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岗位胜任力视角下高职院校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创新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巢汝 路素丽

   摘 要:人体解剖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岗位胜任能力,包括专业基础、操作能力、职业素养、信息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等,为新时期医学教育事业全方位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文章根据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围绕加强专业知识教学、培养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对解剖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 人体解剖学 课程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4;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4-185-02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解剖学课程内容的熟悉与掌握直接影响到对临床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学好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医学生未来更高效地投入到医学事业中,为以后从事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岗位胜任力是以个人综合素质为标准,将医学生的素质特征与临床岗位需求直接联系起来,在整个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为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型医学人才提供了重要指标。传统的解剖学教学仅对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做要求,缺乏对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远不能满足新时代本行业的人才需求,因此,为使医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且能较好地胜任临床工作,对其课程教学中培养与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尤为重要。
   一、岗位胜任力的内涵与解析
   胜任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于1973年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正式提出,此文明确指出胜任特征(competency)的概念[1]。岗位胜任力是用来区分高素质人才和普通人才在特定工作环境中所显示的深层次个人特征。美国医学院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于1999年正式提出临床岗位核心胜任力的标准,包括六大要素:照顾患者、医学知识、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改进、人际和沟通能力、职业精神和素质、基于系统的实践[2]。
   当前医学教育中明确岗位胜任力是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前提,岗位胜任力包括履行临床医学工作者职责所需的核心能力,在此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探索医学生能力所需结构、能力水平以及培训方法等方面,以适应当代医学教育模式,顺应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
   二、人体解剖学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和体系的不足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背景下,现阶段人体解剖教学存在很多不足,课程教学以“灌输式”理论知识讲授、操作示范为主,学生按部就班“依样画瓢”进行相应的专业技能操作练习,最后提交课堂实验报告等环节来完成课程教学[3]。此教学模式虽然能保证学生被动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但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医学生个人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临近考试大部分仍然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完成学业考核目标,忽略了其他深层次能力和素质培养,最终使得医学生毕业后岗位胜任力不足,达不到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教学内容和考核体系的不足
   人w解剖学是医学生第一学期的必修课程,由于课程内容较多且涉及医学知识广泛,为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学生短时间无法及时消化大量的医学解剖名词,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提高。此外,高职院校对人体解剖学这们课程的考核评价主要以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标准,往往对过程性评价没有予以重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解剖学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据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医学生尤其是新生对临床疾病和案例分析具有极大的兴趣。因此,我们在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以临床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从培养医学生临床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出发,对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手段革新以及考核评价体系重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医学人才培养层次,培养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生。经过培养,在能力水平上要求掌握扎实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规范的专科操作能力;在素质水平上要求具备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较强的集体意识。强调医学人才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思维、信息素养,提升职业道德和心理素养,多方面、全方位打造高素质医学人才。
   (二)革新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以实用性和够用性为原则将原有的人体解剖学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整合,精讲和本专业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其他部分内容予以略讲,保证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的顺利完成。例如,口腔专业中重点强调头颈部的骨骼、肌肉以及血管神经的学习;护理专业中注重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如注射法、导尿法、各种穿刺所涉及的定位点。将临床疾病案例和专业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将解剖学课程学时压缩的同时,实现众多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突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分析临床案例,加深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三)构建多元化临床教学模式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医学,因此,对医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而开展临床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完成向临床工作者过渡的重要阶段。教师根据不同临床岗位需求和专业特点,建立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如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以及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结合形成独特新颖的教学模式[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典型临床案例,将标准化病人、医学模型教学、医学教学软件综合应用于人体解剖学模拟教学,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共性和规律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例如,针对护理专业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题,应用标准化病人模仿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临床症状、体征表现以及心理状态,学生可以询问标准化病人简要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进行相关的护理治疗措施。此外,在模拟学习过程中提前设计医患冲突场景,安排扮演家属的标准化病人干扰护理操作过程,训练学生和患者家属沟通病情以及健康宣教的能力[5]。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医学模拟教学有着根本的区别,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问询能力以及体格检查能力,加强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有利于提高临床工作适应能力。

nlc2022042018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428979.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