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威廉姆森与交易成本经济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介绍了威廉姆森在交易成奉经济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在简要回顾交易成本经济学发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威廉姆森对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基奉思路和三失主要贡献。文章还讨论了交易成本经济学对于正处在变革时代中国经济的启示。文章认为,由威廉姆森开创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对于我国市场体制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f2010)12-0183-04
  
  一、前言
  
  2009年10月12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经济学家艾利诺,奥斯特若姆(EIi,nor Ostrom)和奥利弗.E.威廉姆森(01-iver E.Williamson)。艾利诺,奥斯特姆获奖的原因是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特别是在公共选择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而奥利弗-E-威廉姆森获奖的原因则是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特别是在企业边界方面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奥利弗・威廉姆森被誉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的人,至少是由于他的宣传功劳,才使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这一学说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和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此分支的启蒙者科斯本人荣获199i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继他之后,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North)也戴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现在威廉姆森作为交易成本经济学集大成者的获奖不仅肯定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学术地位,而且显示了当代经济学与其它社会科学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强大生命力。
  威廉姆森在制度经济学方面所作的研究,被概括为交易成本经济学(TheEconomies ofTransaction Costs),主要体现在他的论文《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The Vertical Intera-tion of Production:market failure consid-erations)(1971)、《一般行业及CATV行业中治理自然垄断的特许指标》(Franchise Bidding for Natural Monopo,lies:in general and with respect toCATV)(1976)、《可信的承诺:用抵押品支持交易》(credible Commitments:Ustug hostages tO supper exchangel(1983)、《所有权的成本和收益:纵向―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理论》(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Related Variations On aTransaction-Cost Economies Theme)(1986)、《比较经济组织:对离散组织结构选择的分析》(1991)等著作中。威廉姆森的这些研究使得经济学理论中的制度经济学理论获得“新生”。除了在国际公认的权威经济学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大量论文外,还在此基础上出版了有广泛影响的交易成本经济学著作,包括《自由裁量行为的经济学》(1964)、《公司控制与企业行为》(1970)、《市场与层级组织:分析和反托拉斯意义》(1975)、《市场与等级制》(1975)、《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企业、市场和关系契约》(1985)和《公司治理》(1996)等。这些著作使得威廉姆森成为科斯交易成本理论的追随者和发扬光大者,同时又是集大成者。交易成本经济学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最初的理论创立到现在,在概念上、理论上以及实证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被应用到产业组织、公司治理、劳动经济学、公共选择和经济史等问题的研究。笔者首先简要回顾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其次重点讨论威廉姆森关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最后,讨论该理论对正处在变革时代中国经济的启示。
  
  二、交易成本经济学发展概况
  
  交易成本经济学就是研究交易中成本理论的一个学科,它的核心便是交易成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经济规模的形成、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效益差异以及不同的经济制度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绩效,其根源都在于交易成本的制约。从学科发展起源看,“交易”概念在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已被广泛使用,但其含义相对狭窄。他们大都将“交易”简单的等同于“交换”,即物品或劳务的双边转移。到了近代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康芒斯那里,“交易”才成为经济学的一般范畴。“交易”的界定与分类才具有了较明确的经济学意义。如此看来,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制度学派的奠基人康芒斯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即1934年出版的《制度经济学》;再者,此学科最重要起源无疑是罗纳德・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从这个角度讲,迄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笔者以交易成本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对该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作为划分阶段,来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过程。
  1.罗纳德・科斯(Ronald Harry Coase)。1937年罗纳德・科斯的开创性论文《企业的性质》是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它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视为一种生产函数的思维模式。提出了几个在新古典框架中不可能提出的问题:在一个市场经济体制中,既然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可以直接利用市场机制进行经济活动,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呢?而且,为什么有的企业规模很大,有的企业规模小?也就是说,企业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出现的根本原因、企业活动的特性以及企业规模的边界究竟在哪里?0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科斯引入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在他看来,企业和市场是组织的两种形式。企业选择市场还是企业的组织形式取决于交易成本的权衡。这一深刻的见解显然是正确的,但由于其不具有操作性,因而一直被“引而不用”。科斯的文献由概念化到可操作化的过程整整花了35年。
  2.奥剩弗・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1971年,奥利弗・威廉姆森发表重要论文《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从纵向一体化这个经典的经济学问题人手,考察了市场失灵的因素。纵向一体化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理解了纵向一体化的存在,也就理解了企业的存在;说明了纵向一体化的程度,也就说明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在威廉姆森看来,市场失灵的原因是:(1)专用性投资;(2)契约的不完备性;(3)由于道德风险、外部性等所导致的战略误传的风险;(4)信息处理效应;(5)制度适应。从现在的角度看,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些重要观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把企业组织看 成是一个治理结构而不单单是生产函数。”与市场相比,企业主要依靠命令来处理争端和施加控制。二是在外部采购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倾向会随着投资属,性的变化而呈现出差异性,同时这种机会主义的倾向也具有跨期的特点。在处理机会主义问题时,应该考虑资产专用性的问题。三是组织问题的核心不是敲竹杠问题而是适应问题。四是需要权衡企业和市场组织的特性,因为它们会随着交易属性的变化而变化。
  3.阿尔钦、德姆塞茨(Armen A.Alehian、HaroldDemsetz)。阿尔钦、德姆塞茨在1972年发表经典论文《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是另一篇较早关于交易成本的应用性论文。由于团队生产而造成的监督和测度的成本会导致企业的“偷懒”行为,因此,需要监督者对于员工进行监督。对于监督者的激励来自于给予监督者剩余索取权。
  我们分析不同组织结构的相对优势,应集中于那些能降低成本的因素上。但是正如二人所论述的,一旦抛弃传统古典主义的完全信息似设并引进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概念(德姆塞兹的自由放任模型),成本最小化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多维问题。这种方式对于古典企业是有效的,但是如何将该种观点推广到现代企业是个问题。
  4.罗纳德・科斯(Ronald HarryCoase)。罗纳德-科斯在1972年发表论文《产业组织:研究的建议》,论文中,科斯将企业描述为生产部门必然导致强调垄断问题而忽视关于组织的更为基本的问题,这种观念限制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在科斯看来,产业组织的研究应该集中于探讨企业从事什么活动,并力图揭示内部的不同类型活动的特性。除了研究企业内部出现的情况之外,产业组织的研究还应该关注企业之间的契约安排(长期契约、租赁和各种许可安排包括特许经营等);应该进一步延伸对兼并问题的研究,使之成为产业组织课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除了研究通过兼并对企业之间职能进行重新安排的影响以外,电应该重视“反兼并”(拆散企业)问题;企业之间的部门或分公司部门的转移;进行新的活动和放弃以前的一些活动;还有新企业的出现。科斯通过罗列以上研究问题,使广大交易成本经济学家开始展开反思,由此揭示形成产业组织的力量这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威廉姆森有关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一)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基本思路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是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它将每次交易视为一种契约。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在交易时不可能预见未来的各种状况,因此,契约是天然不完全的。同时缔约各方都有着机会主义倾向,会采取各种策略行为来谋取自己的利益,在缔约之后,双方不可避免地出现拒绝合作、失调、成本高昂的再谈判等危及缔约关系持续地、适应地发展下去的状况。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再加上交易涉及的资产具有专用性,往往要求第三方(法庭)来维持契约关系,但这样依靠法庭来维持的关系,不仅成本极为巨大,而且现实性不强。这就需要借助于一种私人秩序或者称为治理结构(govelIlallce struc-ture)来“注入秩序,转移冲突,实现双方共同利益”(Willison 2002)。同时,威廉姆森将交易划为不同的性质,这些不同的交易对应于不同类型的治理结构,以期找到最优的治理结构,从而使得交易费用最小化。因此,交易成本经济学也称为“分离的结构选择分析”(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ma-fives)或者“比较经济指度分析”。
  
  (二)威廉姆森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贡献
  威廉姆森是交易成本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最突出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提出了市场失效中的资产专用性概念,将专用性投资不足、效率损失与交易费用相联系。贯穿他的交易成本分析的主线之一是契约分析图,价格(交易成本的代表)、资产专用性和治理结构在合约分析中的作用并称三太要素。在对形形色色的治理框架的研究中,威廉姆森都以契约分析图为基础,可以说,了解了契约分析图,对威廉姆森的理论理解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借助这张图,我们首先可以确定,建立产业组织是为了进行垄断还是追求效率。垄断型契约共有4种形式,分为2组。第一组考察客户和地区限制、转手加价、排他性交易、纵向一体化及类似的其它方式。理论依据是杠杆理论和价格歧视理论。杠杆理论是指初始垄断权力形成以后,借助签订非标准化契约而扩大充实这种权力。价格歧视是使潜在垄断权力得以实现,即变成实际垄断权力的一种手段。第二组考察如何利用非标准契约对付竞争对手。主要利用现有大企业的实力,对已有的或可能建立的小企业形成优势,以直接扩大自己的垄断权力。理论依据是进人障碍理论和战略行为理论。
  威廉姆森对垄断式契约的杠杆理论、价格歧视理论、进入障碍理论和战略行为理论持批评态度,认为上述理论只看到了顾客这一方面,未顾及组织自身节约交易成本的效率,因此,把它们划入新古典经济学的阵营。同时,威廉姆森用一条PP曲线把这些理论和契约示意图中的其他基于效率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区别开。二组中的战略行为理论直接使用投资与信息不对称这一命题,承认期间属性的作用,并指出了名誉效应的各种特点,因而倾向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分析,具有节约交易成本的性质。
  效率型契约也有4种形式,分为2组。一组强调激励组合理论,另一组强调交易成本理论。前者重点研究契约签订以前的问题,又分为产权理论和代理理论。为致力于解决因产权形式过于简单、签约方式太陈旧所造成的缺乏激励机制的问题,产权理论强调采用新的产权形式及签订内容复杂的契约,这种契约包括对资产的使用权、获利收益权、改变资产形式及实体状态的权利的调整安排。代理理论又分为实证性的代理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在实证性代理理论中,“诸如资本集约度、资产专用程度、各种信息成本、各类资本市场以及内部和外部的劳动市场等,都属于签订契约的环境因素;正是这些因素与各种监督成本和保证契约得以履行的成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按哪种形式签订契约”(詹森,1983)。委托代理理论的数学性较强,特别强调契约前激励组合的重要性。这种理论也称为机制设计法。第二组又分为治理结构问题和具体测度问题,威廉姆森主要研究前者。
  2.突破了科斯理论的诸多局限。以往科斯理论被引用的较多,但应用较少,主要是该理论与现实联系的逻辑没有建立起来。诸多理论突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威廉姆森提出了以交易成本为基础的经济组织决定理论,使交易费用分析不仅可以用于处理市场与企业的关系,而且可以处理其他一系列的组织问题。威廉姆森的经济组织决定理论就是有差别的匹配学说,具体的理论实践 是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打破了传统黑板经济学的公式化倾向,使经济学的研究再一次回归现实,而且是在可操作层面上,通过特性的分析,维度的比较,进行制度的抉择,获取可辩驳的含义。
  威廉姆森对交易成本的实证进展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将科斯的只具有理论意义的方法赋予了较强的可操作性。他用可观测属性来解释组织成本差异,这些属性直接影响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节约是组织和制度选择的原则。因此,当进行实证研究时,避免了对交易成本的直接成本的比较,而只需关注可观测属性,扫清了交易成本论点检验的关键障碍。在科斯的理论阐述中,科斯提出了交易费用影响了组织形式和制度选择,但是他只是从事实出发,说明了其存在性,而对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或决定因素,却缺乏深入的揭示(赵西亮,2001)。其论证结构如下:
  G=G1,若C1>C2,
  G=G2,若c1≥G2
  其中,G1和G2为可供选择的两种制度安排,G是按交易成本节约原则可以被选中的制度安排。C1和C2分别是两种制度安排的治理成本。但制度的整体治理成本作为一揽子交易成本之和在科斯那里不是一个可操作的概念,而只具备分析意义。按照这种论证结构,交易成本概念很容易被滥用,“几乎所有问题都能用巧妙列出的交易成本加以合理解释”(Fisher,1997)。在威廉姆森的著述中,威廉姆森进一步细化了交易概念,详尽分析了交易维度和组织属性,使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可操作化工作迈出了一大步。威廉姆森提出了有差别匹配的方法对制度进行选择,其论证结构如下:
  其中,x表示影响组织成本的可观察的特征向量,β1,β2是参数向量,e1,e2是来被观察到的因素,如决策者估计组织成本时的误差、错觉等。即便无法观察交易成本,我们仍可以通过具体分析交易如何导致各组织形式的效率差别来设计可检验的假设,并根据β1,β2的相对量值建模预测。
  3.威廉姆森从交易的内涵、交易的维度、交易的频率、资产的性质契约关系以及程序分析等方面将交易成本分析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细化,使该理论进一步规范和体系化。威廉姆森对交易维度化和交易费用理论可操作性的分析已经成为了新厂商理论的核心。威廉姆森还运用交易费用理论作了大量应用研究,包括纵向一体化、工作的组织、企业边界、劳动的组织、现代公司组织、公共组织、政府组织、经济发展和改革、公司融资、公司治理以及信任问题等。
  
  四、交易成本经济学对变革时代中国经济的启示
  
  以上介绍的就是威廉姆森关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可以看出,由科斯奠基,经威廉姆森的继承和发展,交易费用概念已经广泛深入到整个经济系统的分析之中;社会运行的制度基础及其影响经济生活的方式,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研究和决策的关键变量之一。
  对我国来说,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有着特殊的意义。1978年以来引进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现实面前显得太苍白了,它经常在悖论显现面前束手无策,原因就在于这些理论认为现实世界中不存在交易成本。事实上,零交易成本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在我们这个一贯认为只有物质生产才创造价值的国家中,强调“交易成本”概念显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矛盾和问题。具体来讲,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体化程度低。这里所谓的一体化是指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内在联系的高度融合,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道德的以及法律的等项制度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特别是在社会整体游戏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缺乏大量繁殖的空间;所谓一体化程度低就应该使上述的逝向选择居于较低的机会成本。而在很长时间内的低逆向选择成本是源于我国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制度设计缺陷。究其原因,是忽略了交易成本的核算,忽略了对委托代理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分析。如何设计好一个制度成为中国必须解决的最为紧要的根本问题。
  交易成本经济学在中国改革一开始就引起我国学者的注意,并用来分析中国经济现象,以期为中国的改革找到理论依据。而“交易费用”的概念,将制度问题纳入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进而使得用制度因素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可以实现形式化、模型化。有人认为,经济学中交易费用的发现就像物理学中摩擦力的发现一样,使得经济学理论更加接近经济现实。虽然在制度交易费用大小的衡量上现在还没有找到可以量化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但利用“交易成本”分析方法解释经济现象方面已经显现了力量。目前,我国学者在这一方面已经作了许多研究,对~些经济现象做出了有说服力的解释。
  一般来讲,实现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增加会减少交易量,从而减少制度变迁的正面绩效,在短期内尤其如此。在没有交易成本的一般均衡中,制度变迁的交换网络是不确定的;同时,对总体改革中发生的权属与利益转移的数量大小没有约束。随着交易成本的增加,社会各经济主体都会产生很强的节约交易成本的动力:一是降低交易量以减少交易成本;二是增加交易量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三是从根本上改变交易的技术以减少交易成本,通常这三种方法是可以交互使用的。
  正处在转轨过程中的中国经济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变革,因此,由计划经济衍生出来的利益主体及其代言人往往在市场经济制度生成后依然掌握着游戏规则的制定权,或者,更进一步说,他们还是新制度推进工作的领导者。这就决定了各项改革必然会面临巨大的交易成本,如新旧制度转换过程中的摩擦成本,像市场经济制度推进过程中的权益置换成本制度转换中的多重重复博弈成本以及创新制度寻租的成本,因此,必须强化社会成本约束制度和社会个体成本约束制度,以削弱和减少逆向选择的心理冲动和逆向选择的次数。
  近年来,“交易成本”这个概念的使用率愈来愈高,大量的交易经济学著作被翻译介绍到我国,在我国已成立了多家交易成本经济学研究中心,并定期举办相关方面的经济学年会。交易成本经济学必将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期待,借助交易成本经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滋润,在解决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中国能出现自己的经济学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551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