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谈 慧

  [摘要]根据笔者的创新教育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研究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教育 构建原则 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人才定位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它的创新是建立在生产建设中的创新、产业服务中的创新和生产一线管理工作中的创新。因此,研究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根据高职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应遵循的规律来看,高职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兼俱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讲,知识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素质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讲,包含着知识和能力,这里的素质已不是知识和能力的本身,而是知识和能力有效发展的前提。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本着以下三个原则:
  (1)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从一般意义上讲,通才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但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仍然处在“专才教育”阶段,高职教育的专业特性不可能改变,社会各行各业所迫切需要的仍是数以百万计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因此,确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并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力所能及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我国高职教育在“专才教育”模式下,突出的弊端就是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分离。以致有许多人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却没有健全的人格。现代社会的发展呼唤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
  (3)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高职教学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应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导,把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
  (1)切实转变观念,树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观。高职院校应围绕“以职业素质为本、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使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中,切实转变观念,以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大胆进行教育创新。
  (2)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要素。具体地讲,高职院中知识、能力和素质兼俱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体现在组成它的诸要素之中。在教学目标上,树立职业导向的课程目标意识,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在教学关系上,树立学生主体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在教学结构上,树立创造意识,教学结构由程序化、模式化转向个性化;在教材建设上,树立创新教材的意识,教师由教材的执行者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拓展者,学生由学习教材的服从者变为学习教材的主人,不以学会教材为目的,而以教材为媒体来进行学习。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角色,离开了教师,人才培养就无从谈起。但是对高职层次的教育在教师的配备上不是唯学历和职称所能解决问题的,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应用型”、“实务型”人才,而不是“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是既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又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既要有一定教学水平,又要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就是满足这样要求的师资。
  
  二、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高等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搞好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
  2.设立创新教育的环境。课堂是创新教学的主渠道,创新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激趣,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进入思维活跃“状态”;求异,就是引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观察、认识、思考问题;探究,就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成为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迁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原理和方法,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能力。
  3.构建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一般采用“楼层式”,即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结构,突出“专业本位”的设置思想,专业口径窄,学科知识孤立,专业适应性差。
  新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应按照“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下的核心课程群及核心能力培养模块加多个面向岗位(群)专业方向(知识+技能)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公共课及专业方向课。一是公共基础平台,主要有思想道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基础知识与能力类课程;二是专业技术平台,主要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对应知识点的实践环节等;三是专业方向模块,设置多个专业方向模块,且每一模块课程应包括必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通过“平台+模块”结构的课程设置和弹性修业年限,实施宽口径培养。这种课程结构模式能使学生就业后很快具有职业迁移的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教育需要有密切联系企业、实践性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重视专任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培训,每年应安排一定时间让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或任职,在企业一些岗位上从事实际工作,并进行职业轮岗,或参与企业的决策咨询顾问,扩大“双师型”教师成分,重点培养和造就优秀专业带头人。
  5.更新教育教学手段。高职院校在实施“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加大引进优质师资工作力度的同时,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试模式的改革,把创新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现代教学理论要求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育手段,教学中一般采用讨论式、探究性、开放性、主题性教学等主流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以及参观、调研、辩论、实验设计、角色参与等多种教学手段,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
  6.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通过提高实验开出率,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独立钻研能力;通过设置开放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到开放实验室进行科研或技术攻关;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同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形成合理的人才质量标准,促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通过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构建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组织大量的课外活动等措施,形成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和课外培养三大创新型人才教育体系,活跃思想、激发灵感、提高素质,全方位、多侧面、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完善质量监控体系。高职院校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一方面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效果的督察、教学实践环节的检查等日常性教学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方法改革等学术性管理工作。对教学管理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教学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帮助学生实现自主管理。
  为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参与实际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应对教师指导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考核与奖励,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作为晋职晋级的依据之一;对考核合格的教师在工作量、酬金、评优等方面加以鼓励。学校要落实学生创新活动经费,保证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活动,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添置科研仪器设备,在经费和物质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落实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计划,要贯彻双向选择的原则,建立完善的培养计划、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1]袁红萍:可持续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8)
  [2]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3]安江英田慧云: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6,(1)
  [4]谈松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教育制度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8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