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外贸逆差新信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焦建

  “出口创汇”政策调整为进出口双向平衡流动的贸易政策初见成效
  
  《财经》记者 焦建
  
  2010年3月,中国在连续70个月贸易顺差之后,首次出现72.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这是昙花一现,还是贸易形势根本逆转?一些专家判断,这个信号不仅预示着中国从倚重外需转为内需的“拐点”到来,也预示着世界贸易结构调整的新走向。
  
  《财经》记者获悉,逆差信号已成为决策层制定未来贸易政策的参考指标之一。商务部近日完成的《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长达200万字,给出了 “中国未来贸易新的路线图”。
  
  该报告由商务部、财政部、中国社科院等“国家智囊机构”和多所科研院校参与,整份报告囊括了28个子课题,其给出了中国未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格局的规划。
  
  参与起草该报告的专家透露,“条件成熟后,报告的相关建议将酝酿成为国家系列贸易政策择机发布。”
  
  非衰退性逆差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3月中国进出口商品总值为2314.6亿美元,其中出口1121.1亿美元,进口1193.5亿美元,中止了中国自2004年5月开始连续70个月贸易顺差的局面。
  
  按照以往经验,春节过后一个月左右,出口一般处于低潮。3月,服装、鞋类、箱包等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额均下滑,服装同比跌幅接近20%,箱包同比下降了16.6%。
  
  不过,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外贸专家认为,逆差出现的背后是“出口创汇”政策调整为进出口双向平衡流动的贸易政策初见成效。
  
  商务部发言人姚坚4月1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愿意看到今年的贸易顺差在合理的范围内缩减。
  
  实际上,中国近三年更加重视进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2009年至今,商务部组织了13批贸易投资促进团,奔赴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采购”,并对来自部分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进口实行零关税待遇。2010年,商务部还将完善进口促进体系,重点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的进口。
  
  今年春季广交会设立的进口展吸引了27个国家和地区的399家境外企业参展。自101届广交会首设进口展,至今已经七届,进口展馆面积从1万平方米拓展为本届的1.5万平方米。
  
  广交会的名称也自101届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凸显了有关部门希望更加强调进口功能,让更多与中国保持逆差的欧美国家的企业前来参展的意图。此次前来参展的土耳其团负责人告诉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已是第五次参加中国广交会的进口展。
  
  “资源性产品进口增加,技术性设备进口增长,说明企业不光是在规模上扩大,还在产业结构上提升,这是好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研究员张小济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3月出现的逆差。张小济强调指出,不一定顺差才对经济有贡献,逆差同样也能够做出贡献,这才是对贸易的正确理解。
  
  如果细分3月进口品类,不难发现一种趋势:消费类进口回升提速。其中,汽车等大宗消费品进口快速增长,3月进口32.2亿美元,增长240.8%,这表明国内消费能力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2009年全球奢侈品市场疲软,然而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消费的热情却不减反增。
  
  来自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达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27.5%,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而2004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仅为20亿美元。从本届广交会获得的信息来看,2010年中国市场对高档消费品需求量将继续攀升。
  
  经营优衣库(UNIQLO)品牌的日本迅销公司 (FastRetailing)、马来西亚的迈进斗湖可可厂等,都将中国作为出口的主战场。“以前主要是出口欧美,现在越来越注重中国13亿人的大市场。”马来西亚的迈进斗湖可可企业的负责人方金花告诉《财经》记者。
  
  海关总署在分析逆差出现的原因时认为,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是导致汽车类产品进口猛增的因素之一。海关总署统计司统计分析处处长黄国华说:“3月的贸易逆差是在出口也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出现的,并不是出口的衰退性。”
  
  海关总署分析3月的逆差构成时指出了三个特点:一是对欧美的贸易顺差有所减少,3月当月中国逆差主要来自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规模分别为79亿、65.3亿和61.3亿美元;二是一般贸易项下由顺差逆转为巨大逆差,加工贸易项下顺差小幅增加;三是国有企业贸易逆差急剧上升,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贸易顺差大幅缩水。
  
  针对这些特点,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对《财经》记者表示,按照东亚的产业分工,中国主要从这些地区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加工后出口欧美。现阶段欧美需求还没有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中国的国内需求大,“内需好,对于周边地区的进口拉动就会大。”
  
  值得关注的是,逆差也给出了警惕输入型通胀的信号。中国经济回暖趋势基本确立,内需旺于外需,原材料进口出现数量和价格双双强劲上升,特别是原油、铁矿砂、铜和成品油进口量增价升。
  
  这四类商品拉动3月进口增长15.3%,其中数量拉动3.1个百分点,价格拉动12.2个百分点。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水平已连续四个月呈现两位数上涨,且涨幅逐月升高。
  
  不少专家强调指出,应关注因原材料价格推高引发的输入型通胀的传导效应。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分析3月出现逆差的原因时表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进口产品价格上涨很快。
  
  贸易均衡可期
  
  顺差逐步缩小的趋势引起一些外贸人士的关注。今年一季度中国外贸顺差同比减少76.7%,去年全年贸易顺差比前年减少了34.2%。
  
  从2009年10月以来,中国贸易顺差呈现出逐月减少的态势:2009年10月顺差为240亿美元,11月191亿美元,12月184亿美元,2010年1月和2月更是分别降至142亿美元和76亿美元,3月贸易逆差的出现是这一趋势的延伸。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4月15日在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说,如果全年的顺差总量能够减少50%,今年的顺差总值将在2009年的基础之上再次减少1000亿美元。
  
  官学两界人士均普遍认为,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不稳,贸易摩擦不断,这些因素都将使中国外贸出口不会再出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而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工人工资标准的提升,都将导致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削弱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能力。
  
  不过,接受《财经》采访的外贸专家认为,不管接下来几个月逆差形势是否会持续,全年出现整体逆差的可能性并不大。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经贸中心研究员李健对《财经》记者表示,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危险越来越小,今年外贸的形势可能会比年初预计的要好。“未来几个月可能有的月是逆差,有的月是顺差,整体应该是大体平衡。”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4月13日发布报告称,2010年中国GDP预计增长9.6%。其中,大约60%的增长动力来自投资、40%的动力来自国内消费,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足一个百分点。该行认为,今年的贸易不会像去年那样,“拖经济增长的后腿”。
  
  随着下半年圣诞节、感恩节等的订单增加,全年保持顺差的可能性非常大。并且,去年一年国外采购商们主要都在消耗库存,今年补库存也将拉动出口增长。
  
  事实上,中国劳动密集型和价廉物美的出口产品优势并没有改变,这个优势仍将支撑贸易出口的强势。“自1993年以来,加工贸易一直占据着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而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是加工贸易创造的,”张燕生表示。
  
  钟山近日在广交会上表示,尽管金融危机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和金融体系,但全球贸易的总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全球资本流动的方向也不会改变,国家分工的格局不会出现大的逆转,中国仍将在这种趋势下寻找到机会。
  
  国泰君安宏观经济分析师姜超认为,估计今年全年出口的同比增速有望达30%。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则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去年进出口对GDP的整体拉动为负数的前提下,当下应该采取措施稳定贸易增长,而内需的增长是个长期过程。
  
  “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仍然是商务部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告诉《财经》记者,维持现有出口政策的稳定性,继续加强短期信用出口保险的规模,提高企业出口的便利程度,是近期商务部针对进出口形势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实际上,商务部已经将工作重点更多放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上。钟山说:“从表面上看,金融危机是对中国外贸的冲击,实际上是对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张燕生看来,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竞争力,目前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依然存在三个问题:规模以上企业的自主研发实力很弱;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为企业进行创新所提供的支撑力很弱;通过招商引资所获得的直接技术外溢效果很弱。
  
  因此,商务部等部委去年7月以来,分赴沿海省市调研,寻求加快外贸结构调整,加工贸易升级的良方,将制定产业结构转型的具体措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12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