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央行缘何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哈继铭 吴 华

  中国人民银行11月3日宣布,从2006年1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在短短的半年之内,连续第3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通常被成熟市场经济体视为“巨斧”的存款准备金率,为何在中国开始成为一个被频繁运用的政策工具呢?
  
  流动性问题再次突出
  
  首先,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旨在回收流动性。尽管今年以来央行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流动性过剩状况有所缓解,但是,当前国际收支顺差矛盾仍较突出,经常账户顺差从2005年占GDP的7.1%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8%,银行体系新的过剩流动性仍在产生,货币和信贷指标依然明显高于央行预期的目标。另外,年关已近,银行通常在年初贷款愿望较强,即“早放贷早得利”。此刻收紧流动性将有利于抑制明年年初贷款增长的大幅反弹。
  其次,国内经济增长依然偏热。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一系列调控政策的作用下于7、8月份出现回落,但在9月份开始有所反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是消费增速的两倍。考虑到外部需求可能随美国经济的放缓而减弱,投资的大幅扩张将导致未来的产能过剩、通货紧缩和银行坏账产生,央行选择此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明显带有“引导性”和“防御性”的色彩。
  
  微调方式对市场影响有限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对经济和市场有多大影响?总体而言,此次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将使货币增速达到或接近央行年初制定的16%的目标,新增贷款有望控制在3万亿元左右。但短期内流动性大的问题难以彻底扭转,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强劲增长。
  对商业银行而言,目前超额准备金率已从年中的3.1%降低至9月末的2.5%,其作用正在增强。但不同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水平不同,头寸小的银行受到的影响更大。头寸大的银行往往是规模较大的银行,抑制贷款增长也许更需要通过窗口指导。而头寸小的银行通常需要在市场上向头寸大的银行拆借资金。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对前者的赢利有负面影响,而对后者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法定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将锁定流动性1639亿元,即使考虑到乘数效应,回笼流动性8211亿元,也仅占目前M2的2.47%,其影响较小。而目前企业存款一直在稳步攀升,企业的利润率水平也在提高,对企业的投资和赢利影响不会太大。
  对资本市场而言,短期内股价出现调整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但我们认为,这种调整不可能改变目前股市基本面走强的共识。
  
  流动性过剩根源仍在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大的问题?
  其一,我国目前流动性大的根本原因是国际收支双顺差下外汇大量流入,结汇后迫使基础货币增加投放。另外,银行改制后赢利“挂帅”,而目前除了放贷银行还缺乏其他赢利渠道,令货币乘数趋势性上升。
  在这种背景下,尽管人民币升值难以大幅降低外贸顺差,但渐进升值对中国自身有利。它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迫使出口向高附加值行业转移;也有利于鼓励沿海地区企业向内陆转移,从而缩小区域间发展差异。
  其二,在经常账户顺差难以消除的情况下,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就需要资本账户出现逆差。因此,应改变多年来实行的“宽进严出”外汇管理政策,通过各种方式寻求资本流出去的渠道,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贷款、境外组合投资等。
  其三,高储蓄率和资本账户的关闭容易导致过度投资和催生资产价格泡沫。我国目前工作年龄段人口还在继续上升,所以储蓄率很高,但是5年后人口结构将老化,那时储蓄率将开始下降。储蓄率上升阶段推高的资产价格难以在储蓄率下降时期继续维持,这是日本当时资产价格泡沫从膨胀到破灭的根本原因。因此,资本账户的开放有利于熨平人口结构变化引起的资产价格的波动,解决流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摘自2006年第44期《中国经济周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50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