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设新农村要学会洋为中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关系到中国能否全面达到小康社会的关键。世界各国实现农村现代化对我国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资源丰富的美国实行的是大农业模式、资源缺乏日本的高效农业模式,以及韩国的新村运动模式,对我国农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农村小康;现代化模式;启示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二次世界大战后,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在20世纪60年代逐步进入农业现代化行列;一些经济并不发达、基础原本比较薄弱的国家和地区,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解放生产力,也在20世纪70年代或稍后时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这些国家和地区,不仅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且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和独特的发展道路。农业现代化对我国而言,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小康社会是本世纪我国最重要的基本国策。所谓小康社会,是指在小康水平的基础上,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这是一个现代化全面发展和提高的结果,因此,研究一些其他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对促进我国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美国、日本、韩国的农业现代化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一、资源优势型的美国农业现代化模式
  ――大农业模式
  
  美国农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高达21%,而我国仅为10%,美国人均耕地是中国的9倍多。美国地域辽阔,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加上美国最早形成世界最大的专业化农业带和较早建立并完善了农产品市场体系,以及美国巨大的经济实力对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形成了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现代物资投入量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化程度高、以劳动生产率为主和土地生产率为辅的农业现代化路子,我们称之为资源优势型的美国农业现代化模式。美国这种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独特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
  1.农业现代化快速实现。美国农业资源丰富,是美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特色,其农业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它为美国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创造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美国农业发展十分顺利,二次世界大战更促进了农产品及加工品的增长,使美国农业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现代化。
  美国农业的发展经历了4个重要时期。一是1860年以前的“农业时代”;二是较为发达的战前农业经济;三是二战期间美国农业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四是当代美国现代化农业。
  2.美国农场的规模化经营。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农场土地经营规模不大不小,平均每家600亩,后来向两极分化,60亩以下的小型农场户的比例由20世纪初的3.5%上升到20世纪末的8.6%,但仅占美国耕地的0.7%,600~3000亩的中型农场比例由42.3%下降到37.8%,由占耕地面积的50.6%下降至17.9%,而面积在6000亩以上的大型农场户的比例却相应由0.7%上升到9%,占到耕地面积的65%。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强有力的支撑下,加上土地制度日益完善,大大提高了农场主们的积极性,土地产出水平也远远高于经济发达的大规模农场经营的其他国家,规模经济成为美国农业经济的主旋律。
  3.美国农业产业化。美国的农业产业化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模式实现的:第一种是纵向一体化。即由一个企业来完成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它比较完整的形态最先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养鸡业。这类纵向一体化模式在美国出现后,欧洲也随之兴起(合作社的形式),后来传播到亚洲,我国称之为紧密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第二种横向一体化。即不同的企业按合同分别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这类方式通过签订、履行合同,保证了企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均衡经营,提高了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也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但只适用于产销关系稳定、批量大、变化小、合同履行时间长的产品和产业,缺点是容易形成垄断,这类经营在我国称之为“订单农业”。第三种是不同的企业各自根据市场价格“信号”分别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等。这类经营方式在美国目前仍占主导地位,因为它可以保证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充分竞争,发挥市场对企业或对产业体系的纠错功能,化解各类经营风险,类似我国的“专业市场+农户”的经营方式。
  类似美国这样地广人稀、采取以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起步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
  
  二、资源贫乏型的日本农业现代化模式
  ――高效农业模式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正因为如此,日本非常注重利用资源的效率。二战后,日本农业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在农业自然资源极为贫乏、农业规模较小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走了一条极富开创性的农业现代化路子。
  1.农业生产过程实现机械化。1998年,日本经营性农户的数量为252万户,平均每个农户的耕地面积只有24亩,耕地不足15亩的农户占总体的57%。耕地面积狭小、缺乏竞争力是日本工业的基本特征。由于农户的减少速度比耕地减少速度还要快,所以每个农户的耕地面积还是有所增加。还有一个倾向就是耕地面积在45亩以上的农业大户在逐渐增加,这有利于引进大型机械,充分发挥机械的性能,提高生产效率。
  2.农户从事非农业劳动的收入不断增加。由于日本耕地面积有限,所以农户要想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就要增加在每一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但由于整体土地资源不足,终究收入难以大幅增长,因此,从事其他产业的收入成为日本农民的主要收入,甚至超过了从事农业带来的收益。所以在日本,把原先当作副业干的非农业劳动当作生活来源主渠道的农户多了起来。农户分为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而不从事其他劳动的专业农户和除了农户之外还从事其他劳动的副业农户。副业农户进一步分化为以农业为主的第一种农户和第一副业为主的第二种副业农户。副业农户除了农业劳动之外,有的从事林业、渔业,有的进入工厂、机关,有的利用农闲季节到远方打工。
  3.寻求经营方式的变革。要想增加农业收入,就需要增加耕地,扩大规模。但是,日本多数农户舍不得轻易放弃自己的耕地,零散的耕地很难集中到一起。因此,日本采取把土地借来耕种,扩大耕地面积,扩大经营规模的方式。而且近年来,日本单纯以农业为生的农户逐步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这些人逐年老龄化,所以委托他人耕作土地的农户也多了起来,客观上也为租赁土地经营提供了客观条件。
  日本战后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建立起农业合作组织和地区农业集团。这两种共同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小农经济的局限性,缓和了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4.生物技术等高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日本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广泛的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日本战后对生物科技的研究给予了巨大的关注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遗传基因重组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这些技术的应用不光有效的提高了农业产量,增加农产品供给,而且,能够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培育出新品种。
  
  三、韩国农业与农村相结合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新农村运动模式
  
  韩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后,在继续重视农业发展的同时将农业与农村发展相结合,将政策转变到在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而农村现代化又有力地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在韩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最值得借鉴的就是新村运动,它是农业发展和农村改善的有机结合。

  1.新村运动的兴起。 为了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缩小城乡差距,韩国政府在1971年发动了新村运动。这个运动是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村进步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工业获得较大发展之后,回头地支持农业,把城市物质文明以及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推向农村的反哺政策。
  2.新村运动的任务。新村运动的内容很宽,它的第一任务是“农村启蒙”,要使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变化。第二个任务是“社会发展”,目的是改造农民居住环境、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环境改善,修建卫生的供水系统、改造排污系统、修建公共澡堂、会议室、公用水井、洗衣房等;二是住房改善,包括屋顶改建、房屋维修和村庄重建;三是公共建设增加,如扩张农村电网和通讯网、设置公用电话等。第三个任务是“经济发展”。有两项主要内容:一是增加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道路扩展、小规模灌溉工程,如小水坝、水塘、灌渠。道路扩展不仅包括村庄间的公路,而且包括从村庄到农田的道路,以便进行机械化耕作、运输。二是增加农产收入,增加农产收入项目包括家畜饲养、推广经济作物、发展专业化生产区、合作耕作,以及建立各种“新村工厂”以增加农户的非农业收入。
  
  四、美国、日本、韩国农业现代化模式对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启示
  
  第一,资源不是影响农业小康社会的主要因素。无论是资源丰富的美国,还是资源缺乏的日本,抑或介于两者之间的韩国都可以根据本国的具体特征走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现代化道路。我国东部资源相对缺乏,中西部资源相对丰富,同样有平原、丘陵和山区,应根据自身的特色走出一条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道路,达到和实现小康。不管农业的地位多么特殊,它总是一个产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来发展,这是各国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经验之一。
  第二,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小康社会建设。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对于实现农村小康社会至关重要。经济发展期间,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农业能否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能否迅速实现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以说,没有政府对农业的全方位支持,日、韩农业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一个重大经济决策、政治决策。各个不同区域的农业,要根据自己的地域条件、生产水平,通过实验选择适合的战略加以实施,注入域外的新品种、新技术及新知识,从而开发农业潜力,提高生产能力,培育农业人才,进而奠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然后推广,并通过各种协作机构形成联动发展。
  第三,良好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是农村小康社会的实现关键。国外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表明,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体系的建立,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外发达国家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表明,家庭经营不仅适应于以人力、畜力耕作为主的农业,也适应于以机械耕作为主的现代农业。因此,如何既不改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又实现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重大的课题。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规模经营,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第四,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小康社会实现的重要途径。韩国新村运动的工程项目都是切实可行的小项目,比如修路、修井、盖房、修塘、拉电网等。在“三五”计划的头两年,政府的投资目标主要放在几条大河的巨大工程上,1973年后投资转向遍布全国农村的细小项目,“三五”计划基本被新村运动所取代。这些小项目风险小、动员群众广泛,无论对农村发展还是对刺激工业生产都见效快。美国在二战后完成了农业机械化,之后,虽然机械拥有量有所减少,但向大型化、综合化、自动化和电气化方向发展。除谷物和饲料草等大田作业全面实现机械化外,经济作物、水果、蔬菜等也完全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在畜牧业中,机电化程度很高,不仅饲料的加工、给水、孵化、挤奶、调温、通风、清洁及产品装运和初加工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且应用现代电子技术,按流水作业线进行自动化生产。
  第五,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要拓宽农业的发展领域,向产前和产后延伸,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要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把现代工业、商业乃至运输、金融、保险等产业同农业的种植业、养殖业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共同体,使农业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化、专业化和一体化。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并形成一套从生产初级产品到最终产品的销售管理体制和公平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地开拓市场空间,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第六,必须以农民投入为主体,坚持国家投入与农户投入相结合。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美、日、韩三个国家的做法是,凭借强大的工业经济后盾,由政府给予大量的投资支持和各种形式的补贴。我国虽然从理论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农业积累发展工业的体制政策一直没有改变,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远远少于农业对国家的贡献,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农民不仅要做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者和国家工业化的奉献者,而且要做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建设者和所需资金的主要积累者,这可能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中很少有的。我国农业最终的发展途径是以农民投入为主,国家投入为辅。但在目前的状况下,尤其是农民收入有限,国家仍然是投入的主体。因此,要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投入能力。
  
  参考文献
  [1]Back house. A History Modern Economic Analysis[M].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Loc,1985.
  [2]牛节元.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规律分析[J].学习论坛,1998(2).
  [3]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中心馆,1987.
  [4]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03C569)
  作者简介: 邓德胜(1956―),男,湖南邵东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林产品营销和绿色营销的教学与研究(湖南长沙 410004)。
   摘自《经济问题》200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402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