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费尔普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1933年夏,时值美国经济大萧条尾声,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S.Phelps)出生于钢铁之城芝加哥市。他的父亲是学经济的,母亲是学家政管理的。父母茶余饭后谈到的财经话题,是他最爱听的故事。1951年,18岁的费尔普斯进入阿姆赫斯特(Amherst)学院读大学,1955年毕业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大学第一年里,他迷恋上了柏拉图、休谟等人,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学经济出身的父亲和学家政管理出身的母亲的影响下,第二年他开始接触经济学课程。
  
  在大学的经济学学习中,费尔普斯逐渐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才智。作为刚刚开始入门的初学者,他敏锐地感受到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者之间的鸿沟,并对两者如何相互沟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兴趣是促使他继续深造攻读经济学的一个直接动力。由于当时的耶鲁大学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日益崛起,而且可以提供有吸引力的奖学金,于是费尔普斯选择了耶鲁大学攻读研究生。
  
  成名耶鲁
  
  在耶鲁大学,费尔普斯受到经济学大师詹姆斯・托宾教授(1981年诺奖得主)和托马斯・谢林(2005年诺奖得主)的悉心教诲,并深受感染。两人的杰出智慧和不倦教诲,使费尔普斯受益颇多。他的博士论文便构思于托宾的一个猜想――需求变动比成本变动使价格变化和产量变化间的线性关系更强,以及房地产能够作为判断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的风向标。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一些中欧经济学家也对费尔普斯产生了影响,费尔普斯从他们身上接受了重视预期的“欧洲传统”(在他看来,这一传统始于马歇尔),特别是他们强调了主体预期对于通货膨胀以及更一般的价格和工资的作用。费尔普斯认为,在他们的思想中已体现了自然失业率的直观概念。他意识到,这里潜伏着转变宏观经济学方向的因素。可以说,这是费尔普斯日后研究工作的一个萌芽。
  1959年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费尔普斯来到洛杉矶,在兰德(Rand)公司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为空军效力。然而,内心的学术情结呼唤,使他在1960年重返耶鲁大学,在考勒斯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开始了边研究边教学的生活。
  在考勒斯基金会的5年半时间,是费尔普斯学术生涯发展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阶段,使他一举成名的关于国民储蓄“黄金律”的论文,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这篇著名论文被视为对罗伯特・索洛开创的增长路径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费尔普斯利用索洛提出的平衡增长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分割律”。
  1962年至1963年,他还应邀访问麻省理工学院,与保罗・萨缪尔森(1970年诺奖得主)进行了让双方都难以忘怀的长谈。这一年被保罗・萨缪尔森称为“黄金一年”。而此时的费尔普斯虽已享誉世界,但名家如林的耶鲁大学却一直吝啬给予他终身教授的头衔。费尔普斯于1966年离开耶鲁大学,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翻开了他学术生涯新的一页。
  
  第二个春天
  
  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后,费尔普斯试图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他最广为人知的学术贡献,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批评和发展。在此期间的研究工作中,费尔普斯还与他的同事们进行了许多相关领域的探索。
  根据费尔普斯的回忆,在那段属于职业生涯开始起步的几年中,他就像一个不断溢出思想的容器。他自己当时也不知道这种状态能否保持下去以及保持多久。后来的事实表明,伴随他第一次婚姻的破裂,受个人生活的不断干扰,他的学术生涯也随之步入了一个低谷。他感到一边在纽约定居,一边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于是开始试图在纽约寻觅一份合适的职位。在这个过程中,他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二个春天。
  1971年秋天,费尔普斯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在那里一呆就是8年,这也是他一生中第三次变更工作。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维维安娜・蒙特多,两人于1974年举行了婚礼。在个人生活重新安定下来之后,费尔普斯又开始进入了一个学术多产的时期。这一时期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经济公平问题和劳动市场结构刚性等领域的研究上面。费尔普斯在哥伦比亚大学还与吉勒莫・卡尔沃和约翰・泰勒一道,开始试图在理性预期和非一致性工资制定基础上,对凯恩斯范式进行重建。费尔普斯后来回忆到,当时他与泰勒和卡尔沃的互相影响使他们每个人都受益匪浅,这种状态持续了10年,直到后来两人相继离开。在这段时期里,费尔普斯关于反通货膨胀的一些研究也值得一提,这成为他日后研究方向的一条线索。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
  
  从1982年起,费尔普斯担任哥伦比亚大学麦克维卡(McVickar)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以及此后历任美国财政部、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的顾问。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早期,费尔普斯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欧洲作访问与研究中度过的。随着人际接触面的扩大和对欧洲经济的亲身体验,他的研究兴趣和重点也发生了阶段性转移。在欧洲,费尔普斯主要关注了自己以前所不熟悉的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1990年,费尔普斯把多年积累的对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现状和进展的理解整理成册,出版了《宏观经济思想七流派》一书,这也被视为他学术研究阶段性成果的一个总结。
  费尔普斯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这个赞誉并不过分,因为他的研究几乎涵盖了宏观经济学的所有问题,并且对每一个问题都有深入的见解。卢卡斯承认“正是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启发了他70年代的工作”。在理性预期的研究上,费尔普斯抢先一步深入微观个体的行为,从理性预期的角度延展到宏观层面,尤其是对失业和通胀的研究上。
  费尔普斯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990年,在当时的角逐中,作为当年最有希望的候选人之一,他赢得了60票中的6票,屈居第二位,与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失之交臂。此后,每次桂冠落定前,他的名字都会牵动经济学界的神思。此次获奖可以说是众望所归,而费尔普斯的学问确实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摘自2006年10月11日《上海证券报》2006年10月10日《中国证券报》)
  
  相 关 链 接
  
  费尔普斯的主要理论
  1.埃德蒙・费尔普斯曾与弗里德曼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修正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这是费尔普斯对宏观经济学理论最为重要的贡献,也奠定了费尔普斯在宏观经济理论方面的杰出地位。
  2.费尔普斯的另一理论贡献在于,他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们一起研究并建立了工资与价格定价的非协同模型,沿用了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观点与方法,运用不完全信息等理论来研究自然失业率、隐含工资合同、滞后效应与失业等重要问题,并试图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3.费尔普斯的理论贡献还在于他提出了著名的“黄金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曾提出平衡增长理论,费尔普斯利用这一理论,提出了“经济增长黄金分割律”,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事实上,“黄金律”通常是指平衡增长路径中劳动与资本配置最优化的条件,即将劳动与资本比率视为一种最重要的经济关系,并通过调整劳动与资本比率,确定一种可预期的经济增长。费尔普斯在一篇关于“黄金律”的论文中,还试图分析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速度之间的关系,通过资本投入和增加研发支出等手段来达到技术进步,以及经济中存在的创新和新发明等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507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