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玉红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通过国内高校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的分析比较,结合德州学院教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了构建科学的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以期为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并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指导性意见。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模和类型,是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是解决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怎样培养这些人才的根本性问题,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和教育评价等基本要素。基本关系是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依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及社会需求来确定的,是研究其他要素的前提;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的培养结果,表现为人才培养质量,要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即教育评价)加以论证;如果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学校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我国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一)培养目标 20世纪80年代,原国家教委及财政部将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业人才。纵观当前各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多数不明晰,定位也不准确,很多学校一概套用教育部的教育目标,导致培养目标大而空,起不到指导作用。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务操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等,没有根据社会需要,地方特点、行业需求以及会计人才发展趋势等方面因素来考虑。其人才培养方向基本都定位在“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或教学、科研工作”。在这些本科院校中,有国家重点院校,有一般高等院校,也有新建本科院校,但其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却基本雷同,根本体现不出不同类型学校的办学特色。笔者认为,国内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和层次不同,培养出来的人才去向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不同层次的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经济环境,制定符合学校情况、实际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一所全国重点财经大学,集中了国内会计业界的顶尖级专家,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和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去向很显然是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如果不同的本科院校都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很难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所需的会计人才。    (二)培养规格 目前各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从德、智、体三方面或者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来加以定位。另一种是大多数本科院校采用的综合性描述的方式,这种方式占了大多数。新世纪所呼唤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会计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能够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活跃于信息化时代、活跃于国际舞台、活跃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环境、活跃于终身学习社会的人才。高等学校向大学生提供的会计本科教育应包括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全方位、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但从国内高校会计学专业培养规格上,可以看出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大多数学校基本上都采用了雷同的培养规格,把本来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和特长的人才,用单一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所谓“合格”人才,扼制了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形成,培养的人才能力不强。即按照同一个模式来培养所有的学生,并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同样规格的产品式的人才。二是从培养规格上,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体现不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的培养规格不符合会计教育的发展要求,有待于改进。
  
  (三)课程体系 从课程体系设置上来看,各本科院校存在着较大差异,差异度在20%~30%之间。一是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政治经济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初级会计学等,基本上差别不大。二是专业主干课。多数学校的设置大致相同,基本上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等课程中的几门作为专业主干课,但在所开学期和开课顺序上有一定的差别。也有一些学校对某些课程的定位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三是专业选修课。各学校在专业选修课类别和数量的设置方面差别很大,不同学校的特色基本上体现在选修课上。分析各学校的课程体系,多数学校都是不分方向,将所有的选修课放在一起任学生自选;有少部分学校则大致按照几个方向将专业选修课分成几个模块。但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不同学校在同一个方向模块力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不一样。由此可见,目前各本科院校在选修课的开设上随意性比较大,部分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层次性和结构性不甚合理,专业课之间的跨度太大,缺乏系统性。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学科分化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又日益明显。对于会计人员来讲,需要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具有广博的其他专业学科的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长期以来,国内的本科教育在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设计上侧重于会计专业知识的介绍,培养的人才过于专门化,缺乏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所必备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如管理、金融、证券与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和综合技能。这种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不符。近年来这种情况虽然通过拓宽专业面、实施学分制、开设选修课、推行第二学位制、主辅修制等有所转变,但这些改革措施尚远未到位,学生在学习上还受到很大限制,在所培养的会计人才知识面狭窄、方向单一的问题上,并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四)实践教学体系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教学内容比例大小的确定,应该考虑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来定,再就是要符合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纵观国内本科院校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从实践环节来看,目前多数学校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试验、综合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各校安排的内容基本类似,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环节。一些办学历史较长,办学质量相对较高的高校更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偏少,其实践教学学时和学分一般占总学分的5%~10%。而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则相对更重视实践教学,其实践教学学时和学分一般占总学分的15%~20%。目前很多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只有一二次的实践机会,会计模拟实习往往仅安排一、两周时间,而与社会联系、参加

实践的时间更少甚至没有。在有限的实习中,要达到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难的,这样培养出的会计人员只能是从书本到账本,缺乏打破传统观念束缚的勇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从而致使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基础知识不牢,动手能力差,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另外还存在着会计实践教材落后的严重现象。另外,我国会计专业教材建设,远滞后于会计实务的发展,不能及时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理论指导和会计实践的需要。
  
  三、我国会计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一)会计人才需求趋势 人事部2006年和2007年发布的人才市场数据表明,除了2006年的四季度外,全国人才市场(数据来源于全国22个省)2006年一、二、三和2007年一季度登记财会人才需求用量均进入了排名前10名,需求量分别为:12万人、18万人、13万人、12万人;登记求职连续5个季度均进入排名前10名,5个季度求职人数分别为:40万人、39万人、36万人、41万人、48万人,在两类数据中,本科生比例均在40%~50%之间。财会专业职位供求比基本上超过1:3,供大于求的态势明显,会计毕业生求职形势严峻。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急剧加大,会计专业毕业生已出现了就业难现象。目前很多本科毕业生,因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扩招,更多地走上了考研之路,愿意就业的人首选“三资”企业和金融机构,极少有人愿意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城市的民营企业去工作。根据市场调查与政策分析:高校、科研机构、社会中介机构,会计本科毕业生基本进不去;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金融企业会计人员总量已经饱和,优化人员结构给应届毕业生留下的空间很小;未来民营经济将实现超常规发展,需要大量既懂核算、又懂管理的会计人才,给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开拓了较大的就业空间。
  
  (二)会计人才需求类型 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是有层次分别的,有出纳、会计、财务主管、企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政府机关会计、注册会计师、教师和科研人员等。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应有区别。本科院校培养的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报账,更要会用账,其发展前途是会计主管和注册会计师,也就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从社会整体来看,那些简单的操作型会计人员确实饱和了,但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现实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已从过去简单地对数量的要求转化为对综合素质的质量要求,高级会计人员的极度短缺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难以回避的人才瓶颈。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的途径就是加快进行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模式的改革步伐。
  
  四、我国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现实相符并具有前瞻性,而且随着社会变化不断进行修正。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或者说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范围及其结构的判断与界定。德州学院过去的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会计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该培养目标表述不明晰,定位也不准确,基本套用了过去教育部的教育目标。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以及德州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从人才市场细分和就业目标定位的视角,德州学院会计学本科专业以“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办出本科特色和以岗位群设置为依据,办出专业特色”为指导思想,将新的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理论知识和会计学专业知识,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具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同时适度培养会计专业基础型、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该培养目标具备以下特点:方向明确,主要培养应用型高级会计专业人才;职责明确,强调应用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科特色,强调针对专业的通识教育,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特色,强调符合社会经济实际需要和会计专业的职业特征。这一培养目标,与重点本科院校相比,突出了对学生适应目标岗位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高职高专相比,学生将具备更高的理论知识和更强科学创新能力。
  
  (二)分类型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培养规格的“三要素”,缺一不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提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总体培养目标,作为会计专业的本科教育,其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应具体体现为:“厚基础”,是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学理论知识和会计学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当精通经济应用数学、财经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公共基础知识;“宽口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相邻学科专业打通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高素质”则是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文化品位和素养,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强能力”则是训练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发展创新能力,使学生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及适应能力。会计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还必须强化会计实验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会计实务基本技能和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训练。德州学院会计学本科专业过去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前面所分析的其他院校的培养规格基本雷同,按照5个要点概括了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原来的培养规格单一、整齐划一,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总体培养目标不符。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和兴趣,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基本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德州学院会计学专业实行学生分流培养,新的培养规格按照应用型、基础型、复合型三类人才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培养规格。首先从公共层面和具体类型纵向描述,然后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个方面进行细分,要求每一项规格都有相应的课程教育为保证,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要到达到相应的目标。其中,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岗位的工作需求: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的专业性较强的会计岗位人员、中型企业会计主管人员、政府和事业单位核心会计岗位人员直至会计主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审计人员、金融企业专业岗位会计人员;基础型人才要求学生能够适应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具有从事会计学理论研究和会计学专业教学的基本素质;而复合型人才则要求学生在具备应用型人才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掌握较为系统的第二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定的相应辅修专业的工作能力。该培养规格体现的设计思路如下:在学生入学以后就告知学生本专业的不同培养方向,让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和爱好在学习中自我判断和调整。三种类型的人才中,以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为主,适度培养基础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一般在大一结束后就根据学生意愿、导师指导意见和学生家长目标,确定不同的学习方向。每个学期结束,允许学生进行再选择。对于一些确实达不到一般培养要求的学生,将为其安排相应的课程,按照最低层次的普通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将来的

就业方向为地方中小企业的一般会计人员。
  
  (三)构建大专业、小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增设职业能力选修模块 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基础理论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兼顾适应性,强化实践能力和未来工作适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根据企业(公司)会计岗位第一线技能和能力的需要进行安排,注意理论知识的前瞻性、专业技能的适用性,强调学以致用。实现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的科学化、合理化。在课程设置上,除公共基础课与会计专业课外,要以各种方式设相关学科课程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大课程容量,使学生即使在一门课程中,也要力求知识的广博性。德州学院会计学本科专业遵循“平台+模块”的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注重特色办学,采取大专业、小方向的培养形式,并在原来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了职业能力模块。首先,以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体,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公共课强调外语、数学和计算机三大基础;专业基础课覆盖政治经济学、初级会计学、统计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法、管理学等领域。学生通过学习公共课,夯实外语、数学、计算机基础,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基础工具;通过学习专业基础课,奠定良好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第二,专业主干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审计学、会计电算化6门课程。这些课程均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会计核心课程。第三,专业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身发展方向选择学习:专业限选课包括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税法;职业能力模块。构建了会计理论(主要培养基础型人才)、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审计四个职业方向模块和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会计师(主要培养普通应用型人才)、审计、经济师5个职业证书模块。职业教育模块根据学生选择情况,每学期开设2~3个模块;跨学科选修模块。以相关专业、学科核心课程组成的专业自选课程模块。最后,公共选修课。包括1门限选课(应用写作)和4门任选课。该课程体系体现了以下特色:前5个学期培养学生的“厚基础”,全部安排必修课程,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工具知识、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坚持按宽口径模式培养人才,提高专业选修课比重,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23%,学生除了选修本专业开出的选修课外,还可以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打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体现多学科综合和交叉的特征,丰富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体现人才培养多元复合化的特征;面向社会,开设职业能力模块,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毕业生通过选修职业能力模块,在取得相关执业或职称资格后,能更好的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四)压缩理论知识课程学分和课堂讲授课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强化会计教学实践环节,使会计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系统化,注重对各专业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能力。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4年中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德州学院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课时压缩到了2424课时,课堂讲授压缩到了1972课时。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到了33周,13个实践环节,33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21%。采用课堂实践、社会调查、综合模拟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中,1-5学期分别安排了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在内的5门课程的课程试验,时间为1-2周。第6学期安排2周的综合模拟试验,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达到会计人员上岗水平。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的两个暑假安排一次社会认知调查和一次专业创新设计,要求学生深入实践,通过实地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第7-8学期进行毕业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开题、写作、答辩工作。通过贯穿整个学习期间的不间断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彻底解决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岗位工作需求的现状。
  
  (五)增设跨学科选修课模块,造就复合型会计人才 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要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更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整体优化。此外,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会计领域随着我国改革的需要会不停地拓宽,会计知识也在不断更新。由于会计专业性很强,在学好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可通过增加跨学科专业选修课,扩大选修课范围,拓宽专业知识面,并真正把选修课落实在学生自愿选择上,造就复合型会计人才。德州学院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在任意选修课中构建了以相关专业、学科为主的专业选修课模块,其中包含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通过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选修,真正的造就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
  
  (六)利用课外学分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只有树立学生开放式的积极探索精神,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培养出学生未来的创新能力。德州学院会计学本科专业新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八个课外学分,课外学分可通过社会调查、专业创新设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举办学术讲座、报告以及其他获奖等方式获得。实施途径如下:安排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科技讲座、学术报告;鼓励高年级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撰写科研专题调查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等;鼓励学生参加文化活动,包括撰写文化素质教育必读书的读后感,参加体育、美术、音乐等各种竞赛,开展各种英语学科竞赛;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获一项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如驾驶证、计算机等级证、电算化证、注册会计师证、报关员证等;提倡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参加社团和文体活动,培养社会工作能力。系部组成的课外活动专家小组根据学生承担科研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各种专业证书,奖励证书,公开出版物等按所规定的分值给予学分。通过在课外活动中获得学分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知识再生、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以及迎接社会竞争的自我调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建立多元化结构师资队伍 建立高素质的会计教师队伍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会计教师担负着培养会计人才的使命与责任,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会计教学质量和会计人才素质。因此,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求本专业教师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密切关注会计学发展趋势和动态,积极探索科学的会计教学方法。同时鼓励、支持和要求中青年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会计师等资格证书,以及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强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构建一支高层次高素质富有生机活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的会计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坚持专兼职结合的方针,在努力培养更多的专任教师的同时,针对会计教学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聘请企业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业务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担任技术性、操作性较强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通过这些措施,彻底改变学生踏入社会不懂实务不懂操作的现状。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界对会计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要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的质量观也在不断地变化。高等本科院校应该在满足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充分提高主体价值的教育思想观念,对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对人才培养规格重新设计,积极进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
  
  (编辑 聂慧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30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