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口良驹”朔州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斯夫

  对现代人来说,晋商走西口的那段历史,早已云淡风轻和旅游差不多。但是,如果仔细聆听一下那首著名的《走西口》,我们应该能够体会到老晋商当时的无奈与凄苦。“上一个黄花梁呀,两眼泪汪汪,先想我老婆,后想我的娘”,实话说,我听这歌时,忍不住两眼模糊。
  歌里的黄花梁在如今山阴县的岐道地村附近,当初,来自晋中、忻州一带的谋生的人们走到这里时,眼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杀虎口,一条通往张家口。疲惫与饥饿的折磨,让无助的人们两眼一闭,扔一只鞋子出去,落到哪条路上就往哪里走。就在这种听天由命的茫然中,大多数人来到了杀虎口。幸运的是,经过朔州商人的多年经营,连接中原与沙漠草原的杀虎口,并不像名字那样凶险。
  在明朝建立之前,杀虎口在战事不断中难得有平静的时光。兵荒马乱的岁月,别说是走西口,就是八抬大轿去请,想必其他地方的山西商人也会唯恐躲避不及。只有无从选择的朔州商人,硬着头皮,在刀尖下迎来最初的商业曙光。
  用一句曾经流行的话来形容当时的贸易,那就是口外的人想进来,口里的人想出去。草原上的牧民需要中原的丝绸、茶叶、针头线脑与米面油,朔州商人需要牧民的牛羊、马匹与皮货。你情我愿,各取所需,朔州帮在战火中偷偷摸摸中成为蒙汉贸易历史中,一支最早也最顽强的力量。
  朔州帮的日子随着明朝建立变得滋润起来。干戈平息,朝廷响应民意开始在边关设立马市。马市就是当时的经济特区,除了不得销售金属制品,蒙汉商人在这里可以合理合法尽情交换。就在山西其他商人还没有完全醒过神来之际,苦熬多年的朔州帮由此迎来他们最鼎盛的时期。而杀虎口内的杀虎堡,也在生意兴隆中,成为当时众多马市中最风光的商贸之地。
  随后,闻风而来的内地商人渐渐抢去了朔州帮一马当先的风头。到了清朝时期,杀虎口内外已是店铺林立,商贾如云。就在此时,日后与胡雪岩并称当时商界传奇的“大盛魁”在杀虎口渐渐形成规模。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由三个晋中商人创办的商号,最初聘用的掌柜便是朔州商人秦钺。从杀虎口的初露锋芒,到日后独霸草原,“大盛魁”的功劳簿里,一定有朔州商人浓墨重彩的一笔。先天的地理优势与多年蒙汉交易的经验,使得朔州帮很快成为内地商帮打开草原市场的“向导”。尽管,在晋商纵横明清五百年的历史中,朔州帮未能涌现出商界大鳄的人物,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掉他们在晋商雄起当中的推波助澜。
  其实,与其说朔州帮在晋商群体中表现失色,不如说是晋中帮等其他晋商表现过于优秀。拿朔州帮中的平鲁商人来说,无论是早期的蒙汉贸易,还是转型之后涌现出的客栈、餐饮、马帮、钱庄等各方面,都有不俗表现,可惜的是,习惯了半农半商的朔州商人们,在眼花缭乱的商战中,有些力不从心。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朔州商人聂壹。通过与匈奴做生意,聂壹积累了万贯家财。但是,久经战火蹂躏的痛苦,最终让聂壹成为汉朝安插在匈奴当中的“余则成”。遗憾的是,受骗来攻城的匈奴发现了聂壹的破绽,原本以为天衣无缝的剿灭行动功亏一篑。似乎是受了聂壹的这份遗传,令人惋惜的是,朔州帮的晋商之旅也未能走的更远。
  正应了那句话,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对朔州帮来说,只要曾经精彩地活过,或许已经足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4420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