T)S-N-T,它表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的就业概率,既可以解释大部分在城市传统部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也可以解释人口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现象。
  (三)农村实际工资率(R)
  托达罗模型中,城乡预期收入差距d=Wπ-R,其中R为农村实际工资率。托达罗模型假设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而我国的实际情况与托达罗模型有很大不同。我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2亿,占农村劳
  动力总量的1/4。有关学者根据人口学规律预测,我国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的势头将持续到2020年,总
  量增加将持续到2025年。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在农村闲置,不能创造收入,外出务工不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而且一个人外出打工,可以由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来替补他,因此外出的机会成本为零。用机会成本C代替托达罗模型中的R,可以更好地反映城乡预期收入的差距。
  (四)非货币性收益和成本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收益可分为货币性收益和非货币性收益两部分。货币性收益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所获得的工资和其他货币收入,即托达罗模型中的Yu(t)。非货币性收益包括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过程中所掌握的工作技能以及享受到的城市文化环境等。农村劳动力进城的成本,除了包括生活费用和迁移费用外,还应包括一些非货币性成本,如农村劳动力离开家人产生的思乡情绪、在城市受到的种种歧视、农民工子女不能和城市子女一样平等入学、缺乏社会福利保障等。由于非货币性收益和成本不能用货币衡量,因此无法把两者作为变量添加到原有的托达罗模型中。衣光春、徐蔚提出,在模型中添加一个制度变量α,M=αf[V(0)],f′>0,用α表示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约束或松动程度,由于制度的约束,造成城乡分割,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各种利益。农村劳动力务工的非货币性收益和成本不仅仅由制度决定,还受城市文化环境、人们的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α的范围应该更广泛一些,不只是制度,而应是制度、文化环境、人们心理等多方
  面因素成本―收益效益的综合。
  
  三、修正后模型的政策含义
  
  (一)取消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是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我国的户籍制度正是托达罗模型政策含义的体现。但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而且使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后,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种种福利,他们不仅要面对外出工作所带来的额外负担(如行政管理费用),而且还要承受种种不合理的、由于人为歧视所带来的付出(如不能享受各种公平待遇等)。这种户籍制度的存在,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农民的贫困状况得不到改善,农村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应取消户籍制度,让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并建立起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与城市劳动力能享受同等待遇,政府还要多方面为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培训。因为决定农村劳动力进城与否的因素是他们获得的净收入,如果不必要的货币性和非货币性成本减少了,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动力就大大增强了,这样就会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劳动力市场竞争更加公平。
  (二)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
  第三产业特别是传统服务业对劳动力有大量需求,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和城市规模成正相关关系,农村劳动力转移越多,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城市化规模就越大,就越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就越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发展小城镇、乡镇企业以及向国际市场转移劳动力
  除了大力发展城市第三产业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外,发展小城镇、乡镇企业以及开拓国际劳务市场都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小城镇由于建设费用低、进入门槛低、生活费用低、管理成本低,便于农村人口就地转移。发展乡镇企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业经济,同时还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但要注意的是,虽然乡镇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也不能过分盲目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应适时进行技术创新升级,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崔民初提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来增加就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重新安排劳动时间或缩短劳动时间而换取就业人数的增加和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使人们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延长休闲时间,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消费,促进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向国际转移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方向。我国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向国际转移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是相当有限的。因此,除了国内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外,劳动力的国际输出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MP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高立金.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农业技术经济,1997,(5).
  [4]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容量扩张的思路[J].经济研究,2001,(3).
  [5]崔民初.托达罗模型的缺陷[J].鄂州大学学报,2002,(10).
  [6]肖文韬,孙细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一个修正及其新解释[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1).
  [7]赖小琼,余玉平.成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4,(2).
  [8]伍向文,沈薇.托达罗模型的修正及其在中国的意义[J].开发研究,2004,(2).
  [9]衣光春,徐蔚.对托达罗模型前提、变量及政策含义的新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4).
  [10]孙正林,张淑芬.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J].学习与探索,2004,(3).
  [责任编辑:陈雪梅]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501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