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佳颖 张丽峰

  [摘要] 传统教学理念中往往是以教师的教书育人为本,但是在本科生的教学中,这种理念会让当代大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本科生课堂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并能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关键词] 本科 教学 学生为中心 教学理念
  
  一、传统教学理念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E时代的社会要求。E时代中的学生随着信息技术的实施和应用,可以主动去搜集教学信息和相关网络教学内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方式,可以逐渐被应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录像、网络课程代替。其次,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课程为主的课堂设计,在沟通方式中属于典型的轮式沟通,由教师一个人讲给一群学生去听,这种方式的沟通,尽管有其一定的aq优点:例如领导明确性高、效率高、准确性高,但是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轮式沟通有着显著的缺点:就是成员参与度低,成员的满意度低。教师为主的讲解很难让大多数学生满意。再有,被动学习的效果远远不如主动学习。以教师为中心,将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学习只有变成学生主动的选择,才能最有效地完成这一过程。
  总之,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与课堂设计,更多关注于知识点的传授与掌握上。要想提升成员参与度与满意度,就必须转变沟通方式,也就是转变我们的课堂设计,通过新的课堂设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就需要在课堂设计上转变学生是被动参与学习,以听课为主的现象,而成为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主动参与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进,更多地侧重于理念与方法,把讲授知识的课堂改为学生主动探寻,主动学习,群体学习并掌握知识的课堂。这样,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知识成果和技能成果,更会让学生们收获一定的态度成果,让学生们在个人目标、价值观、自我认识、待人态度上获得真实体验,学生们的态度成果就是从其一边实践,一边得到教师从旁的指点中不断获得的。
  
  二、国内外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约翰•杜威开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为代表,表现为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的需要,认为社会生活和学生的需要是教育的基础。教学往往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A•S•尼尔的夏山学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其主题是解放学生,要求充分发展学生的天性,不去干涉和打扰学生的自我发展,打破师生间的等级关系,消除学科间的分界,以及把经验学习放在和书本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20世纪80年代,西奥多•R•塞瑟提出了“要素学校”理念,认为在教学内容上,要素学校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同时,学校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较少使用标准化测验,这些都反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简言之,要素学校的本质,是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授传统的学科知识。Peter Strevens (1983)认为“以学生为中心”与学习者的学习进度紧密相关,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不断变化。在初级阶段,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在中级阶段,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在高级阶段,则是“以学生为中心”。Johnson(2001)认为,如果决策时的主要思考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本质相符合,那么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反之,如果决策时主要考虑教师,那么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换言之,在制定课程计划时,若能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要的位置,“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就得以体现。
  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十分重视对“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实证研究,强调以教学效果来评价教育改革的成败,关注如何把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更好地融会贯通,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国理论界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关于学生中心的研究可以分为思辨型、介绍型、实证型和理论性等方面,大部分研究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如檀东星(1999)、赵堪培(2000)、刘海量(2003)、曲文婕(2004)都认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并主张应该下大力气转变教学观念,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路子。也有部分学者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疑问,如曹光久(1994)指出,教与学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环节,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无异于学生的自学,而自学与有指导学习的效果孰好孰差不言自明;马壮寰(2003)也指出,不分辨课型差异和教学性质,片面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值得提倡。再有,国内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研究大部分是思辨性的经验谈和教学体会,缺乏实证研究成果,而且大多集中于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领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本课题组成员经深入研究和实践认为,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活动,同样符合:行为学中的“行为”―“激励”―与“绩效”间的关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法改进能够提升本科生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本科生的一个学习任务就是学会与人合作,进行团队学习。“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改进,对于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实际的动手能力有积极作用。要转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授课为主的情况,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参与、主动学习为主的情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团队学习和活动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大学学习中实现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学习动手工作,也学会如何作一个社会人,真正实现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的转变。因此,此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三、“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理念的应用
  
  为更好地在实践中应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效果显著。“以学生为中心”改进的本科教学方法其宗旨就是以“激励”为导向的课堂设计。具体做法包括:第一,“物质激励”与成绩挂钩,第二,“精神激励”与团队荣誉、团队成绩挂钩。具体来说主要有“一个宗旨”和“三个模块”。
  “一个宗旨”就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宗旨,通过“问题导向”的方法,把每节课堂的学习目标设计成学生的个体任务或群体任务。“三个模块”为第一模块,“团队学习、团队竞争”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团队学习与团队竞争方式,比较有效;第二模块,“多元化课堂设计”模块,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合当前企业面试、考核中常用的各种方式;第三模块,“群体动力”模块,采用WHO-TO-WHOM(谁向谁在说)群体动力设计,让学生在自我学习和团队学习过程中,也能通过记录WHO-TO-WHOM数据,从其他学生和群体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本科的教学方法,经过六个学期在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的本科生课堂中应用,发现该设计方案能够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这不仅表现在学评教的成绩较高,采用这种课堂设计后,授课教师每学年学评教均在90分以上,其中各项成绩学生最满意的就是“教师教导有方,学生收获大、兴趣浓”,该指标连续三年评分满意度都超过95%。同时,大多数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和课堂设计还表现于,学生们的出勤率很高,课堂参与度也很高。学生一旦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他们会感觉课堂不再是被动参与,而是主动完成任务,这个过程更加愉快,更有收获后的满足感。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收到的实际效果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主体后,更加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促进了学生在“良好地与他人合作”、“为自我行为负责”等方面的成长。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能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一定作用。
  总结: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要求高等教育转变传统的思想和观念,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变化的高素质人才,教学理念从 “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已经成为现代教学观的基本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是高等教育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以学生为中心”改进的教学方法既强调了学生在学校里的主体地位,也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该理念与方法的探索,有利于学生在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上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且需要在未来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去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Geoffrey, Teaching as a Professional Discipline[M],1999,The Falmer Press
  [2]方展画,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3]郭晓宁:以学生为中心: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理念[J].教育探索,2002(12)
  [4]许敖敖,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一种挑战性的先进教育理念[J].澳门教育,200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88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