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资本论” 的中国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玉梅

  也许连作者本人都没有想到,一本《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在全球产生的反响如此大,甚至是在文人相轻的学术界,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是自二战以来,经济学界不曾有过的现象,因为经济学研究已经日益被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晦涩的理论所占领,尽管该书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但通篇没有一个复杂的数学公式,是一本通俗易读的畅销书。许多著名经济学家毫不吝啬对此书的夸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它是“本年度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甚至可能将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一本书”,更有人将它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相媲美,称之为“新资本论”。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是来自法国的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迪,他虽然接受的是主流经济学的博士训练,也会写艰深的模型,但在骨子里并不认同越来越脱离现实的主流经济学研究,于是放弃了在美国的教职,回到法国潜心著作。在这本书里,他研究的是一个长期困扰全球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即经济增长和财富收入分配的问题,揭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资本的回报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收入不平等持续扩大的根源。他的研究基于长期的观察和大量的历史数据,不乏严密的逻辑推理,这也是为什么就连不完全赞同他书中观点的哈佛教授曼昆也不得不承认此书的学术价值。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的研究结论对于西方经济的意义不言而喻,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的资本拥有者,劳动者仅靠勤奋劳动累积财富,是无法与资本累积财富的速度相比的,因此必须通过对最富有的人群征税来缩小贫富差距。尽管皮克迪关注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但他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在中国也同样适用。在过去20年里,金融行业的收入持续上升,员工平均工资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0倍以上,金融机构的利润不断攀升,即使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年份也丝毫不受影响。金融行业过度盈利的现象,恰恰说明资本拥有者获得的财产性回报是普通劳动回报难以企及的。
  资本的拥有者(富人)一方面可以自行或通过金融机构帮助其进行资产(包括金融和房地产)投资、套利,获取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财产性回报,一方面可以通过实业投资获取生产性资本回报。事实表明,在中国,生产性资本的回报率远远低于财产性资产的回报率,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长期存在所谓的“金融抑制”现象,资本的财产性套利空间更大。
  皮克迪认为,市场经济有一种天然的不平等倾向,如果政府放任其自由发展,不加强有力的管制和平衡,社会财富差距就会不可遏制地日益扩大,反过来会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以基尼系数来衡量,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早已越过了0.4的警戒线,并呈现一直扩大的趋势。为缩小收入差距,地方政府大力倡导提高百姓的财产性收入,可问题是,普通百姓手中所拥有的资本基本都是从劳动收入中累积而来,与富人相比,能够用于财产性投资的钱少得可怜,加上我国的税制不完善(没有遗产税和合理的累进税),收入差距的问题日益严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66018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