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简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淑芳

  摘要:文章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探讨,指出学校必须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使教师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才能做好戏曲艺术的传承工作,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关键词:戏曲艺术 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24-01
  
  继承戏曲艺术的优秀成果,同时还要大胆地创新,戏曲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教育质量决定着未来戏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在当今信息时代,电视、网络、影视、多媒体的冲击下,随着人们群众物质生活的大幅度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审美追求越来越高,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打破封闭式的教育体系,敞开戏曲大门,注入现代意识,走上新生。面对21世纪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变化,戏曲怎样与人民共脉搏?面对观众老化,看戏的人越来越来少,戏曲舞台上反复重复那些老剧目、老腔调、老演法的严峻现实,我们应该干什么?怎么干?
  首先,我们来分析几种舞台现象:戏曲剧目: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类剧目大多数给人试听之娱,在感情上却与观众无关痛痒。因而与观众缺乏情感共鸣。剧场掌声:多在一个名角上场、一句华丽的流派行腔、一个漂亮的身段、一串串轻飘的跟头上拍响。观众的审美情趣和交流侧重点在于动听、好看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流派传承:流派的兴衰,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但任何流派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流派要发展、流传,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观众情趣发展的变化。但近几年,继承流派艺术偏重在“重视”二字上,重在一招一式,一声一腔的刻意模仿。对有的流派代表剧目明知文法不通、结构松散,为避欺师灭祖之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着重学习流派独创精神,不研究其创作方法,不问时代节奏的变化,漠视当今观众的爱好、兴趣,继承者稍有一些变化,则横遭指责,使得一批有才华的中青年演员无所措手足。还有些继承者,明知道他的老师声腔韵辙不对,还要按老师的方法去唱。比如,唱时一咏三叹、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做时摇头晃脑、装腔作势,念时伊伊呀呀,拿捏造作,打时对照程式,像这种死般硬套的继承者永远是别人而不是自己。笔者举这许多现象,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戏曲艺术已远远地离开了现实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已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隔断了与人民情感的息息相通。不能与人民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
  其次,要抓住“情”字做文章。舞台上表现的“情”千姿百态。在生活中,“情”是最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渠道,而大起大洛的情态更能强烈地撞击观众的心灵。而那种“单看一条腿”、“单听一嗓子”的审美情趣已逐渐成为历史。与观众的情感隔离较为严重。所以,要注意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强调有生活又有情趣的表演。 ,再次,我们要重继承,更重创新。原样继承,保持历史的本来面目是少数人的事。大多数人的继承是为了超越。继承的目的不是为了进博物馆,而是为新内容服务。在继承流派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刻苦地学习和掌握前辈的艺术成果,要尊重传统,注意继承,但也要防止刻板模仿。应记取艺术大师的格言:“流派、流派,不进则衰。”“学我者生,拟我者死”。梅兰芳先生曾说:“大凡一个成名的艺人,必要的条件是要能向多方面吸取精华。”老前辈还有句艺诀:“学、见、闻、悟、得”,说的也是多方面吸取艺术营养,宽阔眼界,采纳各家之长这个道理。近年来,戏曲界就戏曲的革新创造问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的结合。纵向继承是指要保持戏曲基本特征的稳定性、延续性,其中包括对戏曲艺术经验、技术技巧和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的有选择的继承。横向借鉴是指要吸收、融合各种姊妹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的一切有用的成分,使戏的基本特征的外部感性表现更加多样化,更富于现代感。这两者的结合,是一个总的目标、总的原则,也是戏曲发展的总的趋势。但戏曲是活的艺术,不是博物馆的青铜器。优秀剧目要得到保存,也必须在演出的反馈流程中不断地有所改进,才能使观众欢迎,否则,你想保存也保存不了。如果说古典型戏曲是强调纵向继承的,那么,杂交型戏曲强调的是横向借鉴,是要把吸收来的现代姊妹艺术的某些因素同戏曲固有的某些因素重新组合。它们不是传统风格、剧种特色的强化,而是演化,并在这种重新组合中创造的新艺术风貌。
  总之,创新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要耗费精力,付出巨大努力,要求我们的思想要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当今已进入了信息时代,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大量掌握时代信息,再把这些信息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另外,还要广泛深入地学习文化知识,加强自身的文化与艺术的修养。我们常说祖国的戏衄艺术遗产非常丰富,这是要靠有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活跃在舞台上,才能成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戏曲文化的价值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它含有民主性和人道主义精神,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一定的作用;二是它积累了极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尤其是表演技巧,是许多外国戏剧所不能比拟的;三是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观念。在现代,艺术的多样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历史潮流,这是艺术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戏曲也不能例外。我们要反映和适应这个客观现实、客观趋势,就必须确立“多元并存”的新观念,改变进去那种只把某种倾向、某种形态、某种风格当作“方向”、定于一尊的狭隘的旧观念。而艺术的多样化中又是包含着对立倾向的,因此,“多并存”又不是一种静止的观念,而是一种能动的、辩证的观念。任何一门艺术,如果只是单向性发展,其路子必然很窄,很容易走向单一化甚至僵化。只有双向逆反,即各种对立倾向都在发展,拉开了距离,才真正会有多样化的广阔空间。而多样化的产生,除了包括对立的两极之外,还有对立倾向的不拘一格的互相渗透。这就是说,“多元并存”的结果,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互补的一面。我们对古典的与杂交型戏曲应作如是观。古典型戏曲除了它本身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之外,它还会不断地向我们输送戏曲的本源性信息,有利于新创新的纵向继承;而刻意求新的杂交型戏曲,实际上是在给戏曲开疆拓土,尽管它在起步时会有种种不协调,但只要坚持探索,会把戏曲的综合水平提到新的高度,并从中孕育出民族戏曲的多样的形式来。可以说,它们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在保证戏曲成为稳定状态的系统。从观众的欣赏角度来说,也是互补的。许多老观众可能主要爱好古典戏曲,对与杂交型的演出,由于它跨的步子大和确实存在的某些缺点。一时接受不了,甚至斥为“四不像”;但对于本来不熟悉的、不喜欢戏曲传统风格的青年观众或外行观众来说,也许会对戏曲舞台上的某种新变化、新风貌发生兴趣,要来尝个新鲜,看个热闹。戏曲的不同形态,正可以供观众自由选择。“不能欣赏某种类型的美,也许就是能欣赏另一种美的必要条件。”这比戏曲只有一副老面孔而使观众老化、圈子缩小要好。另外,我们也不能把观众的选择看得那么固定、那么狭隘。事实上人们的审美趣味是变化的。可以拓宽的。审美趣味对于偏狭、凝滞,会妨碍鉴赏力的提高。一个人如果没有机会比较不同类型的美,就根本没有资格对任何对象下断语。戏曲形态的多样化,正有助于新老观众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美德比较,以拓宽审美趣味,提高欣赏水平。再进一步说,“多元并存”既是互相补充,又是互相竞争的。有选择就意味着有竞争;有竞争是一件大好事,就可以促使戏曲的多样化不断地向着新的境界进步。在当今改革大潮的冲击下,戏曲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不注入现代意识,不改革走向新生,必然会落后于时代,遭受冷落。观众多视角的选择,在电视、网络、影视、多媒体的冲击下,对戏曲表演艺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能时能古”、“能文能武”、舞台影视全面发展,所以,必须既教传统戏,也要教现代戏,培养双向人才,学会活用戏曲程式,钻研理论知识,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使传统戏、现代戏教学走向制度化,科学化。不能因为强调打基础就一味地老教老戏,也不能因为赶时代而光教现代戏,二者不可对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必须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让教师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使他们既具备有扎实的基本功,又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品和理论修养。才能做好戏曲艺术的传承工作,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1280.htm