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女性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压力与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韦文

   摘 要:医疗卫生行业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医院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夹缝中寻找生存发展空间的行业,医务工作者要肩负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和经营创收的双重压力。职业压力对女性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的负面影响远大于男性医务工作者,更容易受到心理损害,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和释放,可能会出现极端行为。为此,如何保护该特殊职业人群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女性医务工作者 压力 心理健康
  
   医疗卫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性质,决定了医务工作者从事高风险职业,心理压力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曾组织专家对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与其他职业相比,医务人员处于高度紧张及心理学过度应急状态,其所遇到的职业性危害,既有慢性长期的影响,又有急性突发性的危害 。当前社会环境下,职场对女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女性还要面对家庭、婚姻、生育、年龄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另外,女性在医院这个高危环境下,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更容易引起精神上的压力,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如果不注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持续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产生各种身心疾病。
   1. 女性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生物危害因素
   生物危害因素主要是指能使医务作者感染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医院是各种微生物聚集的场所,污染微生物以气态、液态、固态的形式存在,这些严重威胁医务工作者的健康。常见的血源性病原体有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HCV)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研究表明,1 次针刺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HBV、HCV、HIV 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 ~30% 、 3% ~10% 、0. 2% ~0. 5%。皮肤暴露与被感染的血液后,职业性感染的危险估计大概为0. 3%。医务工作者防护或操作不当,很易感染疾病。
   化学危害因素
   医院是一个频繁使用消毒灭菌剂、麻醉剂和各种抗肿瘤药物的场所,医务工作者长期接触强酸和强碱等有机化合物,易引起刺激性和腐蚀性伤害,急、慢中毒,过敏反应,致癌致突变作用。特别的是麻醉剂对女性的危害尤其大。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报道,麻醉剂可致胚胎毒性。Askrong等报告丹麦女麻醉师中自然流产率升高2倍,中国、美国和英国也有报道,吸入麻醉剂气体,自然流产率有所增加。
   物理危害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的诊疗仪器被应用于医疗实践中。无线电波和微波的辐射影响生殖和心脏功能,激光和超声波对皮肤和眼睛的巨大损害,视屏显示终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并可能引起先兆流产或自发流产,甚至畸胎。
   心理因素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成为医务工作者的价值根基,在见到病患时,内心的责任就已经形成了某种压力。在面对的是躯体和心理存在各种障碍的特殊人群时,对于女医务工作者而言,自身的感情相对脆弱,在诊治过程中,压力还会接踵而至。如外科医师、手术室护士,每天要抢救各种危重病人,不仅是工作强度大、精神高度紧张,经常处在疾病、伤残、死亡和悲伤等应急场景,加上疾病不可预知性太多,即便全力以赴,仍然会有病人自然或因抢救无效死亡。患者及家属痛苦、焦虑、绝望等负性情绪不断刺激神经,使得女性医务工作者面对的心理挑战更大,要承受的生理与心理压力也更大,形成心理的高度紧张感和压力感。
   当前社会环境下,社会医疗制度的不健全、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诊治期望过高而无理的施压,尤其是对护士存在更大更多的不理解,这使得使医患冲突较为明显、医患关系更加紧张。曾有人对708名护士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及工作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护士中强迫、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分量表的平均得分均明显高于中国常模(P <0.01)。普遍的护士压力来源是经常加班工作量大、生物节律紊乱、社会地位低、担心护理操作引起医护纠纷、担心差错事故、知识不能满足患者需要、晋升和学习机会太少、缺乏成就感。
   另外,女性本身的生理周期,如经期、生育期、更年期,都伴随着强烈的心理反应,在中国社会传统教育模式下,社会习惯要求女性富有奉献精神,在社会生活中女性经常是身兼数种角色,既要上得厅堂,又要下得厨房,同时承担家庭和工作重担。特别是28岁-40岁年龄段的女性医务工作者遇到的压力可能更大,长期的工作压力、年龄增长带来的体力不支和心理恐慌、家庭方面的压力,还有在竞争中女性自我完善的要求无形中形成的压力。这些压力的长期积聚,面临的心理问题或许更加严重,进而转换为器质性病变。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使得女性医务工作者容易受到心理损害。
   2.女性医务工作者的身心健康状况
   首先,女性医务工作者在有着上述危害因素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容易感染交叉感染。如呼吸内科许多女医务工作者得过肺结核,一些刚参加工作时身体健康的人在没有任何输血史的情况下,几年后经体检发现有乙肝。女医务工作者有毒物质的伤害下,很多有月经紊乱、经血过少或过多、绝经期提前、生育力下降、自然流产、甚至胎儿死亡的情况。
   其次,女性医务工作者在能力和责任心方面都有较强的要求,易发生亚健康。主要表现有: 头晕、头疼、乏力、烦躁、焦虑、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等。有人对因身体原因而不得不转行的女性医务工作者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病率较高的主要有慢性病毒性心肌炎、肾盂肾炎、下肢静脉曲张、腰肌劳损等。女性医务工作者长期处于高体力消耗、高风险处境、高智力投入、高压力承受而低收入回报的状况,导致离婚率高、饮酒吸烟率高、安眠药服用率高、自杀率高。
   最后,睡眠障碍也是一大严重现象。医院大概有80%以上的女性医务工作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医务工作者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以及常年倒夜班,生物钟完全被打乱,生活没有规律引起睡眠障碍。她们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质量差、多梦,不能熟睡,轻微的声响就吵醒。很多女性医务工作者说经常在半夜突然醒来,还想着是否该去接班了。
   3. 女性医务工作者职业压力的应对措施
   针对女性医务工作者职业压力既来自外部环境,也来自工作人员本身。下面分别从医疗机构和女性医务工作者自身两方面给出相应的措施。
   医疗机构应该从四个方面控制与预防。第一、加强医务人员健康监护,掌握医务工作者职业健康状况基线,建立和完善免疫接种计划。第二、制定法规和标准,加强监测和监督工作。第三,大力推进医院安全文化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心理疏导。 第四、科学设计工作流程,规范操作程序,推广应用实用的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女性医务工作者觉得已经长期处于不安和压抑时在面对如此大压力时要学会进行自我调整,方法有:
   第一、女性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预防职业暴露,杜绝传染病的发生。
   第二、调节身体。要调整饮食:食物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薯类、豆类及其制品,少吃猪、牛、羊等肉类食品,注意补充营养(如维生素等);调整运动模式:提倡健康运动,适当地外出旅游或是去跳跳舞,使身体放松的同时达到心情舒畅的效果。
   第三、改变心态。调整对一件事物的看法,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体验新的事物,在工作之余培养一些闲情雅致和兴趣爱好。在心理方面要学会摆脱,不要求胜心切,平淡对待工作以及人生中的各种压力,学会放松自己。
   第四、学会与人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易带来防备心理,拒绝表达会增加痛苦。当产生心理问题后,及时主动地求助,倾倒出“心理垃圾”千万不要自己充当自己的医生,采取自我治疗。精神科疾病的用药专业性较强,副作用又比较大,普通科室的医生很难掌握精神科疾病的用药及剂量,求助于专业精神科医师以便解除心理危机。
   另外,女性医务工作者的家人应该发挥心理温度计和防护垫的减压、缓冲作用,也应发挥心理滋养剂的作用,及时感受到女医生、女护士的情绪变化,发现异常征兆,及时给予呵护和关爱,帮助其调整,必要时可以寻求其单位领导以及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梁友信,雷玲,金泰.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卫生[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 志,2010,21(3):1163-165.
  [2]张文红,刘湧元,孙建中.从卫生监督的角度谈医务人员职业危害控制山西[J]—医药杂志2010(1)
  
  作者简介:
   韦文(1959.11-),女,汉,大专,政工师(中级);主要研究方向:妇委会(工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3100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