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鸡肋资产的持与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康 凯

  看着天天在贬值的房产、股票、债权、投资等鸡肋资产,是坚持还是放手?如何处理成了最让人头疼的事。
  
  不要以为那些只亏不赚的不良资产只有公司才有,事实上,它可能是你家里的一处房产、手中的一支股票、名下的一家店铺,也可能是一项投资、一笔人情借款、一项私人收藏。
  当然,普通人手中的不良资产没有企业家的那么可怕,所以称其“鸡肋资产”更为准确:至少短期不会因此而倾家荡产,它们只是在静静地贬值,现在的实际价值可能已经远远低于当初为它们投入的现金价值。
  对鸡肋资产的所有者来说,它们是心头的痛,是理财纪录上的一笔隐形损失;更为尴尬的是,人们普遍感到束手无策――虽然已经贬值,但账面上它们还有名义上的价值,可一旦把它们处理掉,就要承担实际的金钱损失。
  这些在一天天贬值的房产、股票、债权、投资等,让你焦虑不已,寝食难安。持有吧,不但占用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更多的金钱,而且不断受到心理刺激,影响生活质量;放弃吧,毕竟当初是一大把白花花的银子,要承认资产缩水乃至变成一张废纸,却又实在是不舍得。
  鸡肋资产类型不同、情况各异,但人们面对它的心情却是相似的:坚持无益,弃之可惜,左右为难,进退维谷。
  实际上,再难以取舍都只是心理的感受,而一旦要作出决断,处理“鸡肋资产”的方式无外乎两种:要么壮士断腕,毅然放弃;要么坚持下去,继续投资。
  仔细分析一下,每种策略其实又包含两类处理方式。
  同样是放弃,有的狠下心来“割肉”后,发誓从此不再碰该种投资,回家找个没人的地方,让时间的良药慢慢抚平心中的创伤;有的则是心有不甘,总结一下得失的原因,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背起行囊,重新上路。
  同样是坚持,有的从此对鸡肋资产不理不睬,视而不见,依然相信自己当初的判断,慢慢等待外部环境的回暖;有的则认为不能坐以待毙,开始想办法自救,或继续投入资金以摊低成本,或调整思路,在变化中寻求早日摆脱困境。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人们常说,“打工不如开店。”做房地产销售的刘娟辞职开了一家服装店。她说:“从当初有开店的想法到盘下一家服装店,我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现在想想,当初太着急,太草率了,而且对困难的估计不足。”
  刘娟的店面位于隆福寺街,那是北京一条著名的服装店聚集的街面,因为著名,所以铺面的租金也贵。刘娟说主要是因当时经验不足,又做事心切,就租了下来。
  后来,刘娟南下深圳寻找进货渠道。“因为时间急,我只有一天的时间进货,再加上对隆福寺行情不了解,结果匆忙之下拿的货不太符合市场行情,这一点是我回到北京后才发现的。”她回忆道。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刘娟慢慢了解了客户的喜好,喜欢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皮包。这样,小店也逐渐有了回头客。
  “这时流水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由于房租太贵,又请了两名店员,每月的费用实在太高。刨除服装的成本、店面的租金、经营的费用之后,所剩无几。”她无奈地说。之后,刘娟和房东几次商量降低租金未果,实在支撑不下去,小店就在2007年年底关门了。
  像刘娟这样投资变鸡肋的人并非少数。当初播种的是人参,最终长出来的却是萝卜。鸡肋资产不仅意味着资产贬值和财富损失,而且还有更多有形的、无形的成本负担和收益损失。
  首先是资产余值的长期占用、无法盘活。你投资的股票、基金、房产、店铺等不幸在贬值,但大多数情况下并未变得一分钱不值,总还有一定比例的余值存在着。可问题是,一旦出手变卖,那些账面损失就成为真实的损失,实在是舍不得贱卖。于是,资产余值所代表的那笔资金就不得不长期被占用,根本无法盘活。这种资金的无效占用,可谓是一种资源浪费和投资损失。
  其次是价值缩水造成的心理创伤。鸡肋资产不仅给投资者带来了物质层面的财富损失,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损失,它将使投资者长期处于一种焦虑、恐惧和遗憾的心理状态之中。心理问题最终影响投资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和谐。
  再次是关注鸡肋资产或自救而进行的再度资源投入。一方面,投资者要为鸡肋资产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其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投资者若不甘心被套的话,就必须展开资产自救计划,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
  最后是鸡肋资产造成的机会成本损失。鸡肋资产所占用的资金、时间、精力等,为资产自救而再度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这些原本都可用于其他投资,以获得一定的收益。这些本应得到的收益,就是鸡肋资产的机会成本。
  凡此种种,既然投资者还要为鸡肋资产付出如此大的代价,那就真不如斩仓出局,彻底忘记这段痛苦的经历。就像歌词里唱的“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投资者也应当有这种放弃的勇气,拿的起,还得放的下。
  什么样的投资者,在什么情况下,才应做出放弃的决定,及早从困局中脱身呢?我们认为应至少满足以下诸多条件中的一项:
  1.急需流动资金者。
  2.风险承受程度较低,心理焦虑影响到了幸福生活。
  3.无法把眼光放长远,无法做到长期投资。
  4.预期短期内状况不会发生好转。
  5.自救成功的概率较小。
  6.发现了更好的投资项目。
  
  重起炉灶另开张
  
  2007年11月5日,这个日子王宇印象非常深刻。这一天,代码为601857的中国石油在沪市挂牌。当天,该只股票以48.60元的高位开盘,较16.7元的招股价大涨了191%,收盘于43.96元。
  “我是第二天进去的,当时的价格是40元左右。”每当回忆起入市时的情形,王宇总是心痛不已。
  “以前我没买过股票,当时看着身边的一些朋友都在股市里赚到了钱,总是感到心里痒痒的,就想去实践一把。”他解释道,“那时,到处都在谈论红筹回归的话题,‘中国神华’的精彩表现也是一个样板。再加上不少专家都在讲,选一只高盈利的、垄断行业的好公司股票攥手里,等着它赚钱就是了。我觉得中石油正符合这样的条件,于是,就把几十万元砸了进去。”
  之后的事情,很多人都了如指掌。中石油从去年48元的高位,一直跌到今年9月底的12元左右,缩水率高达77%。由于实在无法忍受内心的煎熬,6月份,王宇在15元的点位上全部割肉。
  但是,王宇并没有放弃股票投资,他无法把痛苦完全忘掉,一定要尝试着重新来过。他说权当交了几十万元的学费,自己正在学习、等待,寻找合适的机会重新入市。
  不少跟王宇经历相似的投资者,同样开始对鸡肋资产进行反思,总结投资失败的原因,为另起炉灶、重新投资做准备。在哪里跌倒的,一定要从哪里爬起来。
  大体而言,投资者可以从中吸取的教训主要有:
  一是不要违背“非熟勿入”的投资原则。不少投资者因轻信“朋友”建议或是灵通信息,而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行业。一家从没听说过名字的公司股票,一家跟自己的从业经历毫无关联的店铺,一款投向海外市场并为预期收益设置了复杂条件的银行理财产品,最终都沦为手里的鸡肋资产。熟悉虽然并不直接导致投资成功,但它明显会提高成功的概率。
  二是不要感性操作,多些理性分析。一些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多是凭感觉,而不看数据和分析。看到别人都在追捧“蓝筹股”,自己也跟在后面,尽其所能投资,而不管股价有多高;过度相信自己对市场行情的预期,错失了出手良机,最后在资产贬值的路上越走越远。感性投资是造成鸡肋资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诚然,理性分析亦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投资成功,但却可以避免犯那些“鬼迷心窍”的错误。
  三是不要眼里只有收益,对风险视而不见;不要只盯着眼前的市场,要着眼长远,对未来的发展变化有前瞻性。不少投资者都被预期的投资回报冲昏了头脑,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中的风险,投资回收期有多长时间,出现意外如何应对等,就匆忙投资。有的只基于当下的市场做计划,从未考虑过未来几年是否会推出新的政策,市场是否如四季轮回,原来看上去很美的投资项目却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成为鸡肋资产。

  当然,还有别的方面的教训,如不要选择超过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不要追求超高收益而忘记“不把所有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的忠告,等等。
  带着对以往经历的反思和失败教训重新上路,下一次在同一领域的投资,我们有理由相信,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
  
  锲而不舍做“鸵鸟”
  
  对不少投资者而言,“放弃”两个字说说容易,但要真是做出这样的决断,眼睁睁看着身上的一块肉被割去,承认自己的钱“打了水漂”,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大家都是凡人,缺乏关羽那样“刮骨疗伤”的勇气,宁可选择麻痹自己。
  既然不愿意放弃,那就继续持有吧,让那些鸡肋资产继续待在账本上,明知它已经不值那么多的钱,但只要不低价变卖,它终归还是你名下的一笔“资产”。
  只要你心底有一个想法――大不了它贬得一文不值,把最坏的情况都想到了,那不妨就让它维持原样。你可以学习一下鸵鸟,把脑袋扎进沙土里,两耳不闻窗外事,跟那些鸡肋资产一起慢慢变老。没准将来某一天会咸鱼翻身,乌鸡又变回凤凰。
  现实中,其实也不缺乏一直坚守、苦尽甘来的例子。
  很多企业在濒临关门的时候选择了不放弃,苦苦坚持,最终等到盈利的一天。我们举一个媒体投资的例子,《娱乐周刊》是美国时代集团旗下的一本杂志,从投资到盈利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15年里,不知经历了多少挫折,多少次产生过动摇、怀疑甚至放弃的念头。但他们坚持下来了,成为今天的世界名刊。
  一些投资者同样是在股票大幅缩水、深度套牢的时候选择了长期持有,静静等待市场回暖。“这家公司的基本面不错,但眼看着有些股票在涨它却没有大动静,我就抛出了,折腾来折腾去,总体上反而赔了。但有些人攥得住,即使在熊市,这只股票也让他们赚了大钱。”有类似故事的人不在少数。谁能想到,上世纪90年代最好的投资战略竟是“只买不抛”。最幸运的就是那些集中所有资金,胡乱买一家公司股票,然后一直捂到上个世纪末的人。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不少投资者懂得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秘诀,那就是:坚持。当然,投资者选择不放弃也是有条件的,不能明知地下没有水还一个劲地刨坑,而不是换个地方重新打井。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投资者可以把鸡肋资产攥在手里不放。
  1.资产贬值是由外部市场恶化引起的,与项目本身的运营关联不大。
  2.项目本身的基本面变化不大,依然有很强的管理水平、盈利能力等。
  3.投资者有较强的风险承受力,亏损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4.投资者能把目光放长远,不拘于一时之失利。
  5.依然相信自己在投资之初对项目前景的预期。
  
  迎难而上觅转机
  
  “在没有进行分析之前,我一直对公司副总出走另立山头耿耿于怀,随他出走的人员对业务的熟悉程度也常令我感到恐惧。我把心思放在与他竞争上,甚至因为亏损而一度想关闭公司了事。但在鼓足勇气对这块鸡肋资产进行了市场调查与理性分析之后,我感觉到事实并非如此。我的情绪被放大了,他不过是现实存在的五六家竞争对手之一而已。我重温了自己最初的设想,发现我已经在竞争中偏离了预想的轨道,陷入了同质化竞争。于是,我决定加大投资,并借助了网络的力量。那时候,人们都在大谈‘鼠标+水泥’,而我却是‘水泥+鼠标’,赚钱的速度更快了。”一家上市公司老总这样诉说他把一块资产从“看死”到“看活”的过程。
  像上面这样对鸡肋资产进行调整,主动展开“资产自救”计划的投资者也不在少数。这种主动调整通常有以下两种做法:
  
  对于间接投资的金融资产,人们往往采取补仓(即增加持有量)的方式。在低位补仓,可以摊低平均成本,当市场反弹时鸡肋资产的帽子更容易被摘掉。在别人出货的时候,自己却买入,补仓其实是一种逆向投资策略。当然。补仓的前提条件是,投资者依然看好所投资项目本身的发展,价值缩水只是外部市场因素造成的,并且是不会长期维持这一状况的。
  对于直接投资的经营性资产,大多采取内部调整的方式,如增强产品创新能力、裁减掉盈利性差的业务部门、开拓新市场等。通过转变经营思路和内部资源的重新分配,增强盈利能力;通过内部结构优化,节约开支并提高效率,增强面对不利市场环境的御寒能力。俗话说,“变则通”。通过变化,为鸡肋资产找到一条合适的出路。
  主动型坚持策略对投资者的要求是,对鸡肋资产依然保持着当初的自信心,并必须追加投入。追加投入的,可能是资本和精力,也有可能是智慧、技术和时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940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