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的现实出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利

  [摘 要] 县域经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只有充分认识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从中找出症结所在,结合经济发展规律,运用超常规战略思维分析和研究它,才能使欠发达地区有望走出历史困境,走上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县域经济 超常规发展 政府规制
  
  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发展却一直呈现一种非均衡状态,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在进一步拉大。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切实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努力使他们赶上全国的发展步伐。
  一、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陈旧,缺乏市场意识
  欠发达地区县域农业文化源远流长,受封建社会的农耕文化影响较深,重农轻商,农为本、商为末的理念根深蒂固。历史虽已过去几千年,但县域农民小生产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这显然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民种植行为处于自然经济状况,没有交换去获取收益的概念,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导向来决定种植行为。在市场环境变化的新形势下,也失去了与外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交流的大好机遇,使自身经济发展处于相对低水平状态,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
  2.自然条件较差,产业布局不合理
  经济欠发达县域大都位于我国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信息闭塞。与发达地区相比有着不同等的“待遇”,直接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这是不争的事实。受地理和气候条件制约,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种植业占较大比重,种植业中粮食比重较大。同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往往带有趋同性和滞后性,致使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不多,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欠发达县域这种传统农业特色,也造成了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产品落后陈旧,竞争力不强,工业发展缺乏后劲。
  3.引资、融资困难,发展后劲不足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处在我国工业化由沿海到内陆渐进过程的末端,因而在投资环境、引资融资理念、投资效益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再加上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以及资金的逐利本性,导致资金大量向县域范围以外转移, 造成县域经济“失血”。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长期处于赤字状态,对基础设施建设无力大规模投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基础社会服务设施普遍呈现低水平状态。反过来,基础设施的陈旧又影响外来资金的投入,形成了恶性循环。
  4.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规制失衡
  大多数欠发达县域受计划经济模式的潜在影响要比发达沿海地区大得多。政企不分,政府对市场行政干预过多,直接导致效率低下,条块分割现象十分严重,生产要素、经济要素、资源要素等流动性不足。另外,政府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非国有经济主体的不对称规制,实施政府规制多是按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进行设计与操作的,出发点常常是为了维护已经具有了垄断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从而造成了市场结构上的严重“不对称竞争”,导致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民营经济发展不起来,企业长期处于一种低效与低水平的竞争、发展之中。
  二、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战略思考
  1.坚持“对外开放”战略
  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新的增长点,构筑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当前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资本向欠发达地区涌流,特别是南方一些企业计划向北方、西部迁移,主要是看好资源、土地、水电、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欠发达地区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机遇,竭尽全力打造投资“洼地”。有目标、有目的地引领资本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2.坚持“优势创造”战略
  我国广大欠发达区域有的有区位优势,有的有自然资源优势,有的有社会资源优势,有的则兼而有之。只有充分认识并发掘好这些优势,才能摆脱资金等因素的制约,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因此,要培植、转化、提升、整合和挖掘各种优势,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善于链接和创造区域优势,而优势的创造离不开对县域情况准确把握基础上所做出的准确定位。
  3.坚持“重点突破”的战略
  要加快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综合实力整体升位,关键是立足县情、着眼长远,实现重点突破。为此,各地要结合不同的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资源禀赋的巨大差异,围绕加大投入和扩大消费两个关键,切实搞好项目建设与关注民生、工业强县与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扩大社会消费需求三个结合,以县为单元,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实现重点突破。
  4.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县域是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集中区域,也是我国国土资源的维护基点。县域经济发展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县域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我们在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既要讲求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体制和机制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欠发达地区县域实现超常规发展的现实出路
  1.破除小农思想,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由于长期封闭落后及历史等原因,我们与发达地区的最大差距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因此,县域农民要确立新的经济意识、服务意识、双赢与多赢意识,突出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树立经济运营以企业为主、经济活动以价值规律为主的市场观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实现将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切要素纳入“经济”的视野范围;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以符合经济规律的思路和举措来经营土地、经营产业、经营技术、经营环境等。
  2.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优势产业
  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自求平衡的产业布局观念,确立新的产业结构观念,以优势产业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因此,在吃透县情,面向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搞清优势的基础上,宜重则重,宜轻则轻,宜农则农,宜商则商,追求“专”、“精”、“特”、“优”, 从而走出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在特色抓对之后,要通过产业整合把人、财、物等资源、要素集中配置到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上,努力把产业链中关键的一段做优、做好。
  3.改善投资环境,转变政府职能
  欠发达地区发展严重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就需要改善投资环境,营造诚信氛围,规范市场经济。为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根据“到位而不越位、引导而不强迫、服务而不代办”原则,解决“公司办不了,农民办不好”的事情。并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激活市场机制,营造一个健康的产业发展环境,尤其要改善交通和信息、人力资本、市场条件、法制环境、中介服务、政府管理等方面的条件,引导发达地区的资源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4.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纳民间资本
  欠发达地区县域资金缺口较大,瓶颈制约明显。为此,需要打破单一的融资方式,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债权转化股权、应收账款买断等多种形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组建以主要吸收民间闲散资金包括民间借贷资金参股、为中小客户服务、市场化运作为特征的社区银行,鼓励创建风险投资公司、典当行等多层次的融资机构,引导中小企业正规、合法地进行融资;建议建立多类型的信用中介管理公司, 如信用中介公司、贷款担保公司等, 不仅为金融机构,也为其它部门提供征信、法律咨询和信用担保服务。
  5.围绕“三农”问题,推进“三化”建设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三化”,即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首先,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大中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着力抓好质量与标准建设,形成基地,创出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其次,加快推进工业化。推进工业化应坚持存量优化和增量调整,做到信息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次,扎实推进农村城镇化。引导民营资本、工商资本等投资城镇建设,增强城镇的带动力和辐射力。
  总之,着眼于我国欠发达地区现状,县域经济的发展尤为紧迫和必要。只有切实解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真正振兴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整体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仲平: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思考[J].天府新论 2006,(6):58
  [2]陈祖海:发展县域特色产业,促进新农村建设[J].当代经济 2006,(5):22
  [3]岳东升: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 2006-12-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24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