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模式评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超 李 赞 李 彬

  [摘要] 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介于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朝阳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更是建立循环型农业不可缺少的末端处理。本文将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从大的农业循环系统中独立出来,探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循环模式,重点论述了农业+企业生态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自我循环和农业+企业+产业生态园区三种模式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 农产品加工企业 循环经济模式 评述
  
  一、引言
  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解决农产品供大于求、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低等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循环农业体系中农业生产链延长的必经途径。
  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薄弱加工转化率还很低,一般在20%~30%,80%的食品转化率为30%,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90%~95%(见表)。再者,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小,环保意识很薄弱,企业自身没有建立自己完善的清洁生产过程。由于资源的利用、生产模式、技术设备、环境污染等等,不仅降低了经济效益也大大污染了环境。
  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在我们积极建设循环农业的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也要跟上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模式评述
  1.农业+企业的生态园区模式
  从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经济系统中是存在着工业生态群落的,工业生态群落的不同种群即各行业部门之间存在着“工业代谢”关系,建立生态园区是实现企业群落“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的最主要的方式(见图1)。
  农业+企业的生态模式其实就是企业群落间的中循环,模拟自然系统建立产业系统中的“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循环途径,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朱玉林认为在这种模式下系统组成越复杂,调节能力就越强,对废弃物的消化也就越完善,它能很好地将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性内在化。
  王兆华、武春友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共生并存。他们认为有形资产的专用性、地理位置上的专用性、享受优惠政策上的专有性、人力资本的专有性和交易频率,促使了有交易动机的企业们形成一个经济活动中心,空间上的集聚和企业间共生的密切交易群落――生态园区的发展正是这种动机的产物。具有副产品交易意向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生态工业园,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物得到有效利用,最终达到无废弃物的零排放状态。
  学者们都在大力提倡农业的产业化,“农户+企业园区的循环模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我国这种模式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黄敬华和初丽霞都曾指出:我国生态园区发展速度很快,但与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于环境保护技术落后;我国生态工业的市场机制反应不是很灵敏,这不仅使我国开发生态工业园缺乏行动纲领,而且还表现出各企业在入园时积极性不是很高;管理部门在协调企业利益和企业与社区利益方面的能力有限,造成许多企业对自己的原料来源、数量、性质,能源的种类和消耗量以及排放物的种类和数量存在着一定的隐瞒,使整个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和资源协调不够透明。我国对生态工业的宣传和认识不充分,部分企业在入园时,对整个园区的运行机制和方式表示怀疑。所以园区的完善,需要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整体设计,企业自身素质提高和政策导向等方面入手。
  2.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自我循环模式
  我国工农业园区的规划是近几年开始的,许多企业由于空间、购地费用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形成我们前面所述的现有园区,它只能形成一种虚拟型的园区,通过信息与外界进行物料和能量相互循环利用。这类企业实行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是通过自身工艺的改造规划,实现企业自身的循环,减少企业自身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绿化企业环境,为企业周边市民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这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一般循环模式为:(见图2)
  朱玉林提出的乡镇工业的清洁生产模式,也就是企业的自身循环模式,他认为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将减量化原则常被放在首位,从废弃的产生源头来采取措施,企业自身充当分解者角色,打造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进一步减少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
  但是黄贤金认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企业家的环保意识薄弱、大多数企业家还是着眼于眼前的经济利益,利润型企业还是比比皆是。农业资源价格相对来说比较便宜,企业考虑到处置成本和技术的相对匮乏,这部分的资源常常被浪费,也就是说,这类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加工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绝大多数属于原来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的有机质,相对开发价值高,开发成本低。通过对废弃物的综合再利用资源的处理成本和技术设备的费用超过了重新购置新资源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利润型企业就很难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在此政府可以充当利润性企业转变过程中的催化剂,促进企业转型、为企业转型创造良好的规划空间。
  3.农业+企业+产业生态园区模式
  这种模式下,我国常见的就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态旅游农业的大力发展。它结合现代科技,通过合理布局规划,使其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观光、体验娱乐和环境教育等综合功能,且其发展能够使当地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同步提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郑昭佩、刘作新指出,这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满足了人们远离喧嚣的工作环境“重返大自然”的欲望;另一方面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规划,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同时旅游活动体现了对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也履行环境教育的功能;再者它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人的下降,在农作物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节能环保设施建设等环节均可吸引游客参与、参观,既降低劳动力投入,宣扬环保意识,又提高旅游业收入,农业和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肖玲提出的“绿岛模式”就是就是集农业、企业和旅游也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他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有赖于一系列资源节约型的企业发展,循环企业就是其中的一种,绿岛模式很有效的推动了资源节约型农业企业的建设,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下,要以企业为纽带,带动农业和其他产业的相互联系,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为农民带了收入,还保护了环境,它必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丁卫建提出“种养加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开放复合模式”,他指出该模式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副业生产,积极扶持第三产业,使种、养、加、贮、运、销、服务相配套,同时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形成以工补农、以农带牧、以牧促农、以农牧发展推进工业生产的生态经济大循环和开放复合式的结构。
  纵观模式的发展,章家恩,江金波认为此类模式仍然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营分散且规模小,资源相对不足,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融吃、住、行、游和购、娱为一体的农业旅游产业;二是重仿造、轻研发,许多项目形式单一;三是急功近利,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园区经济往往以最大限度获得利润为重,而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使原本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的农业生产、加工基地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失去了农业生产和观光学习的意义;四是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因而农业部门、当地政府、旅游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间的交流与沟通对发展该项活动尤为重要。

  三、小结
  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循环模式的文献收集,我们得出结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循环发展模式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我国的发展还比较薄弱,污染情况十分严重。虽然我国学者对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农产品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的专项研究还是比较少,讨论研究还多处于个案的研究调查,如何使个案模式走向理论化模式,再将理论模式普遍化,还是我们所要进一步研究讨论的。
  我们要把环境保护放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通过技术和认识的不断提高,加大农产品的转化率和降低环境污染率,通过政府支持导向和企业完善发展,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上,向企业提出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加强科学技术意识,建立现代化的生产工艺,而且要坚持利用品种标准化、质量标准化的原料农产品,从而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不断提高的环保意识,彻底贯彻清洁生产,积极投资环保设施的建立;不断致力于产品研发,仔细分析生产环节中产生农产品废弃物,建立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参考文献:
  [1]平英华: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78
  [2]李胜路明:农业产业化企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以河南天冠企业集团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9(5),79~83
  [3]朱玉林陈洪:论乡镇工业循环经济模式[J].生态经济,2006.7,72~75,113
  [4]肖龙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对山东省乐陵市“希森模式”的调查[J].济南金融,2006.09,17~18
  [5]王兆华武春友: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生态工业园中企业共生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8
  [6]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
  [7]黄敬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8]初丽霞: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政策措施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9]刘勇:3R原则指导下的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J].生态经济,2005.10,56~60
  [10]郑昭佩刘作新:生态旅游农业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3,127~129
  [11]肖玲林琳:“绿岛模式”研究――一个循环农业企业案例分析[J].地理科学,2006.02,107~110
  [12]丁卫建齐鑫山:农业循环经济的结构、模式与配套技术[J].10~14
  [13]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
  [14]刘宾:河北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导向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06
  [15]章家恩: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几点看法[J].农村生态环境,2000,16(1)
  [16]江金波:论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嘉应大学学报,1999 (1),22~2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36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