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收购新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华峰

  早在9月引入百仕通成为战略投资者之时,中国化工集团即表示,将借助百仕通的资源从事海外收购。现在,行动开始了
  
  既不是澳大利亚的天然气,也不是铁矿石,这一次中国人要买的是杀虫剂。
  11月5日,澳大利亚最大的农药生产商新农有限公司(NuFarm Limited,澳大利亚证券交易代码:NUF,下称新农)宣布,已经收到中国化工集团、百仕通(纽约交易所代码:BX)和一家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Fox Paine(下称收购财团)的收购要约,出价30亿澳元(约合200亿元人民币)收购其全部股份。
  新农董事长克里霍卡德(Kerry Hoggard)称:“我们认为,收购要约会产生一桩为新农股东实现公允价值的交易。”根据新农与收购财团达成的排他性协议,11月5日-12月10日,收购财团将对新农展开尽职调查,双方有意在12月10日前完成收购交易。
  参与收购财团的中国化工集团与百仕通,双方真正走到一起不过只有两个月。9月10日,百仕通出资6亿美元收购中国化工集团旗下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下称蓝星)20%股份,成为百仕通在中国的首笔投资。当时中国化工集团方面即表示,将借助百仕通的资源从事海外收购。
  就在百仕通收购蓝星的交易还在等待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之时,百仕通和中国化工集团已经开始行动。中国化工集团拥有中国最大农业企业中国化工农化总公司,如果收购新农成功,将获得新农在14个国家的生产基地和在100个国家的销售网络,从而在全球360亿美元的除草剂和杀虫剂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截至目前,澳大利亚媒体对于这桩交易反应平淡,并没有对于中国化工集团来自中国加以评论。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道称,今年8月,新农开始与中国化工集团谈判。《澳大利亚人》的报道则说,这桩交易主要在新农与中国化工集团之间达成,Fox Paine和百仕通先后跟进。中国化工集团最早的报价只有每股17.10澳元,被拒绝,随后中国化工集团提高了报价。
  报道还透露说,收购完成后,中国化工集团将获得新农60%股份,百仕通和Fox Paine各持20%。
  不过,对新农的收购尚在初步阶段,能否成功依然充满变数。竞争对手们仍虎视眈眈。以色列的Makhteshim-Agan数月前就与新农有过谈判。
  
  “不走出去,等于坐以待毙”
  
  中国化工农化总公司(下称农化总公司)是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旗下八家子公司之一,主营业务是农药和化肥,农药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8%,其中杀虫剂占国内市场约三分之一份额。
  农化总公司控股三家上市公司,分别是沙隆达(深圳交易所代码:000553,B股代码:200553)、沧州大化(上海交易所代码:600230)和河池化工(深圳交易所代码:000953)。
  不过,农药市场竞争程度已经十分激烈。外资厂商在中国农药市场所占份额已经达到约四分之一,仅两家跨国公司先正达(Syngenta)和拜耳(Bayer)所占的市场份额,就超过国内最大的三家农药生产企业江山、沙隆达和新安。
  中国化工集团一位高层表示,化工行业的趋势是竞争全球化,中国已成为化工全球巨头必争之地。“如果只在中国,不走出去,等于坐以待毙,空间会越来越小。一定要利用全球资源参与竞争,通过合资或者收购去获取资源与技术。”
  中国化工集团由蓝星集团与昊华集团于2004年合并而来,属国务院国资委直属央企。总经理任建新于上世纪80年代创办蓝星,至今蓝星与昊华目前仍保持独立子公司地位。在掌门人任建新治下,蓝星集团早在海外展开了收购战略。2006年1月,蓝星收购法国安迪苏(Adisseo)公司,成为世界第二大的蛋氨酸生产企业;同年10月,蓝星又收购法国罗地亚公司有机硅业务,使其有机硅生产能力跻身于世界第三。
  百仕通收购蓝星集团20%股份之后,凭借其化工领域的经验,无疑令中国化工集团的海外收购如虎添翼。此次竞购新农,即是中国化工集团对既定策略又一次复制,也是与百仕通结盟后的第一次试演。
  新农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农药企业,其主要产品为杀菌剂和除草剂,占有澳大利亚农业市场份额45%,也是全球第二大非专利农药企业。目前新农已经建立了全球性的生产网络和销售体系,澳大利亚是最大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地,占39%,美洲占36%,欧洲占25%。今年6月,新农还全资收购了巴西的Agripec公司。不过,在新农的家门口澳大利亚,连续四年干旱影响了新农的收入。2007年,新农在澳大利亚的销售下跌了9%,利润降低15%。从此,关于新农的并购传闻不绝。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农药行业竞争加剧,利润下降,曾掀起过一次农药公司兼并重组浪潮。之后农药行业实现高度集中,六家最大农药公司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随着人口增加和生物燃料市场扩大,2003年开始,持续萎缩的全球农药市场重新复苏,行业内又展开一轮新的并购潮流。对于新农,与其他农药企业合作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缓冲周期性坏天气的不利影响。中国化工集团若收购成功,也可以搭上新一轮市场景气的快车。
  虽然新农在澳大利亚利润下降,但是其财务状况良好。到2007年7月31日为止的财年,新农销售总额17.6亿澳元,比上一年度16.8亿澳元提高5%;净利润为1.488亿澳元,每股利润0.592澳元。新农预计,2008财年业务向好,利润将增长近30%。此外,新农的债务率很低,债务与资本的比例为30%。
  新农宣布谈判之后的11月1日,新农停牌。11月5日恢复交易后,股价从15.60澳元一路上涨,8日新农收盘价冲到17.3澳元/股。
  
  关键人拉斯邦
  
  2007年10月,中国化工集团与百仕通等组成的收购财团开始尝试收购新农,报价每股17.25澳元。不过,这一价格遭到新农的拒绝。在此基础上,收购财团提出向新农股东发放每股0.30澳元的红利,即合计每股17.55澳元、总价30亿澳元的报价。
  新农董事会亦同意了收购财团这一报价,并建议股东支持这个提议。澳大利亚投资银行麦格理的分析师亦认为,每股17.55澳元这个出价是2008财年预期利润的22倍,“是一个合理的价格,可以接受”。
  22倍市盈率,与最近另一起生物农药收购案的估价接近。今年10月,欧洲最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rmira Advisers击败百仕通,出资22亿美元收购日本的Arysta Lifescience,市盈率也是22倍。Arysta Lifescience是一家生物农药企业,也是全球第十大农药企业。
  根据收购协议,收购财团还承诺,保留新农的高级管理层和业务文化,新农的管理团队继续管理新农与中国化工集团的联合业务,未来公司总部仍然留在澳大利亚墨尔本。
  排他性协议赋予了收购财团锁定交易的可能。根据协议,从11月5日到12月10日,收购财团进行尽职调查,新农不能与其他公司谈判。倘若新农董事会接收其他报价,需向收购财团支付100万澳元的违约金。
  不过,瑞信的分析师认为,排他期只有一个月,时间太短,而且100万澳元的约束性太小,“所以,这还不如说是一个竞拍过程刚刚开始。”
  有可能参与竞拍的企业包括以色列的Makhteshim-Agan,它是全球最大的农药企业,也是最有可能的潜在竞购者;美国的孟山都(Monsanto)也是一个可能的收购者,它是全球最大的种子生产商,新农是孟山都在澳大利亚的销售商,双方有长期合作关系。欧洲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rmira Advisers LLP也有可能。印度最大的杀虫剂制造商United phosphorous也可能竞购。
  瑞信的分析师认为,收购新农在法律和政策方面应该不会有障碍,不会涉及反垄断和自然资源方面的麻烦,“收购要取得成功,关键是得到新农CEO道格拉斯邦(Doug Rathbone)的同意,因为拉斯邦持有17%股权,是新农最大股东。”据说,此次双方谈判即主要在拉斯邦与任建新之间一手达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16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