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银行倒闭潮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廖 岷 张晓朴

  中国银行业监管者应吸取今明两年美国商业银行倒闭潮的教训,坚持“管法人,管内控”的监管理念,保持审慎态度,推动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
  
  2005年和2006年,美国接受联邦存款保险的银行零倒闭,这是自1934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但是,随着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的淡去,次贷危机的爆发,银行与储蓄机构的好日子也走到了尽头。
  截至2008年10月24日,美国已经有16家银行倒闭。今明两年美国倒闭的商业银行数量将进一步增加,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银行倒闭潮才刚刚开始。
  这一现象,足以引起中国银行业监管者的警惕。
  
  美银行倒闭潮
  
  
  银行倒闭在美国历史上持续不断,从1934年FDIC成立到现在的75年中,共有3571家银行倒闭,平均每年就要倒闭近50家(见图1)。但是,美国历史上银行的倒闭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即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和80年代-90年代的储贷协会危机(S&L Crisis)时期。虽然储贷协会危机时期有超过3000家银行与储蓄机构倒闭,但当时美国经济在政府一揽子刺激经济措施的激励下,整体上依然保持了良好运行。
  进入21世纪,美国银行业一度搭乘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不仅赚得盆满钵溢,而且恢复了上世纪90年代被日本银行取代的世界银行业领先地位,银行倒闭更是鲜有发生。2005年接受FDIC保险的银行与储蓄机构,历史上首次创记录地没有一家倒闭,2006年延续了这一现象(见图2)。
  上图显示,本世纪美国银行倒闭数量较多的一年是2002年,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滞后影响。但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的商业银行非审慎地提供贷款给那些不能满足银行严格审贷标准的购房者,之后贷款抵押公司(主要是房地美和房利美)将这些贷款的所有权收购过来,然后将这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后出售给相关金融机构(主要是投资银行和大的金融集团)。这些MBS债券,又被进一步分解为各类债务抵押债券(CDO)并贴上3A等评级标签,卖给各国追求高额投资回报的养老基金和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
  所以,这场危机初露端倪之时,最先冲击的是产品链的最终持有者――不受管制的对冲基金和各种养老基金。然而,危机的始作俑者――监管最严格的商业银行也不能逃脱其违背风险管理基本要求的惩罚,开始承受破产之重。
  截至2008年10月24日,美国倒闭的银行有16家(详见下表1)。尽管未来倒闭的银行数量,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前景、监管机构的拯救效果以及市场信心的恢复程度,但FDIC2008年二季度报告统计的8451家银行中,“问题银行”已经由前一季度的90家上升到117家,这是自2006年三季度以来的连续第七个增长。
  
  美银行倒闭探因
  
  美国本轮银行的倒闭因次贷危机而起。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金融机构缺乏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理解和控制,诱发了这一危机;而金融机构过去几年的高杠杆运作,放大了危机的影响。
  在美国历史上,2001年-2004年是联邦储备基金利率最低的时间段之一(见图3)。这段时间,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目的是促使美国经济尽快从互联网泡沫的阴影中走出。但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并且拉动了房贷的需求,房价的上涨与房贷的增长形成了相互推动的循环。美国大多数人都是借债消费,平均储蓄率只有0.8%,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推波助澜,放松对房屋抵押贷款的风险控制,向信用等级较低的购房人发放贷款的数量不断增加。此外,全球范围的流动性过剩,挤压了美联储货币政策选择空间并抬高了房价。
  当美联储持续地加息也无法抑制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时,次贷所孕育的风险也就浮出水面。2006年美国新房销售量出现回落,房地产投资者竞相杀价,美国房屋价格开始一泻千里,迅速从之前长达15年的增长趋势中逆转(见图4)。由于房屋拥有者资产价值严重缩水,其债务拖欠率迅速上升。个人借款者的违约,引发了抵押贷款经营机构的资金周转困难,并最终引发银行危机。
  此番美国本土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是房地产市场萧条引致信用风险高企,高额坏账导致银行资本金不足而被迫关闭。冒险和违规经营大量蒸发了银行的资产和盈余,已经沉淀下来的成本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将消耗所有的资本金,在没有联邦资金援助的情况下,许多银行已经不可能满足资本监管标准下限。
  为恢复市场信心,防止金融危机进一步向实体经济扩散,美国政府推出一系列拯救措施,包括用2500亿美元收购商业银行股权,以改善它们的资产实力,清除不良资产,确保银行获得经营资金。从根本上说,这些措施是为让金融系统中的资金流动起来,银行也因此重新开始向企业、消费者和同行发放贷款。但这些措施是否有效,银行倒闭潮能否退去,最终要看房价能否稳定,市场信心能否恢复。
  
  
  银行监管前车之鉴
  
  美国银行倒闭潮,正是中国银行监管的前车之鉴。
  一、倒闭事件,从根本上暴露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严重失误。
  由于商业银行天生的高杠杆率、高风险性和高关联性,即使是在有外部严格监管和内部风险管理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也会出现一定比例的失败率,特别是当经济周期的变化不利于商业银行管理和控制风险的时候。然而,美国近期出现的这种银行业风险和破产事件,表面上是经济周期波动(利率变动周期)的结果,实则反映了商业银行违背审慎经营理念,过度放贷给资质不合格的客户所埋下的根本失误。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管法人、管内控”的监管理念,切实提高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这是我们避免出现商业银行单个失败事件和系统性问题的根本保证。任何时候,监管者都必须要求商业银行坚持基本的风险管理不二法则,“存款立行、风控护行和服务兴行”的审慎理念必须始终坚持。
  二、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风险须特别予以关注。
  美国此番的银行倒闭潮,因房地产市场波动引发的次贷危机而起。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在房价和其他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时充分认识其掩盖的巨大风险,特别是对于银行资产迅速扩张中的风险,要特别重视和关注房地产和其他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政策性风险以及由突发性事件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恰恰是一个经济体当中反映经济周期波动最敏感的领域。要在风险的管理和监控过程中,采用动态的反周期措施和反系统性风险的措施。应当看到,在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经营和盈利模式极其相似的情况下,防范系统性和周期性风险的难度更大,这在这次美国的银行倒闭过程中暴露无遗:这些倒闭的银行的经营模式呈现出了大多相似的特点,所以才会出现类似的商业模式失败所导致的同类风险的集中爆发。
  因此,防范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风险,也给各国和地区的货币当局和监管当局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如何更多地鼓励商业银行形成各自不同的比较竞争优势,以增强单体的反周期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如何加强系统性的压力测试和风险预警,构建宏观审慎的框架,提高金融系统稳定性等,都成为首要议题。
  三、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毋庸置疑,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动力之源,而此次引发美国银行倒闭的次贷危机表明,金融创新也是危机发生并在全球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监管者,必须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出现在一个金融体系里的一些导致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发生根本变化的金融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监管当局都必须高度关注,如果没有必要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手段,它们都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之源。
  被美国银行业广泛追捧的“发起-分销”模式(originate-to-distribute),就是导致美国这次出现银行倒闭潮的始作俑者之一:它不仅改变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需求,也改变了一个银行体系信贷产生,以及系统稳定的基本条件。在中国,带有这种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模式色彩的金融创新也时有萌芽和冲动,这些领域恰恰是我们必须关注、研究并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风险点。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业务,在商业银行纷纷涌入降低利息收入的大潮驱使下迅猛发展,各种跨市场的理财产品、信用卡和信贷新产品层出不穷,经营日益体现出产品多样性、模式灵活性和风险跨行业等特点。面对这样的变化,商业银行和监管者都应该本着审慎的态度,致力推动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根据中国金融体系发展水平、规模、人员技术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来确定金融创新适度的广度和深度。
  四、存款保险的作用需要认真思考。
  金融作为虚拟经济的一部分,其繁荣与危机都与市场信心密切相关,繁荣建立在坚定的信心之上,危机也会因市场信心的丧失而进一步恶化。此番银行的倒闭,并没有引发美国储户大面积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金融监管体系中包括存款保险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信心。然而,存款保险制度也存在道德风险,有时会弱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诱使其在经营活动中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同时,这次全球许多国家最终只能通过不断提高对存款的保障额度,甚至全额担保存款等措施才能稳定市场的信心的现实,也使得我们有必要反思。
  在存款保险制度这个问题上,全世界确实没有一个完美的选择,而中国由于国情使然,不可能完全摆脱国家或各级政府对于金融机构或金融体系的隐形保证,存款保险制度在稳定市场信心方面的作用,更是值得认真思考。
  
  作者为中国银监会官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14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