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和实现路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危害,并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视角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和实现路径作了一定的探讨,以期为汽车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创新模式的选择有所启示。
  关键词: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动力;技术创新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国内市场换取海外技术产业政策指导下,外国资本大量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目前,外资已占领中国汽车市场90%以上份额,分割整车生产和零部件供应链。与之相对的是中国企业从研发到主要零部件全面依赖外方,中国汽车对外依存度达80%以上。中方因此支付高昂的技术、品牌使用费和利润,承担中间产品的进口成本,中国汽车产业计人国内生产总值的附加价值远远低于其销售规模。充当跨国公司的组装车间和加工基地,加剧了我国能源、原材料等基础行业的供给紧张状况,并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此外,跨国公司为争取更大利益空间,对技术的控制越来越严,今后获取先进技术的难度更大,2006年7月之前中国汽车关税将降至25%,这势必加剧国产车和进口车间的竞争,若不从根本上改观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现实,中国汽车厂商将面临严重的知识产权问题和生存危机,还可能牵涉到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问题。
  
  一、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缺失的原因
  
  技术创新是指与新技术的研发、生产及其商业化应用有关的经济技术活动,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同时还涉及管理方式及其手段的变革,本文中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1.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技术创新活动是涉及科学技术、经济、法律、政策以及人作为创新主体的行为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具有一定自组织性的系统动力学过程。技术创新动力是指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某种力量或各种力量的集合。其根本动力是企业基于竞争对手而对技术创新的收益预期,它源于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由于技术创新是在一定客观技术经济环境之下的行为,仅有主观愿望尚不足以形成技术创新动力,因此企业在做出技术创新的决策前须考虑外在因素。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按照各生产要素及外部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形成不同的模式。一元论包括纯正的技术推进说和纯正的需求拉动说。前者强调科学研究和由此产生的技术发明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后者强调社会需求是拉动、牵引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D・C・Mowery等认为技术创新是在科学技术研究可能得到的成果和市场对其需求的平衡基础上产生的;三元论在二元论基础上加上政府行为,认为最为成功的技术创新,往往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四元论加人企业家的创新偏好,如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和人格特质等对创新启动都有重要意义;五元论认为创新是技术推动、需求拉动、政府行为、企业家偏好和社会、技术经济系统的自组织五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上模式从技术创新源的角度分析诱导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外在因素,可以概括为技术发展的推动,市场竞争压力和政策激励等。因中国尚处于转轨期,本文强调政策激励这一诱因。
  2.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的成因。
  (1)政策失误和激励错位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以国内市场换取海外技术的产业政策及配套措施使中国汽车合资企业除能得到巨额债转股的好处外,在税收方面备也受优待。目前我国合资企业的税率为15%,其所得税“两免三减半”,即从盈利之日起,两年内免交所得税,第三年到第五年缴纳7.5%的所得税,若第六年增加投资,继续享受该优惠政策;而国产自主品牌企业,从盈利之日起,就必须缴纳33%的所得税。以我国拥有自有技术和品牌的奇瑞汽车为例,仅所得税和各项地方税费,就比合资企业增加单车成本2400元,以销售总量25万合计算,寄瑞比合资企业多缴税款数亿元。在此产业政策下,只有那些没有合资条件的企业才自主开发、自创品牌。加之长时间轿车进口关税达40%,中国国内市场因关税游离于国际竞争之外,使引进和组装有利可图,直接导致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许多企业不加选择地纯引进,在R&D中投入甚低。2002年,我国汽车全行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总收入的1.45%,2003年为1.28%。此外,按照目前的税法,国家对企业的研发投入经费也征税。不公的税负和不合理的税收政策,严重地挫伤了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对自主品牌产品的开发,直接危害这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能力约束。在人才方面,中国汽车工业缺乏前沿的、高水平的研发人才。2003年,我国汽车研发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3.56%,且研发经验积累与知识结构都有待提高。在工业能力方面,薄弱的零部件基础制约着中国整车生产企业的产品开发。在技术开发方面,引进技术与吸收创新的投入比仅为1:0.08,而日本则高达l:lO。由于重引进、轻消化、轻创新,使产业陷入“引进一落伍一再引进一更落伍”的恶性循环。
  (3)创新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创新价值链尚未形成,产学研之间未形成有效合作机制。
  
  二、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
  
  1.技术创新的环境构建。
  (1)企业内部创新环境的构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内部创新环境的构建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其根本实现途径是建立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内部运行机制。
  (2)产业外部创新环境的构建。要实现技术创新不仅需要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外部环境对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具有导向、支持、激励和促进作用。外部环境包括技术、市场、政策法规等诸多因素,具体可以归结为:①建立和完善能有效地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为创新构建平等的政策环境,对企业创新行为予以适度的扶持。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②增加研发投入。基于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现实,国家应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性障碍。③完善创新价值链。创新价值链强调系统观点与整体优化,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合作、联系紧密的国家创新体系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④培育各类创新人才。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可以借鉴日本在项目中培养研发人才的经验,采用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与高校研究所联合研究的“集中研究”方式,在加快技术突破速度的同时使大专院校的学生掌握生产技术,实际接触研发工作,培养出毕业后马上就可熟练工作和进行研发的人才。
  2.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技术创新模式主要包括开放创新模式和自主创新模式两大类。
  (1)开放创新(Open Innovation)模式。开放创新要求多角度的创新资源整合。Henry Chesbmugh认为近年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创新剧变,使大企业不再具有垄断创新理念的能力。因此,必须消除存在于企业和大学之间的界限。强调企业自有技术和外部技术有机融合,在已有技术和市 场之外产生新技术和创新产品。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开始调整其研发策略:一方面上市公司大幅削减研发经费;另一方面积极寻求研发合作者,包括并购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与大学合作研究等。开放创新已成为企业应对激烈竞争,打破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间创新壁垒的一种手段。须强调的是,开放创新绝不等于模仿创新,实现开放创新的前提是创新主体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甚至是垄断能力,对外部技术吸纳的目的是在原有市场和技术基础上创造新的技术和市场空间,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技术引进有天壤之别。开放创新体系能形成以创新利益相关者为基准的多主体创新模式,对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有重大意义。
  (2)自主创新模式。自主创新强调以自主知识产权占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至关重要。产业领域的技术,其内涵不单是摘单意义上的物化产品,技术乃缄默知识派生的结果。缄默知识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诀窍来自于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是组织学习的成果,依赖于企业内部解决技术问题过程中的努力(Nelson,1992)。即,企业的技术能力只能从自身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内生地发展,而没有任何组织之外的力量和过程可以替代。引进技术只能作为提高创新能力的学习手段,目的是在消化吸收的技术上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从该意义上说,中国单纯依靠外国技术而实现技术进步不具现实性。自主创新不是鼓励从头做起,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也是自主创新的组成部分。自主创新不排斥开放与集成,相反自主创新是开放创新的基础。提倡自主创新的目的在于减少路径依赖。
  (3)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外资对提高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充分利用境外直接投资所隐含的大量先进技术也是必要的,因此,中国的汽车工业应当选择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基本路径包括:其一,追随跨国公司并逐步形成自己开发能力的路径。其二,通过与国际汽车工业的咨询、开发企业合作,或者对其兼并,获得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开发能力。如上海汇众,通过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合作,吸纳国内来自各大汽车厂的研发人才,成功地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载货车。其三,基本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开放的环境中,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进行系统集成,形成自己的产品。
  
  三、结论
  
  为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创新能力,降低产业对外依存度,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与产业发展,政府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创建能有效地激励创新的政治经济环境,切实加大R&D投入,减少盲目引进,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造,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形成以自主创新为基础,以开放创新为手段的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谭华东.中国汽车业技术创新能力急待加强.B--works,2004-11-26.
  2.柴丽健,柴丽英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及模型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5,(1):62-64.
  3.Henry Chesbrough.Open lnnovation:The Newl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Harvard Huginess School Press,2003.
  作者简介:任晓红,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重庆文通学院讲师:杜仪容,就职于重庆大学后备军官选培办。
  收稿日期:2006―04―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525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