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本质及意义,其次说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本质及意义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范围内,人口总体上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综合。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提高人的素质、挖掘人的内在潜能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的过程。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整体素质较低,所以有必要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对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实质是投入资金作用于农村人力资源,以改善原有资源禀赋,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形成具有更大潜力的人力资本,以期得到更高回报,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问题
  (一)农村人力资源基数巨大,富余劳动力多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大,潜在人力资源丰富。2008年末,中国总人口13.28亿人,其中农村人口7.22亿人,占总人口的54%。农村劳动力资源量5.31亿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3.49亿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多。据农业部测算,中国农业仅需劳动力1.7亿人,那么近2亿人是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每年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 000万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多。
  (二)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不高
  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不高,主要体现为"四低",即身体素质低、心理素质低、文化科技素质低和经营管理素质低。文化科技素质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核心问题。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和培训程度明显偏低。据统计,当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占82.2%;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很低,仅占11%;尚有6.8%的文盲。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教育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
  (三)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1、地区分布不合理
  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致使农村人力资源地区文化程度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据统计,2006年东部地区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到51.7%。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所占比例看,东部地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则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所占比例仅为8.6%。
  2、产业行业分布不合理
  农村人力资源过度集中于第一产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对较少,且第一产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配置也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偏大。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农村从业人员4.79亿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0.8%;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5.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3.6%。
  3、供给结构失衡
  根据受教育年限和文化程度,可将人力资源分为普通型、技能型和经营型三种类型。为便于研究,本文将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力划为普通人力资源;高中学历的划为技能型人力资源;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划为经营型人力资源。当前农村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明显失衡,表现为普通人力资源比重过大,占到88%;技能型人力资源短缺,仅占9.8%,经营型人力资源非常稀缺,只有1.2%。
  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对策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良好氛围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农民思想观念状决定着农村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转变农民思想观,关键要教育引导农民提高自身意识,积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扩大自身择业的范围和机会。农民需树立和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转变给自足、不求创新的生产观念,主动投资于科技和教育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养,逐步树立与发展相适应的代文明意识。同时要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各方联动,在农村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吸留住优秀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二)科学制定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积极稳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推动农村城镇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目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化步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不断增强城镇化吸纳能力。应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强管理,创新机制,优化服务,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三)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力度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改造传统农业是投资问题,其中主要是人力资本投资"。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力度,尤其要向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就业资金投入机制,积极调整各级财政支出结构,强化中央政府的支持力度,使得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优先发展;完善教育投资体系,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尤其是坚决实行教育投入向农村倾斜的政策,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可以为农业人才力量的积累奠定基础;积极鼓励农民、动员社会一切力量联合办学,解决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尤其要鼓励和引导私人资本进行农村人力资本开发。
  (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推进制度创新与机制改革
  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整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化运作,完善人力资源流动制度,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劳动力统一市场,尤其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准入、民主权利保障和有序转移等方面制定法律规范。加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水平。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科学规划,在调节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积极向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倾斜,建立健全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高士友,杜玉媛.新形势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11).
  [3]石欣永,许兆敏.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7).
  作者简介:宗静(1987.2-),女,陕西西安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09级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研究生,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赵敏(1986.11-),女,辽宁康平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09级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研究生,企业管理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2286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