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拯救英国的银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元龙 田野

  2010年6月,英国银行业独立委员会(ICB)成立,评估英国银行业的状况并且推进英国银行业改革。2011年4月,委员会发布了英国银行业改革建议的中期报告,这就好比为多病的英国银行业开出了救治“药方”,从而确立了英国银行业改革的方向。
  
  英国银行沉疴难愈,
  变革势在必行
  
  多年以来,英国银行的经营管理存在许多“毒瘤暗疮”。例如银行业经营杠杆率过高;虽实行混业经营,但不同业务又缺乏必要的隔离;高管的奖金很高,但对他们问责不够,致使管理层风险意识淡漠等。这些问题是英国银行体系多年的重病隐疾,一旦危机来袭,银行便无多少招架之力,变得奄奄一息了。
  果不其然。美国的次贷危机一爆发,英国本离着大老远,既不是发源地又不是重灾区,按说不会出啥大乱子,但无奈英国的银行长期“体弱多病”,禁不起别人打喷嚏。而这次美国不仅打喷嚏,还得了重感冒,这厢英国的银行着实受不住,一下子病入膏肓。一些银行遭受挤兑,垂死挣扎,结果害得政府不得不拿着大把票子给这些银行注射“强心针”,防止银行“瘟疫”进一步传染。
  这可是了不得的举动,有数据为证。2009年11月4日,《金融时报》披露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英国政府为了救银行要花去1320亿英镑,足足占英国GDP的9.1%。普通纳税人看着自己缴纳的真金白银就这样付之银行,最后又很可能付之东流,当然不高兴。而政府给银行搭钱当然也不情愿。到此,英国上至政府,下至百姓,都认为到了给银行“动手术”的时候了。
  
  ICB对症下药,力求见效
  
  ICB拥有的专家不少,他们从银行原有“病情”入手,拿出了四大“药方”,而重点就是要提高银行的稳健性,保护好纳税人和消费者的利益。
  药方一:适度隔离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
  在这次危机爆发前,西方国家的银行基本上都以混业经营为主。银行在零售业务中拿到廉价资金,又拿这笔钱移做赚钱更多的投资银行业务或批发银行业务,赚得盆满钵盈。然而,危机来了,银行一方面原先收益更高的项目不是出现损失,就是变现困难,另一方面廉价的资金又难再获得。一时之间,亏损者、遭遇流动性困境者众。而处在银行零售业务终端的客户看到银行出了问题,担心自己的钱受损,纷纷去银行取款,形成挤兑,政府只好花大把钱解决燃眉之急。
  这种恶性循环实际上让纳税人吃了大亏,因为政府是拿着他们的钱到银行施救的。为此,ICB开出第一个药方――对商业银行集团旗下的零售银行业务进行适度的隔离和保护。零售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之间、批发银行业务之间要建立“防火墙”,零售银行业务要实行独立和更为严格的资本要求,其资金沉淀不可用来从事其他高风险业务。
  药方二:引入差别化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ICB对英国不同银行提出不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提议应对系统性重要的大银行和从事零售银行业务的机构施加10%的一级资本(股权资本)要求;对于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可采用巴塞尔委员会改革建议的7%的一级资本要求。这是根据银行主要业务类型不同而实施的差别化要求,也是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监管改革拯救方案中的创举。
  药方三:建立债权人损失分担机制
  ICB认为在必要时让债权人而非纳税人或储户承担银行损失更为合理。这种损失分担机制能够加强债权人对银行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和制约。ICB还建议把银行债务作为一种或有资本,银行一级资本或总资本水平一旦低于某一临界值,就通过注销债务或“债转股”,保持银行的资本充足性。
  ICB在此“药方”中还建议引入“挽救性债券”(Bail in)机制,即当商业银行运转困难但还不至于破产之前,通过注销债券或“债转股”等手段优化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保障商业银行的持续经营。
  药方四:促进形成高度竞争的银行体系
  ICB认为银行业属于集中化程度较高的行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够,客户特别是零售银行客户可能得不到更好的服务。为此,在中期报告中提出了促进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药方”。
  建议劳埃德银行在已提上日程的出售600家分行的基础上,出售更多的分支机构,降低其在英国零售银行业务市场的份额,提高零售银行业务的市场竞争程度。
  建议客户若转换服务银行时要更加便捷,同时要对客户账户保密。客户对服务银行的自由选择可促进商业银行改善服务水平,满足客户多样性的需求。
  建议英国金融监管机构在改革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竞争的问题。
  建议降低银行准入门槛,创造条件让较小的商业银行拥有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与其他银行共享管理经验、为新进入者提供必要支持等。
  
  ICB“药方”的疗效
  
  ICB的“药方”虽以拯救英国的银行为主,但在此过程中,也会对银行金融业的其他方面发生作用。
  ICB的“药方”对银行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体现在银行的营利能力上。尽管资本充足率的差别化做法对银行的反映不一,但多数银行资本都不足,为“达标”不得不上演资金大战,银行的融资成本提高了。而要求银行隔离零售业务,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又使得它们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将直接加大银行的合规成本。反过来,银行为满足资金充足率,也会被迫放弃需要资金较多的业务,而这些业务的利润率往往更高,加上业务隔离,便宜的资金来源渠道受阻。综合起来,银行的盈利会减少。
  另一方面,银行具备了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的潜在冲动。银行有着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冲动,它们满足管理上的要求后,就会自动地重新进行业务组合和创新,以求赚取更多利润。
  ICB的“药方”也会影响金融监管。一是监管难度和成本变大。比如要求隔离零售业务,就需要准确界定零售银行业务,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并进行评估,对此,监管部门要投入更多,下大力气解决。二是本国银行会逃避国内监管,加大监管难度。由于各国监管的严格程度不同,如果英国的监管较严格,那么英国的银行就会改变注册地,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某些经营活动,监管部门对这些银行的监管难度变大。
  ICB的“药方”对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长短期影响不同。ICB的“药方”有利于使英国的金融体系稳定性慢慢提高,在长期内是巩固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保证。但短期内,由于一些银行“治疗”初期的阵痛未过,可能导致伦敦部分金融业务减少,金融人才流失,金融机构减少,削弱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中国能不能借用ICB的“药方”
  
  中国的银行与英国同行面临的问题不大相同,但ICB的“药方”对中国管理部门调配自己的“药方”很有启发。
  启发一:重视对零售银行业务的监管
  英国对零售银行业务及其监管非常重视,中国银行业以及金融监管当局也应该学习。
  一方面,中国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空间很大,另一方面,零售银行业务能够节约资本,帮助银行突破资本的约束。因此,中国的银行靠“垒大户”维持经营的时代已经过去,应该开始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及其客户的新时期。与此相适应,金融监管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也应重视和改进零售银行业务的监管。
  启发二:防范混业经营引发的风险
  现在,中国许多商业银行设立了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从事保险、证券、基金、信托、期货、租赁、再保险等业务,实际已开始进行混业经营(或称为综合经营),但金融监管还坚持分业监管。
  英国已为混业经营付出了代价,并由ICB开出了“药方”,中国的银行和监管机构可以在开具“药方”时借鉴英国的做法。
  启发三:发挥债务工具的资本补充功能
  债务工具可提供资本补充功能,这在ICB的“药方”中已明确体现。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也需要拓宽渠道,ICB提供了很多意义的借鉴。
  启发四:重视对拓展海外业务的评估
  ICB的“药方”虽然对中国银行业在英国设立的分支机构影响不大,但中国银行业要“走出去”,到国外经营,首先要对国外的市场环境、风险以及监管规定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和判断,否则就会“水土不服”,功亏一篑。(作者单位:中国银行总行)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79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