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浙商:隐形的冠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轶清

  成功逃出“富豪榜”
  
  如果说浙商没有明星,一定会有很多人不同意。是的,浙商有马云、宗庆后、鲁冠球、李书福这样在全国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但他们并不是浙商的全部。浙商的真正厉害之处,并不是这些名人大腕,而是庞大的群体阵容――他们低调得近乎隐形!即使经营着规模庞大的企业,他们仍然成功地躲避了媒体的聚光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隐形”的企业家们更能代表浙商的文化个性,尽管很难清晰地描摹他们的面孔。
  一直不太显山露水的绍兴在各类排行榜上势头强劲――中国民企500强,绍兴企业上榜数多年位居浙江省第一名;浙江省民企百强,绍兴企业数也连续多年占据榜首;而绍兴的上市公司数量,更是高居全国地级市上市公司数量排名第一位。绍兴也是全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最多的城市之一。
  但与庞大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群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绍兴也许是“中国驰名企业家”最少的城市。浙商普遍低调,但绍兴商人群体又是其中最为沉默的,他们极少在媒体或其他公众场合露面。最典型的就是杨汛桥,这个面积仅38平方公里、3万余户籍人口的小镇,竟然蛰伏着8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全部是产权清晰的私营企业,密度之高可谓全国之最。可是,就跟约好了一般,所有这些上市公司的老板们,无一例外地不喜欢上镜。在Google、百度上输入他们的名字,很难找到他们大篇幅的个人专访,只有一些会议活动上的零星发言。不管企业红火还是黯淡,他们永远像深潜水底的鱼,不愿意浮出水面面对公众。
  在绍兴的企业家中有一位典型人物,我尊重他的意愿不公布其大名。《福布斯》第一次发布中国内地富豪榜,他就“很不幸”榜上有名,而且位次很靠前,排在二十几位,也是那一年上榜浙商群体中间名次靠前的。他自己也很意外,虽然他的公司实力在强手如林的绍兴也是数一数二,完全当得起这个名头。但面对这“送上门来”的荣誉,这位老板的态度不是顺势爬杆,而是敬而远之。不喜不恼不辩,对各种抛头露面的邀请讲学一概婉谢,仍然集中精力做好他的事业。其结果是他的公司综合实力一年一个台阶往上走,但他在富豪榜上的位次却一年一年往下掉。虽然曾经被《福布斯》探照灯般的巨大光束罩住,但他仍然成功地避免了成为公众人物。如今他旗下拥有三个集团公司,两家上市公司,但其个人仍然“不知名”,仍然可以“隐居”,生活质量很高。
  
  浙商的职业忌讳:暴得大名
  
  2005年9月,人气最旺的那一届“超女”比赛正进入最后的决赛。就在这时,媒体忽然爆出新闻,说浙江宁波有一家企业动员公司上下五六千名员工,一起为一位戴着黑框眼镜叫周笔畅的小女生短信投票。这家公司,就是全球最大的制笔企业宁波贝发集团,做笔的当然希望“笔畅”。贝发这条“大鲸鱼”就是以这种娱乐化的方式首次浮出水面。
  位于宁波北仑小港的贝发集团,拥有亚洲最大的单体厂房,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笔王”,产销规模比第二名多出3倍以上,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文具独家供应商,也是奥运史上第一个文具类的合作伙伴和特许经营商。可是,在2005年9月之前,知道贝发集团及其总裁邱智铭的人恐怕不多。
  一般来说,世上有三样东西最诱惑人,分别是名、钱、权。但每类人都有他的“职业忌讳”――“商人不能有名、官员不能有钱、明星不能有权”。出名特别是媒体炒作包装的虚名是商人的大忌。
  司马迁在2000多年前就曾深刻地指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特别是暴得大名往往成为不祥之兆。“闷声才能发大财”是古今中外的通例,不独中国文化如此。其原因在于:
  1.企业管理在于“行”,不在于“知”,更不在于“述”。
  2.企业的资源主要不是靠知名度获取,无论资金技术人才还是项目都是如此。
  3.有了名特别是媒体传播的虚名之后,就好像气球鼓起,你的社会外延就大了,不但要牵涉更多的时间精力,而且会增加很多舆论和经营的风险。
  跟媒体打交道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公共发言的重要原则是,要么不说,要说就说真话。而作为商人什么话都和盘托出并不可行,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闭口不说。
  华为总裁任正非是这方面的极端典型。他1944年出生在贵州,而其父亲34岁时离开原籍浙江浦江,按照传统惯例,任正非籍贯应该是浙江浦江,所以算做浙商应该没问题。他低调隐身的处世风格,也一如他的浙商同乡。
  在百度上搜索任正非的照片,尽管显示的数量不少,但几乎都是差不多的版本。2009年华为全球销售收入1491亿元人民币(约合218亿美元),同比增长19%;营业利润率14.1%,净利润183亿元人民币,净利润率12.2%。根据收入规模计算,华为已经超越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爱立信等跨国同行,成功跻身全球第二大设备商。
  尽管华为名声如雷,已经是行业一座大山,但公众仍然无缘得以一睹这位掌门人的容颜。任正非消失之彻底,规避之严苛,在旁人看来已几近刻意。据说迄今为止,全中国的记者没有一位能够单独当面采访到任正非本人,也找不到一篇对任正非的媒体专访。
  任正非不仅对媒体采访唯恐避之不及,对各类的会议、评选以及政府活动也是一概坚拒,并给华为高层下了死命令:除非重要客户或合作伙伴,其他活动一律不出席不讲话,谁来游说我就撤谁的职!整个华为由此上行下效,全体以近乎本能的封闭和防御姿态面对外界。
  但是,不露庐山真面目的任正非,却有着许多争相崭露头角的企业家根本无法望其项背的影响力。这是以华为在行业乃至国际市场的实力和影响力为基础,同时也是任正非本人看似扑朔迷离实则清晰鲜明的个人形象所致。每每到华为发展的关键时刻,任正非即适时抛出《华为的红旗究竟能打多久》、《华为的冬天》等充满了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文章,这些文章或演讲稿不仅在华为内部流传,在同行乃至整个企业界都流传甚远,万人争读,有人甚至能大段背诵出文章的精华部分。
  刻意低调反而赢得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力,“不求名”反而大大地有名,这也许是任正非没有想到的。这其实跟产品定位的差异化是一个道理:别人都看到过了接触过了,就你从来不显山露水。而公司又做得如此不同凡响,所以反而显出神秘和吸引力。实现了“低知名度中满意度高美誉度”的最佳组合。
  
  从“炮筒子”到守口如瓶的李书福
  
  李书福是浙商中间有名的“炮筒子”。他当年搞足球俱乐部“揭黑”时对着央视摄像机的惊人之语,被同样大胆的央视5套体育频道原声播出,今日听来仍然畅快淋漓,感觉很过瘾。他抨击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直言各色要害人物,似乎都是毫无顾忌,张口便来。这一点,李书福自己很清楚,他曾经这样“反省”自己:我之所以不招人喜欢,是因为我做的事总在揭别人的短。我造汽车,就揭了国企垄断车市以至价格虚高的短;我不玩足球,又揭了足球黑哨的短。
  但是这两年,特别是在收购沃尔沃的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李书福“沉默”了很多,或者说“成熟”了很多。我们已经很少听到他在公众场合大呼小叫,更听不见他火药味浓烈的呼吁呐喊。他的发言温和多了,或者大多数时候干脆都守口如瓶。一直到吉利与沃尔沃“世纪婚姻”尘埃落定的前夜,面对媒体还在否认。
  李书福“少言”和“慎言”的背后,折射的正是他的公司已经走过了喧哗吵闹的婴儿期,正在走向真正拼内力比实力的成长期。
  几年前李书福“不分场合的鲁莽表现”可以说是形势需要。因为一般说来,低调更有利于商人的生存和生长,因为他们的资源主要不是靠知名度获得。但在一个不能自由准入,而且随时可能遭遇“黄牌”甚至罚下场的游戏环境中,呐喊呼吁并不会比沉默无语有更高的风险。李书福的创业之路,充满了红灯和关隘,李书福以换来“疯子”和“狂人”之骂名的代价,驾驶吉利杀出了一条血路。

  在冲破政策禁区,驶入市场大道之后,继续呐喊已经无济于事,甚至可能招来消费者的反感。也就是说,当年李书福“口不择言”不是炒作而是务实,如今“纳于言”也是形势所需,都是“与时俱进”。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浙商的不务虚名,才造就了浙商的集体实力。其实道理也简单,既然营销、研发、谈判等等不需要老板冲在最前面,公司的亮相发言之类自然也不要老板亲自出面。企业小的时候老板走在队伍最前面,集团作战了老板就在后方营帐运筹帷幄。老板是一棵树的根,最好不要钻出地面。浙商群体深谙“大名之下,难以久居”的道理。这样做既避免分心劳神,也比较安全。而且,淡化法人与法人代表的等号关系,也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接班换代。
  
  隐形冠军:产业如人
  
  低调务实的自然人性格表现在法人身上,就是浙商引人注目的“隐形冠军”现象。我们现在很熟悉的“隐形冠军”还是一个舶来的洋名词。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群数量庞大的企业,他们的成功只能用卓越或辉煌来形容,但他们的事迹和经验却鲜为人知――哪怕是那些号称无所不知的商业媒体,无所不通的商学院教授,或者无所不能的咨询专家。这是一群世界级的中小企业,这是一群隐形冠军。
  在人们每天看到的那些哗众取宠的商业新闻大标题的背后,潜藏着完全被世人所忽视的管理智慧的源泉。一整批全球级的市场领袖们无声无息地躲在一个安宁、静谧,甚至是隐蔽的世界中。”
  1996年,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推出了他享誉世界的《隐形冠军》一书。上面这两段文字,就来自于这本书的开头,“隐形冠军”的概念即由此而来。可见,所谓的隐形冠军并不是浙商的首创或专利,但西蒙教授却可以在中国浙江找到更多而且更丰富的例证。
  浙江的产业集群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浙江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轻纺、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领带、永康的五金、温州的皮鞋、乐清的低压电器、诸暨的袜业、桐乡的羊毛衫……产业集群就是五指成拳,集中资源做大做强一个产业,如今几乎浙江的每一个县都可以伸出自己的一个或几个“拳头”。
  浙江大量的产业集群与隐形冠军关系密切:产业集群由大量分工细化的全国或世界单打好手组成――大凡产业集群内的龙头企业往往是全国或世界“单打冠军”。而庞大的产业集群势力与浙商低调内敛的个性之间又存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隐形冠军不追求行业之外的社会公众知名度,很少有企业经营以外的其他诉求,只专心专注于公司业务。所以,浙江隐形冠军的产业性格就是浙商的人文个性的外化,两者一脉相承。(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81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