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化价值的传统与现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文化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通过理论上探讨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优秀的精神成果和现代性之间的共鸣性,最大限度地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价值观文化传统现代性
  
  所谓核心价值,是指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对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起维系和推动作用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个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一思想价值体系的全部重心在于落实对当前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指引,因为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文化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
  一、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内在文化传统
  文化是一个民族自身与生俱来的烙印。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实质上是文化共同体的一种类型,而且是一种最为基本、稳定和持久的文化共同体。对于生活于一个民族大家庭之中的所有个体来说,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他们共同生活的真正根基和土壤,即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因此,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同时还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从哲学意义上说,民族精神是维系和支撑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对其自身存在价值和民族尊严的自我意识。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就其实质而言,是渗透在思想文化、思维模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结构、语言文字之中的共同价值观,它是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包括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行为准则、心理素质等在内的群体意识。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必然是中国文化内核的高度表现。
  但是,李慎之先生曾经说过,“传统文化是丰富的、复杂的、可以变动不居的;而文化传统应该是稳定的、恒久单一的。它应该是中国人几千年传承至今的最主要的心理习惯、思维定势。”①,因此要厘清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内在文化传统,首先要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丰富现象中寻找出积淀至深的可以表征中国人内在精神文化高度的文化传统,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定建立在中国的文化传统这一社会精神基础之上的。
  中国是一种以家庭为重心的伦理文化传统,发挥“和”的人文精神,追求“穷理尽性”、“尽己之性”的生命境界,其特点是以“和”为本,表现在:
  首先,中国人生命展开的独特方式,是以生命为核心对象,注重自我生命的内在价值,追求人的生命本性的完善。中国人首先重视生命,他的眼睛不往外看,而“修心养性”、“全真葆性”,是内求的方式。由于中国人重视生命、关心自己的生命,所以中国人重德。德性观念只有在关心我们自己生命问题时才会出现,从德性上关心生命的态度要比西方人从知性层面关注生命更为根本,它属于“心身修为”问题,孔子提出“仁”就是要使人的生命实践顺达通畅、和谐安顿。进而言之,与西方人的“对象性思维”不同,中国人善于“悟觉思维”,讲求从人的“心性”出发,体悟万物化生的生存机理,以调适自己的生命、生成自己的生命、安顿自己的生命。因此,这种生命意识关注的主要是成就与完善人的生命,健全人的生命人格,为人生确立安身立命之本。
  其次,中国的“和合”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和合”传统就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概括。《国语・郑语》说,“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孔子、孟子、荀子、墨子以及老子等诸子百家都对“和”、“合”做了一定的阐释,虽然各有侧重,但总体而言,都认为“和合”是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保持求同存异的人伦关系。现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而不同”,体现着中国人的大智慧。儒家最看重的就是“仁”的思想,即以爱人为核心的人与人的关系。从这一点展开,就是强调“中正仁和”的思想。“中”是中庸,“正”是正当、正义、正气,“仁”是爱人,“和”则是由中庸、正义和仁爱共同构造成的人和人之间以真性情相处相待的人际关系。这种“和”的思维和追求一直在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性格基因”和生存之道。
  最后,以家庭为重心的伦理品格追求中国人的社会和谐。“中国与西方有一个根本的不同:西方认为个人与社会为两对立之本体,而在中国则以家族为社会生活的重心,消纳了这两方对立的形势。”这恰恰根源于中国人重“人伦”而轻“物理”的文化传统,即以人的伦理关系为本位,以伦理组织社会。伦理始于家庭,但不止于家庭,每个人都根据自己与他人的情义薄厚和义务分担,在具体的生活交往中拓延自己的关系结构和幅度。与西方人把社会实体化的传统不同,中国人不是从人身之外(或之上)去找寻社会的运行规律、筹划社会的理想模式、规定社会的制度体例,而是从人与人的实际生活关系出发,建立社会的伦理规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机制。
  二、核心文化价值观的现代性诠释
  当代中国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内部包含非常复杂的成份和张力。上面分析了由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同时,我们必须还要看到,除了文化的传统以外,中国文化还包含了二十世纪内外斗争及革命建设留下来的成果和教训,更有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变革及从国外涌进来的大量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这个文化体的构成中,现代化趋势的影响和表现是不可缺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文化价值当然也包含着现代性发展的内在意义。这表现在:
  1.文明发展普适价值观的共识
  普适价值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不仅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性一致,也是社会人孜孜不断地追求的目标,体现出人对于现实社会的超越和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追求,体现了人对自身发展的终极关怀。正是在这种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中,人类逐渐形成一种关怀人性、向往美好、追求真理的价值追求。普适价值不单单表现为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它还表现为经济上的市场经济以及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等方面。西方资产阶级在与封建神学作斗争的过程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的普适价值,第一次对人在世界中以及人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地位与作用给予了系统阐述,使普适价值的观点深入人心。
  2.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对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我国30年的改革历程也是中国现代社会迈入现代化的30年历程,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社会体制的转型与发展,其中,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对全社会的各方面影响是巨大的,从传统的单一化公有体制转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必须从根本上影响改变着社会文化及其价值观的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内在蕴涵着对民主、平等、公平、公开、信用、法治的诉求, “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着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②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以最为彻底的方式打破传统社会集权模式下“全能政治”的权力观念,促使政治观念从集权转为民主,集权向民主的转变意味着分权、对个体的认同与思想的解放。
  首先,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将大大增强公民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与政治体制变革对政治文化的直接性影响相比,市场经济的发展将更为根本性地改造公民的经济人格进而影响到现代政治人格的形成,使人们从传统政治文化下的人身依附型政治人格转向独立自主型政治人格,使民主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其次,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需要建立一整套“游戏规则”,与此相应,社会主义建设也要有一系列制度保障,“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③而在传统政治文化中, 实质是“让一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虽最好的人们‘贤’良,也未免热忱,这就往往在执政时引起偏向。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的和理性的体现”。④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正是要求从人治走向法治。
  三、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作用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一定会具备对社会文化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中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显作用:
  (1)为变化的社会提供理想目标与发展规则。世界后发国家现代化经验告诉我们,转型社会中社会生活迅速变化,社会思潮起伏变幻,使意识形态和原有的辨识框架受到挑战,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认同危机,具有规律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直接的功能是在社会转型、社会生活剧变的过程中,为政府、社会和个人提供正确判断和选择的社会理想目标和基本发展规则,以便在快速变动的社会中,引领社会和个人走向正确的方向。
  (2)为多元的社会提供共同价值观念基础和行为准则。转型社会中利益格局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文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能否在多元的社会中建构起被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基础和基本行为准则,关系社会转型的成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系统,包含思想理论、理想信念、精神风尚、道德准则等基本价值因素,能够有效地制约和整合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成为凝聚当代中国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念基础和行为准则。
  (3)为赢得全球化挑战提供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今天,对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既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也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冷战结束以后,西方敌对势力的冷战思维并没有改变,继续加紧西化和分化我国。某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渠道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特别是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和话语霸权,对我国施行意识形态演变,其目的在于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信念,破坏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面对思潮激荡、理论诱惑层出不穷的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提供了识别良莠真伪的分析工具。◆
  
  注释:
  ①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李慎之《战略与管理》 2000.4.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④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1.
  
  参考文献:
  [1]李慎之.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战略与管理,2000,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陈晔(1970―),四川宜宾人,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成都体育学院思政部马列教研室老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政治学理论的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5670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