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分析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达飞 徐善超

  摘要:目的 对某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配置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了解护理人员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为医院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全院752名护理人员从床护比、年龄、学历、职称、用工性质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护理人员队伍整体结构以低年龄、 初级职称为主, 分别占61.97%和75.93%;护理人员学历以大专为主,占50.66%;用工性质以编外合同制护士为主,占57.71%。结论 医院护理队伍在人员的学历、职称以及用工性质等方面的配置有待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医院护理 人力资源 配置
  合理配置医疗单位的护理人力资源,对保证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以及增强医院的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进行分析,以便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管理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截止2012年底该院的752名护理人员为人选对象。
  2.研究方法:采用资料回顾分析的方法,对医院截至2012年底所有在编在岗的752名护理人员,从床护比、年龄、职称、学历、用工性质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二、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全院有752名护理人员,其中事业编制318名,编外合同制434名,女护士746名,男护士6名。临床科室护理人员714名(其中病房护理人员510名),非临床护理人员38名。全院护理人员年龄、学历、职称、性别情况分别见表1-4。
  1.病床与护理人员比例方面
  实际开放床位数与护理人员比例:实际开放床位数与护理人员比例为1:0.63,略高于卫生部1978年经过测算与讨论提出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所规定的床护比(该草案规定500张床位以上医院的床护比应为1:0.58~0.61),但低于2011年浙江省等级医院检查要求床护比1:0.65的标准,显示医院在重新核定床位后护理人员配置总量不足。按照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3号文件)要求:医院充实临床一线护士队伍,最大限度地保障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配置,医院临床一线护士占护士总数的比例不低于95%。但该院却有38名护理人员未从事护理工作,占全体护理人员的5.1% ,这提示该院在合理有效的使用护理人员上还存在局限。
  普通病房床位数与护理人员比例:实际开放床位中普通病房床位数为1173张,752名护理人员中有502名从事病房一线工作,按照此数目计算则床护比为1:0.43,达到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病房评分标准(病房实际开放床护比≥1:0.4),但低于2011年浙江省等级医院检查要求床护比1:0.45的标准,更低于世界多数国家的水平(世界许多国家基本保持在1:1以上 )。
  重要部门床位数与护理人员比例:实际开放床位中ICU床位数为27张,ICU护理人员有64名,则床护比为1:2.4,低于2011年浙江省等级医院检查要求床护比1:2.8的标准。手术室设有手术台有12张,配备护士41人,则床护比为1:3.4,达到2011年浙江省等级医院检查要求床护比1:3的标准。
  护理人力资源的数量是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的基本条件,这点与其他行业的“减员增效”等举措有所不同,因为护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都离不开人的劳动,即便是高科技智能机器人,也无法取代护患之间这种人与人的交流和心理满足的需求,这是护理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医院管理者要转变“多用护士多赔钱”的观念,重视护理工作。
  2.护理人员的年龄结构方面
  表1显示,该院全体护理人员中21-30岁有466名,占全体护理人员的61.97%,这类人员精力旺盛、进取心强、可塑性好,是未来护理事业的生力军,但大多数此年龄段的护士们正面临恋爱、结婚、生育、考试等诸多问题[1],多重角色、各种事件使其所经受的职业身心压力较大。从而使这个队伍存在着不稳定性因素,对临床护理质量有着潜在影响。31-40岁之间的护理人员占全体护理人员的18.75%。此阶段的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丰富、心理成熟、工作能力强且工作效率高[2],是她们在临床发挥作用的最佳年龄段,如何对她们进行合理正确的使用,充分发挥她们的作用是护理管理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此外,该院临床科室>40岁的人员,占全体护理人员的15.82%。她们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发现问题和处理各种急危重症以及突发事件的能力很强,对临床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随着年龄增长及精力减退,沉重的工作负担必将会影响她们优势的发挥。因此,她们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同时,更应偏重于指导性、监督性以及科研方面的工作。总体上,该院护理人员的年龄分布以中青年为主(40岁以下人员占全体护理人员的84.18%)。由于护理专业人员在临床发挥作用最佳的年龄段为中青年,平均年龄以25~40岁为最佳(经验、能力、体力、效率兼顾)[3]。因此,这种呈“橄榄形”的年龄结构属较合理的,值得继续保持。
  3.学历结构方面
  表2显示,该院护理人员学历层次以大专为主,占50.66%,中专及以下学历占14.9%,大学本科学历占34.44%,研究生高学历护理人才短缺,学历层次呈现纺锤形。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卫医政发〔2011〕96号)的规划目标:到2015年,三级医院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该院大专及以上学历护理人员达到85.10%,已经超过规划纲要标准。这与近几年对新招聘护理人员的学历要求至少达到大专学历有关,同时也说明医院在学历继续教育方面也取得较大的成效。但需招用高学历护理人员,尤其是研究生的数量,从而提高医院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4.职称结构方面
  表3显示,该院护理人员中正高(主任护师)、副高(副主任护师)、中级(主管护师)、初级(护师、护士、见习)的比例为0.4:6.3 8:17.29:75.93,呈“金字塔形”。初级职称人员占较大的比重,这与自2006年起每年招聘大量的编外合同制护理人员有关,且大部分为大专学历,职称基本晋升至初级。按照卫生部等级医院标准要求三级医院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的比例为1:3:5:7,较临床医生的标准相比,可见该院护理人员的高级职称比例相对比较低,尤其是主任护师更为缺少,这些人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渊博的专科护理知识,对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她们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显然护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发展相对滞后,护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不足,从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这一点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5.性别结构方面
  表4显示,护理人员中女性比例占绝对优势,达99.2%,男性比例极低。男护士在体力、精力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如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岗位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工作,安排男护士就比较合适。此外,男护士可缓解某些病人的心理压力,消除护患间的因性别差异造成的紧张与不适情绪。招用一定比例的男护士,对于改变单一女护士的护理格局,实施人性化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用工性质方面
  该院事业编制与编外合同制护理人员比例接近3:4,编外合同制护理人员的数量已超过事业编制。通过招聘大量的编外合同制护理人员以解决护理缺编的问题是国内医院的普遍做法。这种办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临床护理人员严重缺编,但在编外合同制人员的使用过程中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如离职率高、专业思想不稳定、管理难度增加等。而与事业编制护理人员相比,其社会保障和工资待遇都相对较低,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必然降低工作敬业度,由此可能对临床护理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表1 护理人员年龄结构表
  表2 护理人员学历结构表
  表3 护理人员职称结构表
  表4 护理人员性别结构表
  三、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对策和建议
  1.制定护理人力资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医院的发展需要有明晰的思路和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中,人力资源的规划将是决定整个规划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参照《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规划目标: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8:1,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的标准,根据医院护理人力资源实际制定中、长期规划,结合每年的离职率和退休人员数和医院床位每年增加的数量,规划与之相匹配的护理人员的数量。规划当中要有年度的计划加以体现,每年要确定招聘护理人员的数量,及时申报卫生行政部门。考虑到人力资源成本,医院也要制定编外合同工护士的招聘计划,但要适当控制编外合同工护士的比例。为了优化护理人员配置结构,医院在具体制订招聘计划时需考虑 :(1)增加本科及研究生护士的聘用,提升护理队伍知识层次,为护理科研队伍奠定基础;(2) 聘用并培养男护士,以调整护理人员男女比例,改善女性思维的主导影响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4]。
  2.动态管理 合理调配护理人员
  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人才,建立稳定有效的内部人才市场,解决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与不足的问题,实现人与职位的动态有效配置,避免人才浪费,并可以形成良好的人才储备梯队,充分发挥护理人力资源的作用,保持高质量的护理水平。解放军总医院提出了较合理、灵活的护理人员调配方案,收到良好的效果,值得借鉴。其护理人员调配方案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去普通病区、学历层次较高的在专科普通病区、临床独立工作1年以上的入急诊科、临床独立工作 2年以上的进ICU、有较长临床工作经验的到独立岗位、已生育子女的可以到介入科工作; 建立“急诊护士入病房制度”,以促进急诊护士基础护理水平的提高;“护师轮转监护室制度” ,即护师在晋升主管护师、护士长在上任前必须经4~6个月的监护室轮转学习,使其能够操作监护仪器,掌握重症监护技能,并且在以后的科室护理工作中能更敏锐地发现护理问题及病人病情变化,更敏捷地配合危重症抢救[5]。
  3.实行弹性排班制和优化工作流程
  实行弹性排班: 病区护士长每天对所在病区护士进行工作量的评估,根据病人总数、重危病人的数量、手术数等情况分别在中班、夜班的某些时段增加人力,白班人力也随机调整,做到合理用人、按需用人,以保证工作量较大时有足够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在工作量较少时,将多余的人力安排做其他工作或安排休息。
  优化工作流程:实行病区护理分工扁平化,责任分组动态化,力求每位责任护士只分管不超过8个病人,责任包干制使护士有精力完成本职工作,且分工清楚、责任明确。同时,各护理单元根据专科动态特点调整工作流程和班次分配。
  4.减少非护理性工作,加强后勤保障系统的支持作用
  物品、药品等实行下收下送,后勤队负责病人的外出检查、转科等后勤工作,切实减少非护理性工作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对病人的直接护理上,减少护理人力资源配置。
  5.配置助理护士,缓解护理人力资源的不足
  针对护理人员相对不足的现状, 随着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不断深入开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部分科室可聘用具有护理中专学历的助理护士,比招聘没有护理知识的护工具有较大的优势。上岗前,进行了岗前培训,并严格规定助理护士只能在护士指导下对病人进行非技术性的生活护理,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理人力资源成本。
  6.严格执行岗位设置,减少非一线临床护理人员比例
  严格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等规定严格设置护理岗位,清理非护理岗位的在编护理人员。同时严格限制临床护士向非护理岗位流动,确因工作需要的,一律按岗位的要求转换身份,不再享受护理津贴等相关工资待遇。
  7.加强专科护理人员和护理学科带头人培养 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
  对护理人员进行专科培训,要转变护士培训观念,将医院的发展和护士个人发展相结合起来,追求双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确定最佳培训时机。根据护士工作业绩考核分析结果,制订定期培训计划,在护士最需要培训的时间进行培训,确保其高昂的工作热情。在最恰当的时间、在最需要的方面对护士进行培训,使护士不进入维持和僵化阶段,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是非常关键的[6]。侧重护理科研队伍建设,发掘和培养护理学科带头人,从而促进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与学科发展。
  8.加强编外合同制护士管理,防止护理人力资源流失
  领导关心重视,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稳定编外护理队伍: 护士长、科主任乃至护理部在各方面关心她们,及时了解思想波动,经常谈心,对工作中成绩突出,任劳任怨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在生活上danwei尽量帮她们解决困难,逐年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使她们从中感受到自身的职业价值,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和水平。
  建立平等意识。 使编外合同制护士与在编护士享有同等权利,同工同酬,工作满一定年限,考核优秀的编外合同制护士可以转为事业编制。
  参考文献:
  [1]潘银莺.采用人性化管理充分挖掘高年资护士的潜能.中国校医,2005.19(4):432 - 433 .
  [2]杨翔宇,成翼娟.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现状及分析.护理管理杂志,2004,4(10):16-18.
  [3]代艳梅.该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浅析.四川省卫生管理班干部学院学报,2003,22(2):153.
  [4]李迅.培养男护士的必要性分析.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90-91
  [5]李萍,王芳,候铭,宋长爱.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3):2336-2338.
  [6]曾新芝,高海莲,程利萍,李慧铭.浅谈护理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对护理管理工作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50-51.
  (作者单位:嘉兴市第二医院组织人事科,浙江 嘉兴 314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4954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