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外汇存款准备金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 洋

  摘要: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被流动性不足所替代,美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政策组合,即以降息和提供紧急流动性援助方式为代表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减税为代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纵容美元贬值的汇率政策,以对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空间形成制约。我国中央银行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要求用外汇缴存新增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相关的外汇存款准备金制度设计还有待改进。
  关键词:人民币;外汇存款准备金;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9-0046-05
  
  2003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已经成为我国货币当局非常倚重的政策工具之一;它这不仅包括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还包括外币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到2007年底,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上调至14.5%的水平。值得关注的是,在2007年最后一次调整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当中,货币当局要求主要商业银行用外汇缴存新增存款部分的准备金。我国货币政策的这一新规定对商业银行以及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此外,在这一轮经济高涨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2005)颁布了《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就外汇存款准备金的若干方面给予了详细的规定。而在这些规定中,有哪些方面值得探讨?我国本外币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上述变化对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有何意义?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2004年以来我国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上调及其效果
  
  (一)2004年以来我国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上调
  在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当中,对外币存款准备金的规定始于1996年,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对中外金融机构采取了不同的缴存比例。2003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国内的外汇贷款需求压力随之上升。在这种背景下,为实现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和公平竞争,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2004年开始,货币当局开始酝酿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第一次: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5年1月15日起,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3%。此次调整之前,中资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按当季月平均余额的2%计缴;而外资金融机构3个月以下存款缴存比率为5%,3个月以上(含3个月)存款缴存比率为3%。
  第二次:2006年8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9月15日起,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3%提高到4%。
  第三次:2007年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5月15日起,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4%提高到5%。
  
  
  (二)我国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效果分析
  1.金融机构外汇“贷差”现象值得关注
  显然,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一样,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同样是针对我国外汇贷款的快速扩张。从表1可以看出,2003年初,我国金融机构的各项外汇贷款余额一直低于各项外汇存款余额;不过从增量来看,就已经出现了外汇存款增量低于外汇贷款增量的局面。到2006年第三季度末,存差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出现了贷款余额高于存款余额的“超贷”局面。这表明,2002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外汇贷款的增幅一直高于外汇存款的增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众所周知,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呈现出“存差”的态势,国内经济学家对于“存差”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多方面、多维度的分析和研究。如果说人民币信贷收支的“存差”是合理的,那么又如何解释外币信贷收支出现的“贷差”呢?笔者以为,这显然与国内经济主体规避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风险密切相关。从国内经济主体的角度分析,面对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局面,理性的选择是减少外汇资产的持有,增加以外汇计价的负债。因此,这必然导致我国金融机构外汇存贷款余额出现“超贷”的局面。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同样表明,仅仅依靠金融机构是否出现“存差”还是“贷差”,不足以判断金融机构的实际运行情况,“存差”并不是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运行必然出现的结果。
  2.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政策意义
  2004年以来,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并没有改变国内经济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操作。不过,此举的政策信号意义要远大于其政策变化后带来的紧缩作用。从表1可以看出,2007年一季度末,金融机构各项外汇存款余额约1649亿美元,同比增长3.76%。以此推算,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将收紧外汇资金不足17亿美元;也就是说,收缩外汇流动性不足130亿元人民币,这还不到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额的1%。在2007年5月9日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之后,也并没有抑制外汇贷款的高速增长;相反,金融机构外汇贷差的规模进一步扩大。2007年第二季度,外汇存款仅增加20亿美元不到,而同期外汇贷款增加超过140亿美元;到2007年年底,金融机构外汇贷差近600亿美元。所以说,我国中央银行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信号意义更为明显。
  3,外币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值得关注
  尽管我国中央银行三次上调外币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外币贷款规模高速增长的局面仍然在持续,这势必造成我国金融机构外币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问题。一方面,外币存款低速甚至负增长,且存款的稳定性下降;另一方面,外币贷款高速增长,且中长期贷款的比重较大。进一步分析我国2007年末金融机构外汇信贷收支表,可以发现在其资金来源方,余额最大的科目并不是“各项存款”,而是“外汇买卖”;在资金运用方,除了“各项贷款”之外,“有价证券及投资”是规模第二大的项目。因此,我国货币当局必须高度注意金融机构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问题以及隐含的汇率风险问题。
  
  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用外汇缴存的意义
  
  2007年1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个百分点,并从2007年12月25日开始执行;同时规定新增的存款准备金必须用外汇缴存。这一规定将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外汇管理和外汇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的背景下,国内金融机构一方面为规避汇率风险,另一方面为增加利润,它们在资产方面的理性选择主要有两种:一是金融机构减持外汇现汇头寸,尽量将外汇现汇头寸出售给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甚至还将汇金公司注入的外汇资本金卖回汇金公司;二是受国内经济主体增加外汇负债的约束,金融机构增加对国内经济主体的外币贷款资产。这就引发了国内金融机构出现外币“贷差”现象。因此,国内经济主体结汇的最终结果就

是大量的外汇集中在中央银行的手中,中央银行也因此承担了汇率风险。据市场估计,此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将吸纳商业银行接近40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折合成美元超过500亿(张智勇,2007)。这一政策实际上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头寸当中必须有相应规模的外汇多头,而不是将其出售给中央银行,分担由中央银行承受的一部分汇率风险。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此举的后果是中央银行强制性地在其资产方保留了外汇现汇资产,而这与金融机构的愿望完全相反。
  
  三、外汇存款准备金缴存制度的实施效果
  
  根据我国中央银行在2005年开始实施的《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第九条,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准备金,应缴存到中国人民银行在境内中资商业银行开立的外汇准备金存款专用账户。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缴存中国人民银行有所不同,外汇存款准备金缴存到国内中资的商业银行(目前是中国银行),这对整个银行体系能否起到紧缩性的作用呢?对中国银行的效果又如何呢?
  假定中国银行外汇存款增加100亿美元,其他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增加300亿美元,按5%的比例缴存,各家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如下:
  第一,对于不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其他金融机构而言,负债方外汇存款增加300亿美元,资产方外汇准备金增加15亿美元,外汇头寸增加285亿美元。
  第二,对于中国银行而言,负债方外汇存款增加100亿美元,资产方缴存外汇准备金增加5亿美元,外汇头寸增加95亿美元。由于中央银行将全部金融机构缴存的外汇准备金存在中国银行,故中国银行的负债方还将增加20亿美元,其资产方外汇头寸增加20亿美元。
  第三,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负债方的外汇准备金增加20亿美元,其中中国银行缴存的外汇准备金增加5亿美元、不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其他金融机构缴存的外汇准备金增加15亿美元;资产方在中国银行外汇头寸增加20亿美元。
  显然,对于中国银行来说,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缴存制度,不仅没有使得中行的外汇流动性下降,而且还有所上升。这增加了其发放外汇贷款的能力,使其获得了其他金融机构无法获得的竞争优势。
  2005年实施的《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并没有进一步规定这家中资商业银行(即中国银行)的“外汇准备金存款专用账户”将如何进行管理,换言之,中国人民银行并没有规定中国银行不可以运用这笔外汇头寸。为了向中央银行支付这笔外汇头寸的利息,中国银行必须对其加以运用以获得更高的回报。显然,由于外汇存款准备金通常是持续增加的,这就决定了中国银行将获得规模越来越大的中央银行转存的外汇准备金头寸。外汇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其他金融机构有约束力,但是对中国银行却是个例外。通常,只要我国金融机构外汇存款不出现短时间内的大幅度下跌,这笔由中央银行转存到中国银行的外汇准备金就不会减少。在现阶段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均趋于看涨的背景下,外汇贷款的需求不断增加。如果中国银行将中央银行转存的外汇头寸进行外汇贷款,或者将外汇头寸再拆借给其他金融机构,显然不利于当前货币当局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执行。尽管2007年底外汇存款准备金总额在80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不足600亿人民币),但相对于6万多亿元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然而,这种制度本身的缺陷却说明现行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缴存制度无法起到控制外汇信贷的约束作用。
  因此,货币当局希望从根本上控制外汇贷款的高速增长,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缴存制度,以寻求更有效的管理方法。
  
  
  四、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及外汇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缺陷
  
  我国货币当局频频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甚至要求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的增量用外汇缴存,这与人民币汇率面临的升值压力密切相关。伴随着2008年国际经济与金融形势的变化,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外汇存款准备金的若干制度安排更加值得我们深思。
  
  (一)美国次贷危机后美联储的政策变化
  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正式爆发,并波及全球金融市场。为缓和此次金融风波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即除了采取以减税为代表的财政政策外,对美元汇率贬值采取了放纵的态度;与此同时,美联储还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连续多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二是采取新的方式向市场提供流动性(Frederic,2008)。
  1.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的下调
  2007年9月18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从此前最高5.25%的水平降至4.75%。这标志着美国利率进入了下降通道,也标志着美联储为缓解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同年10月31日和12月11日,美联储又先后下调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进入2008年之后,美国经济下滑的迹象明显,全球金融市场进一步动荡不安,尤其是全球股市大幅度下挫。在这种背景下,美联储改变了过去联邦基金利率每次调整25个基点的做法,到2008年4月末达到2%的水平。
  2.美联储采取标售方式向市场提供流动性
  从2007年12月17日开始,美联储采取标售方式(term auction facility)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所谓标售,就是美联储通过拍卖方式向存款类金融机构以一定利率提供规定期限的流动性。所有合格的有资格获得再贴现窗口的第一级贷款资格的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可以参加投标。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二季度末,美联储累计提供的流动性达到7350亿美元,余额约2250亿美元。此外,在2007年12月12日,美联储与加拿大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欧洲中央银行、瑞士国民银行联手(通过货币互换),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以缓解短期资金市场的压力。
  如果说,2001年“9・11”事件后世界经济体系逐渐累积起流动性过剩,那么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乃至蔓延开来,全球流动性过剩已经不复存在,流动性不足的阴霾笼罩在主要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上空,并成为各主要中央银行现阶段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美元汇率的变化走势及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1.美元汇率的变化走势
  伴随着美国经济出现的衰退迹象,美元兑其他货币的汇率也呈现出下跌的态势,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更是加剧了这一态势。图1给出了美元(USD)与欧元(EURO)、日元(YEN)、英镑(POUND)和人民币(RMB)四种货币的汇率走势。
  除了美元兑英镑的汇率变化不明显之外,美元兑欧元、日元和人民币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态势。相对于其他货币而言,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贬值走势没有出现较大的起伏。
  2.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在美联储连续下调利率以刺激其国内经济的同时,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却呈现出过热迹象,通货膨胀的压力明显,20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上涨6.5%;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4.14%)与之相比低了近2.5个百分点,负利率状态促使金融机构负债的波动性加大。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加速,4月份CPI上涨到8.5%的水平,到6月份虽然降至7.1%的水平,但此间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仍然没有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我国存款利率处于负利率状态,也比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高出2个多百分点;我国短期央行票据(一年期)的参考收益率一直维持在4.0583%的水平,也高于同期的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与此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上扬,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开始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到2008年6月末,已经升值到1美元兑6.8591元人民币的水平,升值幅度超过18%。
  汪洋(2005,2007)曾经预测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和人民币与美元正利差的同时出现,将会使得中国宏观金融调控出现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政策机理表现为:长期以来,中国累积的巨额外汇储备已经使得人民币存在较大的升值压力,而中美利率在2007年出现的反转,使得国外热钱的流入已无利差风险损失。这就是说,双重的利差和汇差收益,将使其肆无忌惮地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中国,形成我国的外汇储备。这不仅加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而且是产生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换言之,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不减,外汇储备增加规模不下降,那么在货币经济层面出现的这种压力就无法得到本质上的缓解。
  即使货币当局要求金融机构用外汇缴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也仅仅是外汇风险在国内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的重新分配和调整。虽然能够缓解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压力,然而这一措施也意味着金融机构本身将面临如何应付外币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问题。因此,外汇资产在国内的重新调整,也无法从本质上消除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即使货币当局不断提升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以遏制外汇贷款的增加,但是现行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缴存制度不能从根本上实现这一点,而是使得个别金融机构不公平地获得了竞争优势。
  
  五、小结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被流动性不足所替代,美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政策组合,即以降息和提供紧急流动性援助方式为代表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减税为代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纵容美元贬值的汇率政策。上述政策组合虽然旨在刺激美国国内经济,但也大大压缩了中国政府当局的政策空间,尤其是使得人民币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相互掣肘、彼此制约:一方面中国货币当局极力延缓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汇率风险。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三次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以及用外汇缴存新增人民币存款准备金,试图分散货币当局的汇率风险和抑制本外币贷款的快速扩张。然而,在现行的外汇存款准备金制度下,外汇存款准备金的缴存方法,尽管对其他金融机构起到了紧缩性的作用,但是对中国银行将不起作用;尽管这部分资产规模很小,但制度设计的缺陷应该及早修订;尽管可以缓解中央银行买入外汇储备的压力,但是无法从根本上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需要寻求更有效的对策来应对当前的局面。
  
  责任编校 晓 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98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