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国出品的密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在成熟的独立制作产业的支撑下,英国模式节目走红全球,2011年其总商业价值高达4.75亿美元,出口额更是占到了全球市场的43%。配额制的实施以及节目版权归属的重新分配从根本上提高了独立制作公司开发新节目、好节目的积极性。而版权交易所形成的稳定现金流又成为撬动资本的关键支点。在私募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独立制作行业整合提速,优势资源重新组合,为模式节目的不断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如果说因出产电影、电视剧而闻名的好莱坞是美国的一张文化标签的话,电视真人娱乐节目已经或正在成为英伦三岛一张同样重要的文化名片。从最初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学徒(The Apprentice)》到如今的《X元素》和《英国达人秀》,各种形式的模式节目不仅在英国本土大获成功,并且还在“宝典”的配合下,横扫国际市场,成为被争相模仿和购买的对象。

2011年秋天,《X元素》美国版第一季开播,一举成为美国电视界的年度重要事件之一,而在此之前,《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早已在1999年通过美国广播电视台(ABC)杀入美国市场,再加上其后的《学徒》、《流行偶像》等一系列节目,如今的美国已经成为英国电视节目出口的最大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担当着英国电视节目走向世界的窗口角色。

因为官方语言一致,英国的电视节目出口至美国似乎具备了与生俱来的优势。然而,真正能促使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电视台买单的,还是作为节目核心的创意以及其载体节目模式。英国政府通过设置配额以及明确节目版权归属的方式,从根本上提高了独立制作公司开发新节目、好节目的积极性。被版权交易所形成的稳定现金流吸引而来的私募资本则进一步推波助澜,独立制作行业整合提速,优势资源重新组合,为模式节目的不断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出口占全球43%

1998年秋天,益智问答类娱乐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首现英国荧屏,百万英镑的高额奖金以及独具匠心的环节设计让其火速走红,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打着“英国出口”字样的电视娱乐节目推上了国际舞台。虽然眼下其在英国本土的观众人数已经跌破了500万,但在世纪之交,观众人数一度突破1500万的峰值。然而,本国的颓势丝毫不影响《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在全球市场的表现—迄今为止拥有84个版本、在117个国家播放,而类似“向观众寻求帮助”的环节更是可以在众多同类节目中找到。

在如今全球许多灸手可热的选秀节目中,都可以找到“英国元素”。比赛类节目中最常采用的“淘汰制”,可以追溯到当年由英国人制作、在全美广播电视台(NBC)首播的野外生存真人秀《幸存者》。变身自英国歌唱选秀节目《流行偶像》的《美国偶像》也是美国历史上迄今拥有最多观众的一档节目。

首播一年后即打入美国市场的《星随舞动》,是美国广播电视台史上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据估计,通过出口至42个国家,这档以各类明星跳舞比赛为卖点的娱乐节目已经在全球累计吸引了超过2.5亿观众。即将播出第3季的《X元素》以观众人数来衡量是迄今最为成功的三档模式节目中之一。即便是2006年才推出的《英国达人秀》也已经拥有包括中国、德国等在内的44个国际版本。

这些输出的模式节目不仅让世人重新认识了英国创意,更带来了数亿英镑的经济效益。英国成为全球电视业增长最快的节目模式交易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节目内容制作、分销商FremantleMedia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英国模式节目出口占到了全球市场的43%,几乎是位居第二位的美国的两倍(图1)。而在欧洲市场,根据《欧洲电视节目模式(TV Formats in Europe)》报告,2011年,英国模式节目的播出时长独占鳌头,并且其4.75亿美元的模式总价值与法国(3.82亿美元)、德国(3.81亿美元)、意大利(2.6亿美元)一起,占据了整个欧洲大陆市场总规模的1/3强。

据此,英国贸易投资署(UK Trade & Investment)下属的电影电视制作人联盟在其2011年年度报告中明确指出,真人秀娱乐节目是英国电视节目出口增长的关键推手—其出口额比上年提升27.8%至1.47亿英镑,而过去六年,电视节目出口以及相关活动的整体规模更是从5.4亿英镑增长至14.75亿英镑,复合增长率高达22.3%(图2)。

独立制作撑起半边天

2011年,《经济学人》杂志在一篇题为《世界的娱乐者(Entertainers to the World)》的文章中,如此评述英国真人秀娱乐节目创意不断、走红世界的原因,“许多英国国内的电视高管并不十分在意商业上的成功。BBC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用户缴纳的电视牌照费,第四频道(Channel 4)以广告为生,但却为公众所有。在这种模式下,创意和创新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断推出能够成为大众话题的节目”。

事实上,英国政府早在1989年就提出了“创意经济”的大方针,电视媒体自然也囊括其中。不过,在软条件的支撑下,将无形创意转变为有形模式节目的操刀人仍是节目的制作方。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的各大电视集团都是自给自足,完全采取自制节目的方式来填充播放时间。然而,自1982年完全商业化运作的第四频道开播,形势便发生了转变。它的出现,标志着英国独立制作公司的兴起。

根据英国管理当局的相关规定,所谓的独立制作公司,不仅在任意一个广播电视集团的持股比例不能超过25%,同时广播电视集团对其的持股也不能超过25%这一标准,他们还拥有一个专门的名字Indie。

早期的几家独立制作公司大多由从BBC和ITV辞职的创意骨干创立,更多是作坊式的运作。此后,独立制作公司对电视内容产业的贡献不断提升。如今,每年2.7万小时的非新闻类原创节目中约有一半由独立制作公司制作,并且那些蜚声海外的模式节目中有很大一部分也出自他们之手。独立制作公司在内容制作方面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实力与电视台分庭抗礼,而在打造娱乐节目方面,甚至更胜一筹。

有数据显示,英国模式节目出口额的约80%都是由独立制作公司所实现的。独立制作公司的发展与繁荣显然成为了英国真人娱乐节目乃至电视节目行销各国最强有力的推手。从当年大红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到当红的《X元素》,均是由独立制作公司挑大梁或与电视台合作完成。每当有新的模式节目走红,这些制作公司管理层的手机便立马会变成名副其实的“热线电话”。

2005-2011年,英国独立制作百强企业年创收累计增长62%,至2011年达到21亿英镑,这其中80.5%的收入来自电视节目制作,还有12%则由版权的再开发贡献(图3)。不仅如此,逾千家独立制作公司合计雇佣超过2.1万名员工,超过了四大电视台的员工总和。

作为欧洲、乃至全球的模式节目出产中心,英国不仅仅在节目的质量和数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还孕育了独立制作行业里诸多举足轻重的大腕,而华纳兄弟等跨国巨头也先后在英国成立了分支机构(表1)。连续五年在英国独立制作百强企业榜上排名第一的All3Media,2003年由三家公司合并而成,下辖20个制片公司,2011年的收入达到了2.86亿英镑,虽然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2009年收入小幅下滑,但过去5年的年收入复合增长仍然超过了13%。全球最大的娱乐品牌缔造者之一FremantleMedia英国公司制作了包括《X元素》(与Syco制作公司合作)、《学徒》和《非诚勿扰》的原型《Take Me Out》等节目,2011年的收入也达到了1.23亿英镑。这些大型独立制作集团是英国独立制作行业的中坚力量,它们连同众多中小型的独立制作公司,成为了英国电视创意的主要孵化器之一。

收入模式改写,推动行业发展

包括模式节目在内的电视内容的繁荣与英国独立制作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从根本上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则是由政府先后颁布的多项法令—不仅确保了独立制作公司有活可干,更改变了它们的收入模式,再加上其后多频道电视机构、数字电视的普及以及观众口味的日趋多样化,英国制造的电视节目真正开始了走向世界的征途。

第四频道的推出无疑是独立制作行业崛起的主要催化剂之一—按照政府规定,该频道的所有节目都必须由外部公司制作。但仅凭其一己之力,实难提供行业兴盛的肥沃土壤:来自各大电视台的外包节目数量极为有限,而即便有活可接,赚取的也只是少量的节目制作费,包括节目版权和衍生产品在内的所有后续收益都与制作方无关,因此独立制作公司既无主观上持续做大的动力,也无客观上发展业务的资金。BBC的一份独立报告显示,在成立的第五年,即1987年,第四频道共从360家独立制作公司买入了电视节目,其中仅13家获得了超过百万英镑的制作费,高达239家公司仅为第四频道制作了一档节目,因此与其合作的独立制作公司中有67%的制作费不足10万英镑。

引入制作配额

为了改善独立制作公司的生存环境,英国政府于1998年引入自愿的独立制作配额,随后又于1990年颁布《广播法案(Broadcasting Act)》, 规定所有电视台每年非新闻类节目的25%需由独立制作公司提供,并在2003年的新法案中明确,25%是下限而非上限。原本多自给自足的电视台因此不得不将节目外包,从而催生了大量中小独立制作公司的诞生。

在此基础之上,2005年,BBC又在相关部门的督促下,引入了创意竞争窗口(WOCC),在原有25%配额的基础上,每年另有25%的节目由独立制作公司和隶属于电视台的制作中心竞争“上岗”,这项机制于2007年开始正式实施,而2008年,独立制作公司赢得了新增25%中2/3的节目。BBC的官方网站上辟有专门的“委任”页面,独立制作公司可依据不同频道、不同类型找到未来BBC将外包的节目诉求,通常相关主题、节目时长、播出时段、截止时间等详细信息都会明确标注,以便独立制作公司“竞标”。

分享版权收益

独立制作公司手中的“活儿”变多了,但为了提高“竞标”的命中率,独立制作公司基本都会把节目后续的市场开发权利让渡于电视台。完全依赖电视台支付的制作费,它们的收入增长和盈利表现并未有明显改善,世纪之初6%的利润水平不仅远低于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并且与其他国家的同行相比也相去甚远。

随着2003年新法案的出台,一个全新的媒体和电信管理机构通讯办公室 (Office of Communications,在英国通常被称为 Ofcom)也同时面市。Ofcom 不仅声明制作方可以部分拥有节目版权,并且对各层级版权的如何定价和买卖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这意味着早前由电视台所享有的包括海外版权在内的辅助权利都转移到了制作方手中—电视台承担大部分而不再是全部的制作费,相应可以获得节目在英国的版权以及一定比例的海外收入分成(15%),另一方面,独立制作公司则以一小部分的制作成本换取了大部分的节目海外版权销售收益。

自此,海外版权收入取代制作费,成为独立制作公司的命脉。而独立制作公司不仅对电视台的依存度大幅降低,扭转了过往电视台一方独大的局面,更为关键的是,随着数字电视的普及和更多依赖非首轮播出节目的多频道电视机构的涌现,独立制作公司的创意在原本BBC、ITV和第四频道之外有了更多的买家,依靠持欢系陌嫒ㄊ杖耄谱鞴居涤辛烁啻蛹际跎璞傅酱匆馊瞬诺淖试矗佣靡猿銎犯啻蛏稀坝⒐圃臁北昵┑哪J浇谀俊?

版权撬动资本 行业加速整合

一方面,独立制作公司为了筹措制作费,需要寻求外部资金的帮助;另一方面,节目版权的商业价值在英国本土以及他国市场均陆续获得认可,成为了撬动资本的关键支点。看中了版权交易所带来的持续稳定现金流的私募基金,纷纷向独立制作公司抛出了橄榄枝。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独立制作行业的整合明显提速,优势资源被重新组合,为模式节目的不断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5%的强制配额实施后不久,1996年,首家独立制作公司循环通讯(Circle Communications)便登陆资本市场,当时其估值约在2000万英镑,投资人相信多频道电视机构的发展以及全球各地对节目版权的重视都将为独立制作公司许下一个光明的未来。然而,彼时电视台仍然主导着节目制作的价值链,这家公司在不到一年半之后就以830万英镑的价格被一家澳大利亚媒体公司收购。整体来看,通过公开募资而上市的独立制作公司并不算多,并且最终因被收购而退市的不在少数,而这些交易的背后通常都闪现着私募基金的身影。

随着独立制作公司在产业链上的弱势地位得以改善,收入模式也得以优化,资本以空前的热情投身独立制作行业。再加上有如今全球最大的独立制片公司Endemol通过并购发展壮大、并获得高额利润的示范效应,诸如RDF这样的后起之秀从成立之初就轻松获得了外部投资。在2003年《广播方案》颁布后仅两年,已经有包括RDF在内的五家独立制作公司登陆资本市场。在此一年后,All3Media被Bridgepoint以3.2亿英镑的价格出让给Permira,前后两位东家均为私募。事实上,这一时期前后三年时间发生的并购中有半数都是由私募推动的,而此轮整合高峰也让行业内迅速涌现出三家年收入逾1亿英镑的领头羊。

即便是金融风暴也未让私募放慢脚步。2007-2009年,独立制作行业内的并购不管是规模和数量都显著下滑,然而这期间成交金额最高的五笔交易收购均有私募在背后支持,总成立金额突破2.5亿英镑(图5)。拥有Endemol 1/3股权的Cyrte不仅同时持股英国本土的Shed Media,更资助了RDF的MBO, Tinopolis被 Vitruvian Partners4500万英镑拿下,All3Media则以5000万英镑的代价收购了一家小型制作公司。

从2009年开始,随着真人娱乐节目的海外版权销售一片大好,资本也开始更加密集地向其聚拢。在2009年完成的13笔并购交易中,有10笔的收购对象都是真人娱乐节目的制作公司。

近两年,资源的重新分配与优化仍然在行业内不断上演,这一次大型制作公司成为了主角。索尼、时代华纳、Endemol等跨国集团都再度出手,而2001年由默多克的女儿所创立的英国制作公司Shine TV一路并购快速发展,也最终于2011年初被新闻集团以逾4亿英镑的代价收入囊中。不过,引起市场巨大反响的却是一桩未能成交的买卖,2011年9月Permira宣布将继续持有英国独立制作的老大All3Media,此前它将后者以7.7亿英镑的价格挂牌出售,可惜在不明朗的经济形势下,迟迟未有买家现身接盘。

附文

1936年,BBC推出了全球首个电视频道BBC 1,此后长达近50年的时间,英国的电视产业一直呈现BBC和ITV双寡头垄断的局面。直到第四频道的推出,这一垄断才得以打破。如今,除了公共电视台以外,UKTV、探索、天空(BSkyB)等卫星、收费电视也拥有了自己的观众群。电视台加上独立制作公司每年出品约2.7万小时的各式节目,出口创汇近15亿英镑。

作为模式节目的主要出口商之一,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各大电视台同样受益匪浅。

2012年上半年,ITV集团整体营收上扬34%至3.55亿英镑,而模式节目的出口额则飙升66%,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经济不景气导致的广告收入下滑。

更为典型的例子依然是BBC。大型制作公司通常就是自己的分销商,而对中小型独立制作公司来说,则只能依靠外力。作为美国以外地区最大的内容分销商,BBC的全资子公司BBC环球,与超过200家独立制片公司合作,把他们的内容产品把出口到全球超过700家电视台以及数字平台。同时,身为BBC商业分支的BBC环球,还专司打造、销售BBC自制的模式节目,或与其他公司合作开发节目(附图)。

与此同时,海外销售对BBC环球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在旗下热门节目《星随舞动》以及试驾真人秀《TopGear》的带动下,2011财年,BBC环球的年收入比上年增长5.4%至10.85亿英镑,利润增长7.9%至1.44亿英镑,而海外销售收入则攀升了9个百分点,贡献度从上年的55.5%提高至64.3%,2003年,这一数字仅为38.7%。过去8年,BBC环球的 整体收入几乎翻番,利润更是增长四倍,累计向BBC回注13亿英镑(附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3840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