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受市场经济、文化变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逐步趋于现实化、功利化、多样化等价值取向。大学生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超越意识的群体,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成了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思考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1)08-0165-0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他们是当代青年中最富有创新精神和超越意识的高智力群体,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普遍高于一般青年。其价值取向对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这些转变以及所呈现出的时代特征,是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改革开放中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经济转轨、体制改革和社会期望等一系列巨变,对他们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和强劲的催化,使他们的择业价值观也因势而变。
  
  一、文化变迁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影响
  
  一定的文化形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并为大学生提出相应的思维方式、观念形式和行为模式。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传统价值观赖以生存的同一文化已经让位于现代多元的异质性文化,现代文化激烈地冲击着传统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在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开始衰落,但并没有导致现代价值观的确立。这便使处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网络中的大学生置身于无所适从之中。尤其是受西方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当代中国大学生经过奋斗、迷惘与挫折之后,失去了许多高尚、纯粹的精神追求,他们在择业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摇摆性和不稳定性。特别是在“群体本位”和“个人本位”之间,这种择业价值取向的冲突在大学生的价值观上往往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社会关注与个人关注之间的波动。求新也使他们的择业价值取向从传统的对社会价值的关注转向对个体价值和个体利益的关注,个人意识相当突出。
  
  二、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影响
  
  如果说文化变迁是对大学生内在择业价值取向的影响,那么,社会变革则是使他们形成择业价值观的外在环境发生改革。社会变革包括社会体制的转变,以及这些转变所带来的资源重组、利益再分配和社会阶层的变化等。大学生对市场经济持有很高的认同感,他们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自由选择的重要机会。但是,市场经济发展一方而促进大学生个性意识的普遍增强,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功利主义的择业价值取向也更为明显。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现实生活的直观性以及对感性满足的强烈要求,使得当代大学生在进行利益权衡时,较多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现代社会的高消费趋势,也使得追求“待遇好、收入高、有依靠”正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目标。对经济收入的关注代替了原先对社会地位和职业名声的关注。
  
  三、社会期望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影响
  
  社会期望虽然是一种非制度性的力量,但是往往会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非正式规范而内化到社会成员的意识之中。社会通常把大学生作为传统的准知识分子来定位,主张大学生少言功利,多做贡献。这种思维定势对注重经济效益和向我价值的大学生而言不会不产生某种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在择业时处于是为自己的发展而努力还是为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奋斗这种个体与社会的矛盾交织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择业时价值取向的正确定位。
  影响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大学生自己的心理素质等等,这些都使大学生择业时的价值取向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变。他们择业时敢于积极追求个人价值、尊严和利益,自我意识、成就欲望、自我责任等明显增强。这些无疑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表现。但是,过分关注自我,注重功利和现实等价值取向,也给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受到了阻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适逢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深化改革遇到了阻力,社会转型矛盾重重,青年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变成了忧患意识,敏感而又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不满和愤怒。西方文化思潮的传人,“存在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大学生热衷情感转变为关注现实,“进取人生”转变为逃避现实的“灰色人生”。中国当代大学生几乎失去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而转为对个人利益的片面追求。大学生的参与意识逐步转变为远离政治现实、追求实利的价值取向。择业时的价值取向关注的热点不是政治层面而是停留在市场经济的层面。下海经商、创办公司、从事第二职业等成了当代大学生追求的目标。这就致使我国政治环境中人才短缺,从而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择业时自我意识的突出,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个性的张扬。但是,部分大学生过分关注自我,从而在价值取向上滋生了一些不良的心态和负面认识。择业期望值过高,使大学生择业出现了结构性失业的态势。经过市场经济和文化变迁的洗礼,当代大学生学会了用两只眼睛看世界。他们用一只眼睛关注自己,用另一只眼睛关注社会。既及时认清就业形式,又充分估计自我实力,并迅速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但是,有不少大学生在认识方式上只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不考虑社会实际。在择业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上表现为唯我独尊、个人至上、不顾实际,择业时滋生了虚荣、攀比心理和好高务远的心态。而这种心态致使他们在择业价值取向上不能正视自我、期望值过高、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从而使大学生就业出现了“有的事没有人做,有的人没有事做”――结构性失业的态势。
  再次,大学生择业务实、功利、关注自我的价值取向,使我国当前就业中出现了所谓“就业难”的现象。而他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又产生了偏差,这对我国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造成了人才配置的区域性不平衡,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所谓的“就业难”并不是我国大学生人数太多,出现绝对过剩造成的。相反,我国2000年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2002年高校教育毛入学率为14%左右,而1997年发达国家毛入学率平均已达61.1%,世界平均水平为17.8%。这就表明,在我国,作为人力资源中较高层次一类的大学生,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属于稀缺资源。目前,因为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拥有创新、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更少,这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有很大的潜力。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 区,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急需人才。但是,由于当代大学生择业的价值取向注重功利、现实和关注自我价值,他们不愿到广大农村去工作。多数人择业时,在地区选择上,只考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县城一间房”。这种只图一时实惠和享受,不考虑国家需要和个人长远发展的择业价值取向,一方面,使经济发达地区人才相对过剩、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导致广大中西部地区人才资源短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这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人才配置区域性不平衡,给“构建和谐社会”增加了难度。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变,就其发展趋势而言,其中消极因素有增长的趋势。而大学生这个群体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将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引导到爱国、公正、自主、创新的正确道路上来,以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和个人价值,实现大学生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青的时候。”大学生刚走出校园,开始择业生涯之前,他们对自己将来能在哪个岗位上干出最大的成就非常茫然。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这是他们寻找最佳职业位置之前必须做的事情。因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只有了解社会,才能搞清楚社会需要你干什么,允许你干什么;只有了解职业,你才能把握哪个位置最适合你去干。而这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完全依靠自己搞清楚这些东西并非易事。因此,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及时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以便他们能正确定位自己的择业价值取向。
  第二,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近期价值取向与远期价值日标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处于创新时代,快节奏、多变换、高频率的社会运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学生注重近期价值取向而忽视远期价值目标。其实远期价值目标是一个完整的信念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大学生的历史方位感、价值本位感和价值实践感,是价值观念的最重要形式。大学生应该胸有远期价值目标,而根据这一目标的具体实践,设计和分化成若干个近期价值取向,循序渐进,最后实现自己的远期价值目标。
  第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系。市场经济孕育了等价交换、自由竞争、效率优先等观念。这本来是合理的价值取向,但倘若这些合理的价值取向引导不当,在大学生中就有可能出现金钱至上、追求享受、自私自利、盲目消费等问题。所以,我们在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上,要鼓励他们有理性的人文精神追求、精神价值追求,要使他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推动市场经济,使他们的择业价值取向更加完善和不断升华,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关于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定位,我们并不是说要忽略择业中的个人因素,只去尽社会责任,这样不但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的损失。在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今时代,大学生择业的价值取向既要立足于自身条件,又必须高瞻远瞩,深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充分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用超前的、发展的眼光定位自己择业的价值取向,用理性的思考来应对日益变化的社会,以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唐玉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502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