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缘何频繁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鑫 张 玲

  [摘要] 有关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调整近来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一向调整频率相对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缘何出现频繁化变动,其内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本文试从银行体系流动性、贸易顺差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和资本市场的变化角度出发,研究存款准备金率频繁变动的原因。
  [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调控
  
  一、存款准备金率概述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最初源于保证商业银行对客户提款进行支付,之后逐渐具备清算资金的功能,后来发展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近二十多年来,在部分国家,如英国、加拿大,相继出现存款准备金率为零、存款准备金制度弱化的现象;但是在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欧元区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仍然是一项基本的货币政策制度,在货币信贷数量控制、货币市场流动性和利率调节,以及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限制货币替代和资本流出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一般而言,在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是作用效果最强、影响范围最广、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工具种类,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存款准备金率微小的变化将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变化,二者成反向变动关系。在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约2.3万亿元,并持有7万多亿元流动性较高的国债、金融债券和央行票据等资产,根据乘数原理,据测算,每上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可一次性冻结流动性资金1500亿~1600亿元左右。因此,存款准备金率在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手段中一般是慎用的。
  但自2006年7月5日以来,央行连续在2006年7月5日、2006年8月15日、2006年11月15日、2007年1月15日四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由7.5%调高至9.5%的水平。而且央行有关人员还在公开场合表示,不排除再次上调的可能,甚至有学者大胆预测,未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上调到13%~15%。我们不禁要问,如此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是什么?
  
  二、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
  
  1.收紧银根、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防止信贷规模快速扩张的需要
  据统计,截至2006年11月,银行人民币存贷差已达11万亿元,银行手中可供使用的信贷资金空前泛滥。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来说,出于自身收益的考虑,在流动性严重过剩的压力下,商业银行的放贷热情必然提高。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完成重组和IPO,它们为盈利而放贷的动力可能会更强。如果不把流动性控制在适当水平,银行过度扩张贷款的压力会再度上升,信贷规模将出现高速反弹,这势必会加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过热现象。
  
  2.化解国际收支中巨额贸易顺差带来的资金压力问题需要
  我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11个月中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570亿美元,同比增加660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高达约1万亿美元,且增长势头没有缓解的迹象。在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下,国外资金竞相流入我国,资金流动性进一步增强,使我国贸易政策、外汇政策压力倍增。因此,化解资金过剩压力是目前宏观调控中的当务之急。
  
  3.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调控房地产市场过热现象的需要
  投资增长过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甚至成为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我国投资高增长也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形成的,为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较高的投资率。在投资过快增长的推动下,社会需求快速增长,而社会供给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二者的相互作用,势必加剧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增加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压力。此外,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增长,有可能出现投资回报递减,即投资的效率下降。目前已有数据表明我国投资效率过低。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企业的投资主要靠银行信贷支持,而投资效率过低就意味着信贷回收的前景堪忧。如果这些投资不能收回,结果便是金融系统风险的积累。因此,投资效率过低的情况一旦长期持续,不仅会带来短期的金融风险,长远的问题将更加严重。2006年1月份~11月份,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26.6%,一直处在高位运转,其中,房地产业增幅达到28.1%,房地产投资也达到18212.99亿元。目前银行系统中,与房地产相关的大约有六类贷款:第一类是土地开发贷款,余额大约为2000亿;第二类是对开发商的贷款,余额大约为9200亿;第三类是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贷款,这类贷款估计在2000亿左右;第四类是对个人的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为1.9万亿;第五类是混入到个人消费贷款的装修贷款,这部分贷款估计在数百亿的规模;第六类是政策性住房贷款,大约为2800亿。累计起来,中国银行业对房地产的金融支持大约在3.51万亿。如果遭遇房地产行业崩盘,中国银行业资产的整体不良率将大幅度上升,系统性风险过大,金融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4.对资本市场降温、避免资本市场泡沫化的需要
  2006年是中国证券市场历史性转折之年。上证综指从年初的1161点起步,一路攀升,年末以2675点收盘,全年涨幅高达132%,居全球第一位。中国证券市场A股市值实现了空前的跨越式增长:从2005年的31017亿元增长到87992亿,增幅高达183.69%,市值净增56975亿元,其增量之巨大,相当于经过十五年发展累计形成的、截止2005年底的A股市场总市值的1.8倍,比此前A股市场于2000年创造的历史最高市值高出35695亿元(当时A股总市值为52103亿元)。此外,2006年证券市场年市值增幅为183.69%,不仅刷新了中国证券市场历史新高,而且书写了当年全球证券市场涨幅之最,不仅将全球金融市场上诸如美国、英国、法国等成熟市场远远地抛在后面,也让印度、巴西、俄罗斯、墨西哥等新兴市场望尘莫及。2006年,中国A股市场年市值增幅是美欧等成熟市场平均增幅的15.6倍,是印度、巴西、台湾、新加坡、墨西哥等五大新兴市场平均增幅的4.7倍。巨大的涨幅后面面临着众多的风险问题,其中一点就是国内和国外游资的非理性狂热炒作,这些炒作极易形成股市泡沫,从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来看,一旦泡沫幻灭损失无法想象。因此,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对中国股市进行渐进干预是保证股票市场正常发展的必要途径。
  
  三、结论
  
  如上所述,要治理上述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央行应采取紧缩性调控手段,可供选择的有央行票据的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比较而言,存款准备金率相对于其他两项政策而言,具有独特的优势:
  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针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从中国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适当影响基础货币的扩张乘数,但目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余额高达1.6万亿元,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大约只会冻结相关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1500亿元,这种温和的货币政策措施不会引起货币信贷的下降,只会相应减少商业银行流动性泛滥,对投资有直接联系,而与老百姓没有直接关系,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经济生活。
  在三项政策中,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要比提高利率、买卖央行票据来得更加直接,作用范围最广,政策时滞时间短,效果更明显,央行调控的主动性更强。四次调高法定准备率,冻结资金累计约6000亿。通过调控商业银行的资金总量,能从源头上控制资金过剩问题,快速调整中国经济的运行偏差。
  此外,存款准备金率具有非常强的告示效应,通常意味着一国中央的调控态度与调控决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向外界宣称,中国开始紧缩银根,进而间接影响微观个体的投资预期。
  综上所述,央行频繁调控存款准备金率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易宪容:抑投资过热信贷扩张 提高利率是根本之策[N].中国证券报,2006年11月07日
  [2]郭凤琳 费扬生: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提前调控信贷“洪峰”[N].中国证券报,2006年11月08日
  [3]王宇:央行此轮加息的原因及未来利率政策走向[J].中国发展观察,2006,(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48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