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和城市的巨大变化比起来,农村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原因很多,但教育不足、人才缺乏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人口众多,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农村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劳动力比重高达80%,文盲、半文盲占15.6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6.64%。在农业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仅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5%。劳动者素质低下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改革农村面貌,加强新农村建设,需要迅速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2006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以培养人才为首要任务的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应用型”的人才,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从国家经济增长主导模式与扩大国民就业途径的关系来看,摆在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两个具有深远影响和意义目标面前的一个客观现实是,主要由投资推动形成的经济增长在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时,意味着我们所面临的产能过剩与就业不足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城市国有企业对就业的贡献已不占主导地位,加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的节约型需求走势,新增就业岗位将主要转向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转向幅员辽阔的农村沃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这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工程,是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一项促进就业的积极政策。为了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在国家实施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策略的同时,有理由并列提出知识反哺农民的策略,这便提出了引导广大毕业生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主题。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根本前提,是要造就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科学、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基于这一前提,广阔的农村沃土需要和呼唤广大毕业生立足新的起点、展现新的风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
  
  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对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让知识、技术和人才的光辉在农村大地上闪现
  虽然我国的改革始于农村,但在随后的工业化进程中,农村被边缘化了,广大农村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整体建设和发展的步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知识和人才,信息闭塞。据统计,全国现有8 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13.47%,小学程度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36.62%。前些年,我们经常听到因病致穷、因病返穷的说法,现在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明显的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现象。不仅读大学的费用对于收入低微的农民来说成了天文数字,就是为了使孩子获得高考的资格和能力所必需支付的中小学教育费用,也成为他们难以承受的负担。
  在广大农民渴望知识、人才的同时,如果有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和知识分子愿意为农村建设服务的话,不但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而且还使自己的所学有了用武之地。带着知识和技术来到农村的大学生,不可能成为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回流,只是起一个影响、组织和辐射的作用,是鱼饵,是酵母,真正的主体还是广大农民自己。在这种功能定位下,大学生要做的是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术和信息去动员、培训、指导农民,使他们成为技术能手、法律政策高手,协助当地能人用知识、技术使农村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走产、学、研一条龙的发展道路,为广大群众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事实上,也只有有了知识和人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工业化才有可能在改善投融资体制、清晰产权属性、扩大企业规模、优化治理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规避市场风险、加强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才有可能把分散的、重复的食品加工业、餐饮业、旅游业等有组织地规模化、专业化地整合起来,在相关乡镇集约式地布局农产品加工的大工业,就地取材,就地消费,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绿色经营。
  
  (二)从整体上增强农村干部科学管理和依法执政的能力
  农村基层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实施者,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和排头兵,村干部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直接影响到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但关键还在于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新时期农村基层工作中遇到许多问题、矛盾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本领。这是保持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和农村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而我国农村基层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村干部科技文化水平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示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好;村干部依法治村观念淡漠,办事不讲政策,主观随意性较大;村干部带领群众缺少创新能力;村级后备干部严重匮乏。这些问题大大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通过招收一部分村干部或村后备干部,让他们在大学系统地学习经济、贸易、金融、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使其在整体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增强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提供了知识和智力支持。通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农村培养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可以达到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结构,提高干部整体素质的效果。这也符合干部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发展方向,能够从整体上增强农村干部科学管理和依法执政的能力。
  
  
  (三)改变农村精神文明现状
  我国当前的农村社会是由封建社会直接转换而来的,既是一个传统的熟人社会,又是一个相对分散、孤立和缺乏流动的社会,不仅文化生活单调、乏味,而且思想封闭、落后,诸如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忌妒猜疑、安土重迁、小富即安、怜人自怜、不思进取等靠要拿的思想根深蒂固,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甚至因为文化建设的滞后,导致人的精神空虚,一些地区已经消失的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农民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的腐蚀和冲击。面对这样一些问题,仅仅靠“喂食”式的送文化下乡是不够的,你送什么,农民就接收什么,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到产品种类,选择余地都不大,针对性不强,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了。尤其是对那些走出过家门、见过世面的年轻农民来说,送到乡下的文化太不解渴了。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因此,必须从战略上改变这种落后的思想和价值观的状况,否则,新农村建设的根基是不牢靠的。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文化土壤,让勤劳的人民接受现代文化的熏陶,才能够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以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动力。而具备新思维、新观点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具有强烈的个体自主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他们自立自强,勇于竞争,敢于创新,并拥有自由、公平、平等、竞争、民主、法治等现代理念,可以通过他们用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去影响和改变一些落后的乡风乡俗;用他们自身独特的精神力量和奉献精神,促进现代农村精神的成长,帮助农民逐步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抛弃落后愚昧的、单调贫乏的、格调庸俗低下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农村的发展带来内生性的推动力量。
  
  (四)有助于加速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越来越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1年,GDP就会增加9个百分点;与不受教育相比较,受过3年教育能使GDP提高27个百分点。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使他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水平,才能使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上来,加速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率低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村高素质人才的短缺,影响了对农业科技的吸收和接纳。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技术要传播到农民手中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农业从业者。他们要进入农业、农村内部,成为真正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先进生产力要素。
  多年来,高等农业院校探索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服务三农的方式,如进行过各种形式的科技推广工作、组织专家学者科技下乡活动、“公司加农户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科教兴农示范村建设等等,但这些外部因素发挥作用最终要取决于农民自身科技意识的提高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的增强,况且这些外部因素受持久性、广泛性、深入性的限制,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对科学技术的需要。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最终要依靠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的科技农民。“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的农民大学生将直接参与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建设,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村的发展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人,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在农村从事农村管理、农业经营和农业科技工作,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内发性力量及其影响的持久性、广泛性是外力所不能达到的,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使得农业科学技术直接与农业生产力接轨。
  尽管在大学生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接纳大学生的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性因素,尽管这种对接才刚刚开始,但这种互赢的局面已经得到了实践的证明,而且随着相关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沟通二者的平台将更加坚实,大学生和新型农民将在这一平台上合奏出完美的乐章。
  (中共盱眙县委党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554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