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他缔造互联网精神家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初见方兴东
  
  大概是因为爱上博客的原因,因为博客在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因为博客的诞生改变了许多人,因为我是一位热情的媒体记者,更因为负担着无数博客之民的感激之情,所以,采访方兴东先生成丁我的一大愿望。所以,见到他令我无比欣喜,所以,采访他时,我假装似乎对他未曾有多少了解,一个早就熟悉的问题我也会重新去问,用心地静静聆听他讲他的故事: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到令人羡慕的清华学子;从出色的文学青年,到IT新锐。10年互联网的潜心研究,7年的创业磨练。对于一名“文学青年”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沉练与爆发?眼前的他,戴一副眼镜,身上洋溢的是文人与儒商的融合。时而像一位博学的才子,而又时不时让人感觉有一种爆发的前兆。他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就算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也会讲得神采飞扬。
  
  童年的生活是他最美好的记忆
  
  见面的时候,我拿了本《成功》送给他,刚翻一下,他惊喜地说:“上面有对我家乡义乌的报道。”看得出,他非常热爱家乡。
  尽管已经成为了世界令人瞩目的新锐人物,领导几百名员工,可他身上依然流淌着最朴实的“农民诗人”的气质,对过去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留恋,方兴东说,他最美好的记忆就是童年,那个时候并不清楚什么人生和理想,就是觉得整个生活都特别美好,人与人之间非常真诚,抓很多泥鳅的感觉非常有成就感……他说,这些感觉,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的。说这些时,他的眼底流露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犹如一位离乡多年的人,如今满载而归,站在高高的土地上,夕阳洒下,落英缤纷……
  方兴东说,在他高中毕业的时候还觉得义乌是个小城市,他就生长在义乌下面的一个农村家庭,离城里还要走几十里路,他说,和几个伙伴每天跑步不知不觉地就跑到了城里。
  家里兄妹三人,全靠父母务农来维持生活。后来,母亲去做缝纫,为了让兄妹三人能读上书,母亲加班加点地干活。“我们三个人读书的钱就是靠母亲在缝纫机上挣出来的。”
  我问他,小时候有什么理想,他笑:“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理想,就是干活的时候手比较利索些。我在西安交大读研究生的时候,一到暑假我就会回家帮父母干农活。最大的成就感大概就是抓泥鳅了,有时候一天可以抓30多斤。”
  
  从文学青年到IT新锐
  
  方兴东把自己对文学的热爱骄傲地自嘲为“不务正业”:小学到高中时期,应当以学习为重的他爱上了看课外书,动最多的心思就是寻找一些好书看;大学以后,学的是电机专业,可他却对文学执著追求;大学毕业后,理所当然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他却不然,疯狂地追寻互联网。
  方兴东的本科和硕士都是在西安交大读的,当时,他报考志愿的原因是因为受路遥写的一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影响。那篇小说给了他极其深刻的感触,看完那篇小说,更加鼓舞了他对文学的执著追求。文学一直是他最大的爱好,在西安交大时,他曾担任学校文学社社长、影视协会的会长,并出过诗集。他说,在做IT之前他的主要经历就是文学。
  1999年,互联网开始在中国兴起时,还在清华大学读博士生的方兴东办完休学手续后,他创建了一家网络公司――互联网实验室。这是他第一次创业,曲折的道路给了他一次次严峻的考验。后来,互联网出现了低潮,很多互联网公司倒闭了,公司没有了收入,可开支却照旧,再到后来,根本就开不起工资了,但在那样的时候,他都没有放弃,依然坚持。
  那时候,他在IT界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评论家了。然而,作为一名热血沸腾的文学青年,一些商业的操作让他为之十分气愤。也是在一件事情的愤怒之中,使他与博客结下了缘分。2002年7月6日,那天,他将花费很长时间写的《向微软投降》和《微软为什么》两篇稿件发给8家有着长期关系的网站和媒体。文章都发表在重点推荐栏目上,这在那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是,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大概过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文章就在网上消失了。他分析,因为当时是互联网最低潮的时候,网站都需要盈利,而微软是一个很重要的广告客户,所以微软一提出来以广告作为条件的话,像他那样的网民就失去了发表文章的机会。他被激怒了,想不到自己连在网上发表一篇文章的机会都没有。
  当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站,那样,起码自己的文章不会被别人随便拿掉。
  这时候,有朋友给他推荐博客,一向对此深有研究的方兴东一看就来了兴趣。他开始寻找许多关于博客的资料,并在家认真研究。研究的结果让他无比惊喜,因为他当时正在写博士论文,正在研究互联网的未来,在这里,他找到了答案:互联网的未来其实就是让网民能够自由、本色地在网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他说,博客最令他兴奋的地方是:过去,写了几年的东西,觉得连个在网上自由发表的机会都没有,一切都是被动的,而有了博客,就会转变这种角色。
  
  挑战博客,在巅峰中笑看云卷云舒
  
  “创业是一场残酷的生存战场,不要在这里寻找完美。首先是生存,其次是发展……”
  在刚刚推出博客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理解,拿方兴东的一句话是:“顶着批评、误解和非议,普及“博客”理念。”
  他和几个朋友写厂长长的《博客论》和《论博客》之后,满怀信心地推荐给几家媒体时,却被泼了冷水,这让他产生了一丝挫败感。自己那么用心地写,对方却还以“无从把握”把他拒之门外。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直到在自己平时喜爱看的《南方周末》那里找到丁安慰。
  在推行博客之前,通过全面的考虑,他找到了一个定位:网站所有内容体现一个原则:专家个性化精选,最精粹的信息汇集,网站与邮件互动,每天网站更新内容以及邮件列表内容都可以在5-10分钟内浏览完毕。并分类锁定一定的目标读者。网站的构架形成之后,经过完善的整合就开始了运作。这时候,更人的挑战摆在了方兴东的面前:怎么样才能让大家成为博客,经常发表博客文章?如果大家没有积极性,没有经常更新的内容,“博客中国”就必然是一个失败的网站。更重要的问题是,博客思想应该如何在中国推广?
  在创业初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博客,他首先给自己认识的一些名气比较大的人打电话,告诉他们博客是什么,然后以那些人的名义在上面发表一些文章,这样增加了他们对博客的了解和信任。网站里前200个专栏作者是他通过一个个电话和数不清的电子邮件,在无休无止的宣传和鼓动下建立起来的,那时他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
  尽管他每天都在忙着整理,忙着更新和顺应形式做着调整,可网站每天的点击率只有100左右,这让他感到扑面而来的冷清。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充满 乐观,充满信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博客需要自己的努力,更需要时间去验证!
  他每天依然坐在电脑旁边十几个小时,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情依然是打开电脑。看看自己睡了一大觉,国内外IT界都发生了什么大事情:晚饭后,依然会持续不断地将自己每天所想、所看、所写、所闻的精华总结出来,放到“博客中国”上,给更多的人带来思想共享。
  他说,创新是“博客中国”的生命所在和激情之源。做好一个网站不可能急功近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继续保持民间立场,不受商业主导,以“更少,更短,更精”的新理念,稳扎稳打。“每天5分钟,为思想加油”,是“博客中国”面向读者的宗旨。为了让网站得到更好的创新,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甚至在看国外碟片都是为了学习英语。身边的同事说他精力充沛得几乎有点疯狂。
  2003年,博客中国推出呼吁互联网“反黄”运动专题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参与和支持。每日都有几百条的发言讨论,2003年6月6日,方兴东发表了题为《互联网呼唤反黄运动》一文,在业界和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
  在博客最低潮的时候,方兴东都是充满了无比的激情:“抱怨是一种癌细胞,我们每天要与它斗智斗勇,永不休止。让自己不会因为任何原因和理由放弃和消极,坚持才有价值,中途而弃是对创业最大的消耗之一,“伟大是熬出来的”,这是他说的话。根据博客中国的统计,到2003年6月,博客网三天的访问量就达到2万(独立IP,包括局域网IP共同访问),每日浏览页面就达5万。而且,每月访问量和浏览页面比上月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稳步增长。他在杭州、上海、广州这三个区域都部署了分公司。
  由于经常在互联网上揭露一些“事实”,许多人称他“火药口舌”,难免也会有人在网上对他胡乱非议和攻击,对此,方兴东不但不火,反而很平静c“对于优秀的创业者来说,没有比非议、怀疑和攻击更好的激励和磨砺。”就像一位记者在采访稿件中所说:“以至于他每次听说又有人骂他,第一反应是:骂的水平怎样?”
  采访中我问他,除了做好博客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他说:刚做博客的前两年没人理解,自己很有劲头,现在很多人知道了博客,我反而觉得没有挑战感了。我现在在想,怎样把博客和创业联系一起。互联网上还有很多商机,我在想,怎样做成有影响力的晶牌,通过互联网帮助更多的人,给中国的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少走弯路。“博客中国坚持非赢利性质,不吸引商业广告,以赞助方式为主,今后如果能够产生收益,所有费用都将投入高质量的内容建设。我们不仅要把它做成互联网中的品牌,而会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种文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599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